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道中华 |为什么这位西方教授如此喜爱郑板桥?丨海外汉学家系列之④
发布日期:2023-01-30

微信图片_20221106141017.jpg

近日,笔者(陈峻俊)对德国知名汉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就中西跨文化对话、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汉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线上访谈,择要刊发。


陈峻俊:卜教授好,我知道您非常热爱中国文化,能不能谈谈您是如何开始郑板桥的研究,或者您的汉学研究?


卜松山:我对郑板桥的研究始于1975年。1970年我开始在汉堡学习汉学,1975年我去中国台湾一年,以提高我的语言能力。在学习期间,我主要着迷于中国诗歌,但也着迷于绘画和书法,我在汉堡时已经开始用笔墨练习,我因此还辅修了艺术史。当时在中国台湾,我正在为我的硕士论文寻找材料。这时一位中国朋友推荐我读郑板桥的词曲。我开始研究和翻译它,于是就有了他的这组"道情"歌曲(指郑燮所作《道情十首》)的德文版。


我写信给我的德国教授——一位叫刘茂才的中国优秀儒家教育家,我非常敬佩他,我在信中问他是否可以将此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他告诉我可以,但也说郑板桥还被称为画家(竹子和兰花)和书法家。所以我开始研究所有这些艺术传统,这也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还了解到郑板桥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人:一个非常关心普通人的“公务员”,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怪人——“扬州八怪”之一。在中国台湾学习访问后,我没有回汉堡,而是和当时的加拿大女友(很快成为我的妻子)搬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继续我的汉学研究,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在那里的教授Wayne Schlepp非常乐意指导我的课题,因此我后来写了论文《郑板桥: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并在1982年完成了我的研究。然而,这篇论文直到近十年后的1991年才作为书籍(英文)出版。


640.jpg

▲《郑板桥: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英文版 卜松山著。


陈峻俊:郑板桥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您在汉学方面的研究贡献是否从这里开始?


卜松山:郑板桥的研究对我有很大影响。首先,让我对一位著名文学家的思想和行动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些,我不仅了解了艺术(诗歌、绘画和书法),而且了解了儒家和道家在这些文学家的思想中是如何形成统一的。此外,我发现郑板桥对老百姓的承诺非常值得称赞,包括他在《郑板桥家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顺便说一下,林语堂很早就将其翻译成了英文。


然后在2012年,我在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博士生Mieke Matthyssen写了一篇关于郑板桥的重要论文:《难得糊涂和“糊涂的艺术”》。在书中,她展示了即使在今天,郑板桥的这句名言仍然非常流行,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关于糊涂学也有很多相关的文献。


640 (1).jpg

640 (2).jpg

▲卜松山学生Mieke Matthyssen的书。


陈峻俊:您是《桃花源——陶渊明诗集》、李泽厚《美的历程》等书的德文译者,您认为中西方美学有何异同?


卜松山:是的,我把陶渊明的诗集翻译成德语。这是我在关于郑板桥的论文之后的第一个重要项目(1985年)。我对他的崇敬超过任何其他中国诗人;在这方面,我也许像苏东坡一样,也把他尊为最伟大的人。只是,不幸的是,我无法像苏东坡一样,为陶渊明的每一首诗写一首《和陶诗》……陶渊明的诗歌如此美妙,因为它们看起来如此简洁又生动。此外,它们清楚地揭示了背后的人和他的性格:“诗如其人”。当然,杜甫和李白也可以这么说。但是,陶渊明比他们要早几个世纪,而且在简洁中更显精彩。1991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李泽厚时,我问他最喜欢的中国诗人是谁,他回答:陶渊明。我很高兴我们在那时就找到了这种共同点。


现在说说中国的美学。西方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它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中国历史上,美学可以说被认为是探究艺术和文学创造力的一种特殊的“中国方式”:即诗歌、书法和绘画的本质。中国美学还与文化认同有密切关系。大约150年前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时,中国人认为中国文化是由美学塑造的,而西方文化是由基督教塑造的。蔡元培就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在我看来,中西两种美学之间的差异比相似之处更重要——而且也更有趣。中国美学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和谐、阴阳平衡、对形式的认识(平仄、对仗)、自然的创造力和活力(气韵生动)发挥了作用。


例如,在绘画中,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而是对精神和思想的传达。此外,还有绘画、诗歌、书法的和谐,最后还有红色印章的和谐。在西方美学中,“美”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传统中,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此,我理解中国现代美学家试图在中国传统中寻找“美”的做法,而是一种跨文化——创造性的——误解。然而,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640 (3).jpg

▲2015年在夏威夷与李泽厚。(卜松山 供图)


陈峻俊:郑板桥认为“趣在法外”,您怎么看待中西目前面临的对话现状及您的建议?


卜松山:我熟悉中国美学中使用"趣在法外"一词的提法。我非常重视它们,也总是试图把它们传达给西方观众,因为它们对理解中国美学至关重要;例如,“意在言外”“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我们从司空图开始就知道关于诗的性质的表述,或清代黄钺的“妙在画外”。在我看来,中国美学的生命力来自于有规则和无规则或自然和法之间的张力,或来自于遵守规则同时又超越规则,这可以用“活法”一词来表达,或用石涛的名句“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表达。


现在谈谈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对话。当然,对话有很大的“趣”,这种“趣”不能用规则来把握,特别是如果它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对话”。此外,这种对话也许更属于政治和媒体领域,而这些领域有自己的“法”。由于政治原因,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理解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麻烦。人们把这个结果比作聋人的对话。


每一方都只谈自己的优先事项,因此不了解另一方。但就富有成效的对话的先决条件而言,这包括对对方的充分了解,例如通过关键经文的翻译。在这方面,中国和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因为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几乎习得所有关于西方的知识——从哲学到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及更多。相反,普通的西方人,包括知识分子,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既不了解其传统,也不了解其现状。如果能消除这种基本的不平等,也就有可能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我正在努力,在我有限的框架内,帮助我的国家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许这已经是对对话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陈峻俊:我知道您还担任德国特里尔孔子学院的院长,您在推广海外汉学教育方面都有哪些心得?


卜松山:过去德国的汉学有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基本上只关注现代中国。这样,学生对语言系统的掌握就得到了重视。这样做自然没有什么不对,但却因此留下一些空白。如果一代代汉学学生成长起来了,他们对具有几千年丰富文化历史的过去却知之甚少,这不是非常令人遗憾吗?因而我希望,汉学专业的设置,也要重视中国的过去,这是理解现代中国的基础。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对古汉语不太感兴趣。我试图告诉他们,如果要阅读比较高深的文章,总是会碰到一些古代的典故及名人引语等等,即使只读报纸,也绝对离不开古代汉语。


试想一下,一个日耳曼语言学者,他只了解现代德国,从没听说过歌德、席勒,更不知道康德、黑格尔是何许人也,那我们可能会说,他对德国的知识面太过狭窄,应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拥有最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文化史,是传统文化的巨大财富。人们不应忽视古代中国。而且,古代与现代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一个完整的汉学专业必须这两方面都要兼顾。我当时这样做,也很受学生欢迎。




受访者简介:


640 (4).jpg

卜松山(Karl-Heinz Pohl),德国知名汉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1945年出生于德国萨尔路易,曾任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文学与哲学教授,特里尔大学文学与媒体学院前院长。卜先生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思想史、伦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美学以及中西跨文化传播与对话等。著有《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即将出中文版)、《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儒家精神与世界伦理》等学术专著专论;德文译著有《美的历程》(李泽厚)、《陶渊明全集》《桃花源——陶渊明诗集》等;近年多次应邀赴中国讲学,为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作者简介:


陈峻俊,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民族影视专委会秘书长;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峻俊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