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与鱼共生岁月长——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发布日期:2023-08-29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伴随着一曲婉转悠扬的《乌苏里船歌》,我们来到黑龙江抚远市,近距离感受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抚远,在赫哲语中意为“金色的鱼滩”。因地处中国陆地最东端,抚远是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之美誉。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于此,丰富的水域资源使这里成为鲟鳇鱼、大马哈鱼的家园,也哺育了以渔猎为生的当地各族群众。

      漫长的时光里,这里的人们在绿水青山中扬帆撒网,在冰天雪地里驾撬冬猎,用鱼叉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鱼文化。2015年,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今,勤劳智慧的当地各族群众着力将古老的鱼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非遗传承、文旅发展、产业升级、打造品牌的实践中,唱响了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几千年前的渔猎活动何以成为当今丰富厚重的鱼文化系统?悠久的岁月里,各民族是如何共同塑造、共建共享、创新发展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近日,就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赵蕾、佳木斯大学教授谭杰。

2151ce96556278d2c97b3fb366d89f5.jpg

      记者:先秦典籍《山海经》里就有关于各种稀奇古怪的鱼类的介绍,古人亦喜以“观鱼”作为赋诗作画的题材,体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见中国的鱼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那么,历经上千年的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赵蕾:作为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的交汇之地,抚远山林茂盛、雨量充沛、河道密布,是一座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宝库。其中,鱼的种类众多,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尤其是大马哈鱼(鲑鱼)、鲟鳇鱼最为出名,这为渔猎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长期的渔猎过程中,勤劳智慧的赫哲族找寻到了与鱼类和谐共生的密码。他们根据水域情况、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其活动规律,采用相应的捕鱼技术和工具,并按照不同季节安排捕捞。春天,人们捕捞各种杂鱼类,以供应和保障全年的吃、穿。夏天一般是休渔期,渔民利用这段时间修渔船、补渔网,为下一个捕鱼季的到来做准备。秋天是捕捞大马哈鱼的最佳季节,渔民们会欢呼雀跃,高呼“达依马哈~”(大马哈鱼满语音译),意思是“大群的鱼儿到了”,热情欢迎大马哈鱼“回家”。冬至前后开始的江面冰封期也是最有特点的冬捕期,钓到的大多数是狗鱼、细鳞、哲罗等鱼种。

      赫哲族不仅是捕鱼的好手,也擅长烹饪鱼鲜。生食鱼肉并对其进行种类繁多的深加工,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以鱼为主的美味佳肴往往吸引着远近的人们前来品尝。除擅长烹制各种鲜鱼类菜肴外,赫哲族还习惯将鱼制成鱼干、鱼毛、鱼披、鱼籽酱等以备日常食用。

      “衣其皮,用其骨”。在这方面,赫哲族将“物尽其用”诠释到了极致。他们用鱼皮制衣,用鱼骨、鱼刺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其中,鱼皮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与鱼的渊源,历时久远、深入血脉。自古以来,每当开江捕鱼时,渔民举办开江节敬奉河神。在江河滩上摆上空心码子,写上供奉河神之位,摆上贡品,烧香扣头、取圣水、放子母鱼……用开江祈福的方式期盼一年风调雨顺、祈求捕鱼丰收、保佑平安无事。每逢农历七月十五赫哲族传统节日——河灯节这天,人们还会放河灯、祭河神,祈求江河神灵保佑捕鱼顺利平安、收获丰收。如今,沿江居住的人们则将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到这些节庆活动当中,为古老的民间习俗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仔细观察,在赫哲族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波浪纹、鱼鳞纹、鱼网纹等与鱼和渔业相关、体现鱼文化特色的精美纹饰、图案。哪家娶媳妇或嫁闺女,婚宴上也一定少不了两条有头有尾的鱼,寓意着新人幸福美满。喜欢唱歌跳舞的赫哲族还将鱼文化融入音乐创作当中,“歌在船头,曲在浪中”。优美动听的歌曲展现了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上赫哲族生产生活的动人场景,赞颂了渔民勤劳勇敢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一些赫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游戏,如叉草球、划船、跳冰、抛绳赛等,也都源于早期的渔业生产。

      上述这些从数千年前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捕鱼、食鱼以及充分利用鱼资源的种种习俗,早已成为赫哲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记者:世代栖居在抚远的各族人民在这里狩猎捕鱼、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鱼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是怎样共同丰富和发展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该农业文化遗产又是如何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

      赵蕾:长期以来,赫哲族与共同生活于此地的汉、满、蒙古等多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则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鲜明特性。

      捕鱼首先需要掌握鱼类活动的规律,于是渔民学会了通过二十四节气来预测鱼类的动向。“立夏鱼儿欢,小满鱼来全;芒种鱼产卵,夏至把河拦;小暑胖头跳,大暑鲤鱼跃”,源自中原的古老而朴素的智慧让赫哲族渔民受益匪浅。在渔猎工具、饮食习惯、手工技艺和节日习俗等方面,当地渔民也积极借鉴其他各民族的经验。比如,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鱼皮衣制作中便能看到满族服饰的剪裁方式和款式。

ae3ade92d567855ff4b241b1f6820b5.jpg

渔民在乌苏里江捕鱼   李拥军/摄

      不仅如此,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活化石”的赫哲族传统叙事文学——伊玛堪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受到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基本核心、多元文化并存的说唱风格。现存的伊玛堪作品中大量吸收汉、满、蒙古等民族的神话故事元素,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记者:从捕鱼、吃鱼、用鱼到敬鱼,与鱼共生,赫哲族鱼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那么,如今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呈现出了怎样的新气象?

      谭杰:在抚远,古老的赫哲族渔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前不久,第11届乌日贡大会在抚远市举办。“乌日贡”在赫哲语里有“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既是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也是助推赫哲族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盛会。在活动现场,人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喜爱赫哲族鱼文化。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皮制衣要经过选料、剥皮、晾晒、鞣制等多重步骤,这一系列繁琐的工艺可谓是独门绝技,在无数代人口口相传中传承至今。而鱼皮画则有着“无纸剪纸”的美誉,精美的图案表达着三江平原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发展,鱼皮画在原有镂刻和剪贴的工艺上,又发展出了浮雕、手绣等新技艺。

607350e70bfc807b1fe72f381706134.jpg

抚远手艺人制作鱼皮画   李拥军/摄

      如今,古老的鱼文化逐渐成为地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抚远鱼文化体验馆便是当地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作为抚远市教育文化旅游体验地,馆内有100多条活体“水中活化石”鲟鳇鱼、70余种黑龙江名贵鱼类标本以及100余件各种渔猎文物等,是人们了解黑龙江鱼种生活习性和丰富鱼文化的好去处。

      近年来,抚远市把赫哲语古地名“伊力嘎”作为重要地理标识和文化标识,建设了赫哲民俗展示馆、赫哲族风情园、莫日根英雄广场等,为鱼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路径。赫哲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演唱伊玛堪、表演“顶杠”“鱼王角力”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并现场制作鲜鲫汤等美食……在文旅产业、民俗文化等深度融合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江节 表演节目.jpg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开江节上的伊玛堪说唱表演   李拥军/摄

      为更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抚远市还以伊玛堪传习所为基地,举办伊玛堪学习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授课。今年春天,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搭起了技艺传承、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和市场推广的非遗项目聚合发展平台。

      与此同时,抚远市依托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地缘优势,定期派跨境交流团参加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举办开江节、放流节、乌日贡大会等为契机,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相聚抚远,感受赫哲族鱼文化的无穷魅力。

5d1afe2b68be342df7c933a9104b3b0.jpg

2023年中俄边境水域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抚远市举行   李拥军/摄

41179b335028a67c777759bab9425b8.jpg

2023年中俄边境水域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抚远市举行   李拥军/摄


      记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近年来,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是如何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

      谭杰:2022年,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优美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唱出了赫哲族的美好生活。

      这些年来,抓吉村大力发展赫哲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2020年,抓吉村建成途远驿站,把全村的东极观日、赫哲歌舞、江中渔猎、湿地风光等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开发了特色鱼松、鱼皮挂件、鱼皮饰品等旅游文化产品,鼓励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当中。当前,抓吉村正在着力打造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的梦想追逐地、摄影绘画达人的色彩放飞地。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村民住上了楼房甚至别墅,抓吉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抓吉村是抚远市以鱼文化建设“一乡一品”特色村寨的缩影。近年来,抚远市创办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乌苏镇的地缘、资源和区位优势,制作鱼皮画、鱼骨画、鱼皮服饰等手工艺品,组建赫哲民俗舞蹈表演队,烤制特色生鱼塔拉哈,展示鱼宴美食……形成了浓郁的赫哲族鱼文化氛围,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极大地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隆冬时节,抚远东极鱼市便会迎来一年一度的鱼销售高峰期。各类冻鱼琳琅满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其在新媒体、自媒体的加持下,神奇的“雪炒鱼”“刀锯鱼”“刨花鱼”等卖鱼方式让抚远鱼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抚远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发展冷水鱼产业和冰雪经济的机遇,充分发挥丰富渔业资源和鱼文化的独特优势,把赫哲族冬捕、赫哲族全鱼宴、冬季到东极吃冷水鱼等文化IP植入冰雪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中,吸引各地游客到抚远赏冰玩雪、体验民俗、品尝美味冷水鱼。

      与此同时,抚远市依托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淡水鱼都”“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做大做强以鲟鳇鱼等为主的水产品深加工。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面向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形成了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捕养加销售一体化的新格局!

14c0882bed5e63966c95637e5a6c1c2.jpg

游客在乌龙湖体验冬捕   李拥军/摄


      记者: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传承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赵蕾:我认为,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传承发展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为鱼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开发环境,尤其是加强对经营开发者的监管和约束,既要注重发挥鱼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更要坚持鱼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鱼文化系统的开发中保障好赫哲族渔民生计,进而不断增强他们保护赫哲族鱼文化遗产的主动性。最后,要进一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各种民间组织、文化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让古老的赫哲族鱼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我们相信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会越唱越响亮,也期待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受访者:赵蕾

作者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谭杰

作者为佳木斯大学教授

采访者:本刊记者 太平 张昀竹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7期

责编:王孺杰 贾天粒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