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把共同体理念融入游客旅途——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述评
发布日期:2023-04-08



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通过发展旅游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取得新成就。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旅游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路径。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


以旅为媒,绘就中华民族最美的“诗与远方”;以旅促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国家民委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实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之一,旨在推动东西部各族群众跨区域旅游扩量提质,以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旅游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在内蒙古火热的那达慕现场,感受北疆大地团结奋发的精气神;在彩云之南的世界遗产景区,领略各民族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在西藏林芝,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共赴一场“桃花之约”……如今,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旅游逐渐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2021年,国家民委在内蒙古兴安盟、云南德宏州、西藏林芝市、新疆五家渠市四地开展试点,在景区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精品线路。


2022年6月,国家民委等三部委印发实施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立足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主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旅游的桥梁纽带作用,稳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注入新内涵。河北承德对全市71个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内蒙古兴安盟活化“五一”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等遗址遗迹,提升旅游发展的爱党爱国内涵。


打造新线路。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广西推出“不忘初心 红色之旅”等6条“三月三”主题旅游线路。


发展新业态。天津援疆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升级加力,以和田人文、地理、美食为核心的旅游基地正在形成,提升“津和号”旅游名品牌;西藏通过“万名导游带您云旅游”直播推广、“百万旅游人”网络推广等活动,多角度展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旅产品。


培育新主体。甘肃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在民族地区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合作社;四川理塘县用好“丁真效应”,全力推介当地文旅资源。


用好新基地。广东深圳市通过打造中华民族文创馆(深圳)孵化基地,让民族文创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青海海东市着力建设“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使其日益成为旅游热门“打卡地”。


以旅游充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走进新疆博物馆,先秦至清代的各时期精品文物,让游客饱览国家治理新疆历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互鉴历史;广西桂林象鼻山景区建设同心文化广场和文化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各族游客在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感知中华文明、中华历史、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断充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内涵也在彰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旅途中获得丰富——


新疆天山天池景区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把文化润疆工程贯穿于思想教育全过程,积极培育挖掘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将西王母文化、道教文化、博格达神山文化、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功承办四届“西王母文化论坛”,依托瑶池大讲堂等载体,培育塑造多元融合、颇具特色的景区人文历史。


贵州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融合红色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乡村风光、高新科技文化的A级以上景区目前达到570家,中华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智慧旅游、数字旅游、智慧导游等数字化旅游产品,成为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载体、主渠道。


吉林延边州确立“三红两地一前沿”红色地标,以红歌、红碑、红州、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诞生地、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前沿为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使游客在游览中体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把所见所感内化为思想认识,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以旅游拓宽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的西藏林芝,山谷间、河湖畔、村落旁,一团团、一簇簇绚丽妩媚的桃花盛景,令人赏心悦目。这里有着我国面积最大的野生桃林,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赏花。


美了乡村,富了百姓。这些年来,林芝着手打造“桃花节”特色旅游产品,让群众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林芝镇嘎拉村依靠百亩桃林,2021年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户均分红近10万元;派镇索松村39户群众开办了25家家庭旅馆和精品客栈,大力发展以住宿、餐饮为主的桃花经济。全市2021年桃花节期间,共接待游客5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6亿元。


林芝桃花,让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更促进八方游客走进林芝、了解西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和平台,更是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有利于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云南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农耕文化观光区,打造佤乡风情、古寨乡旅、农旅休闲、民宿示范、温泉休闲、现代农业6种业态,让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在吃住行游购娱学等环节中充分交往互动。2021年,司莫拉累计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实现收入10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0元,比2019年增加7412元,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苗绣、猕猴桃、黄桃等民族工艺和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齐头并进,让旅游路连接新生活。全村有234人参与旅游服务及周边产业,农家乐、民宿发展到20多家,每家年均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在四川凉山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绿水青山的小乡村逐渐走向“古朴新生”,以“生态+”“旅游+”焕发出新的朝气。在这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中,将旅游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深度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用心用力用情打造游客向往的“诗与远方”,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嬗变增色添彩。


团结奋斗,同心梦圆。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游客旅途,必将使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也必将使旅游业前程更加远大。




作者:本刊记者 金向德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2期

编辑:牛志男 贾天粒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