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北方民族史研究体系——《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编纂记略
发布日期:2023-01-13

2012年8月,“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研究周期为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作为项目责任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作为项目联合实施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作为项目协作单位。项目采取以考古学为主导,结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式予以推进,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根据工作计划,在呼伦贝尔地区系统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蒙古族源研究提供系列考古实证资料的同时,组织学术团队编写出版一部系统性的、与蒙古族起源具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学研究成果,以廓清国内外在蒙古族及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关于民族起源、民族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北方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助力维护国家统一、文化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1.jpg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遗址洞口(《拓跋鲜卑卷》)


编纂缘起

2017年6月,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组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召开学术研讨会,决定主要以内蒙古大学培养的北方民族史研究力量为依托,组成学术团队编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子课题。当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第一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并组建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编写组,确定张久和、刘国祥为主编,何天明、白劲松为副主编,胡玉春、何天明、梁云与白劲松、袁刚、包文胜、吴飞、王洁、冯科、王丽娟、张久和与刘国祥为各卷作者,基本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会议集中讨论了编写大纲、撰写内容、人员分工、全书体例和编纂要求等事项,标志着该项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考虑到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诸北方民族的重要历史地位、与学界蒙古族起源说有关的北方民族、团队成员科研主攻方向和前期学术成果积累等因素,确定以匈奴、乌桓、拓跋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和室韦等10个北方民族为研究对象,按族别史体例,一族一卷,形成十卷本《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此后,各卷作者进入研究和撰写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以及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编撰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研究编撰工作历时4年,编写组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名义相继召开7次会议。2019年9月,十卷书稿一次性交付出版社,正式进入编辑出版流程。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各卷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注重吸收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促进了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发展,提升了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价值。全书从论证体例、结构,斟酌目录、编纂要求,到完成初稿,再到统稿中的增删修改、核对史料、修改完善书稿,直到选图配图、编制索引、校对书稿等,整个过程项目组成员各尽其责,团结协作,体现了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团队意识。


主要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匈奴、乌桓、拓跋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室韦等北方民族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最后流向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虽然这些民族已消失在岁月尘埃中,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已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深刻昭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全书所选取研究的10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既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又与蒙古族族源存在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历史渊源,深入阐述了北方游牧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史,与中国古代其他民族的历史共同组成了中国史的有机整体。在撰写过程中,各卷著者以历史学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考古材料,精选考古遗址、遗迹、出土文物的图片,做到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取得具有原创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重要史学成果

长期以来,西方和日本学界对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历史持续开展研究,形成了所谓“内亚史观”“新清史”“征服王朝论”等。这些论调严重忽视各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试图割裂其与中国历史的关系,混淆是非,亟待纠正。因此,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要求。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范围和北方民族,以1981年5月谭其骧先生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讲话内容为基本原则来把握。即以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以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室韦等北方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等所建立的游牧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政权。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编撰者力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各卷程度不同地体现出以下特点:

既有相对一致的结构,又根据具体情况谋篇布局,呈现各自特点;内容既属于全书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相对独立成书。

尽可能详细占有史料,注意充分辨析史料的史源关系,运用有价值史料进行研究。

各卷根据具体情况,充分结合运用考古资料,以达到用实物资料证史、纠史、补史的作用,突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

运用古代民族文字史料,如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资料等进行研究。

利用汉语音韵学、民族史语文学方法进行研究,辨析相关说法。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通过系统论述匈奴等10个北方民族的历史变迁,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各个北方民族各自与古代蒙古族的历史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中外学界针对蒙古族源开展了广泛研究,有匈奴、东胡、鲜卑、敕勒—高车、柔然、突厥、蒙汉同源、吐蕃、室韦、突厥与吐蕃混合、东夷等10余种观点。我国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蒙古族祖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有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这是有着充分的文献依据和考古学证据的。《旧唐书·室韦传》称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东经蒙兀室韦之北”。《史集》亦载,远古时期蒙古人居住在“额尔古涅·昆”一带。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蒙古族发祥地。历史文献关于室韦来源的记载,室韦和鲜卑译名根据相同,与早期拓跋鲜卑活动地域相同、语言相通、有代表性风俗习惯相近等特征,可证室韦的主要部分应与早期拓跋鲜卑同源,室韦即南北朝时期入据中原的拓跋鲜卑统治者给予鲜卑后裔的新的汉字译写形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墓地、海拉尔区谢尔塔拉墓地和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分别代表了7—8世纪、9—10世纪和8—10世纪的室韦遗存。相关考古遗存的发现与发掘,也为蒙古族主体来源于室韦以及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发祥地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北方民族绵延数千年,参与了对中国辽阔疆域的开拓、悠久历史的书写、灿烂文化的创造和伟大精神的培育,是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中国古代疆域、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我们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系统考察北方民族史,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作用与贡献,对维护国家统一、文化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古族源研究中心

执笔者:刘国祥 栗媛秋 袁刚 王珏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王怡凡


2.png


权威专家点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



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由内蒙古大学张久和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刘国祥研究员合作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是近年来出版的篇幅宏大、内容完备、设计精良、质量优异的有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力作。

从研究内容看,本书对10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移徙流向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对中外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充分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的前提下,就中外史学界在相关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客观地评价了上述诸北方民族的历史作用、影响和贡献。

就研究方法而言,两位主编及作者团队重视文献史料的运用,注重辨析史料的史源关系,能够有效运用有价值史料进行学术研究;突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充分结合运用考古资料来证史、纠史、补史;在利用汉语音韵学、民族史语文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充分运用古代民族文字史料,如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等资料,使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得以拓展。


魏坚(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进入新时代以来,北方民族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界重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该书对历史文献关于上述诸北方民族的集中记载进行了梳理辨析,就不同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作出科学评价。在系统考察各民族历史变迁的同时,论述了其与中原诸政权及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充分肯定了上述民族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广义的历史学研究既包括以历史文献的记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历史学,又包括以实物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该书在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充分重视对相关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一些具体卷次更是由史学研究者与考古工作者合作撰写,收录了不少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成为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研究的典范之作。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