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融”起来的徽风皖韵——安徽省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发布日期:2023-09-07

      安徽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进入新时代,安徽省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视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融”的导向,不断增进共同性,把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重点工作,认真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马鞍山市当涂二中新疆班与马鞍山江东社区开展“民族团结粽是情”迎端午活动.jpg

马鞍山市开展“民族团结粽是情”迎端午活动


注重高位推动 提供坚强保障

      安徽省委高度重视推进“三项计划”,省委书记韩俊带头指导谋划与边疆民族地区友好交流工作,与上千名党员干部群众一同观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歌舞团主题演出《同心圆梦》,并对持续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开展“文化走亲”提出了明确要求。

      将推进“三项计划”纳入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纳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实施方案,作为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旅游厅、省工商联、团省委等有关部门和合肥、芜湖等重点市学习领会中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依据《安徽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指导和规范各地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三项计划”落实落地落细提供政策依据。


注重多方联动 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省级层面带头示范,宣传、统战、教育、民委等部门联合部署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定期常态化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紧紧抓住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各级各类学校两个重点,积极探索推广面向全社会的“嵌入式”宣传教育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诵读和民族题材剧本线上征集等活动,制作推介动漫公益宣传片。坚持“五育并举”,组织学生主题征文活动,支持引导名师进行教学课题和实践研究,不断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优秀文化浸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心创排的黄梅戏《火红的石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黄梅戏《献船》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鼓励各地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支持定远县二龙回族乡、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等乡村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在增进共同性的基础上,保护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工作,大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组织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开展“科普惠民乡村行”2000余场次,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现场巡展、咨询等活动,服务近30万人次;组织百名专家进乡村学堂做科普,惠及2.1万余人次,着力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1694050660140132.jpg

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老师教藏族学生拓印木版年画


注重示范带动 明确工作方向

      打造示范项目。省市区联动,培育少数民族群众创业项目——艾力口腔门诊作为嵌入式发展示范典型,省口腔医院在该项目建立“技术帮扶点”,帮助开通省市医保刷卡服务,引导其积极助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获得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充分发挥出示范效应。

      打造示范品牌。推进“红石榴”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教育试点,夯实各族青少年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探索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打造“五色花”社区志愿服务队、“红石榴文化交流工作室”等基层工作品牌,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打造示范县区。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合肥市瑶海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引领作用,在全省宣传推广瑶海区经验做法,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先行先试,支持各地创新推进“三项计划”,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注重平台互动 搭建有效载体

      促进各族青少年深入交流。组织安徽和新疆、西藏等省区各族青少年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10余万次、结对学生3.2万人,并鼓励全省大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来,先后有西藏山南市、新疆和田地区共计740多名青少年来皖参加“小小石榴籽·共筑中国梦”融情夏令营活动,赴合肥、黄山、六安等地交流研学,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体验文房四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寻红色足迹,见证江淮大地现代化建设成就。

      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全省11个市与新疆、青海等地签订了跨区域合作协议,持续推进接纳集体务工工作。支持来皖务工人员就业创业,为边疆民族地区转移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次,组织152家企业赴边疆民族地区专场招聘,并提供3370个就业岗位。创新服务便民举措,增设服务站点,方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申报登记及居住证办理,平等享受居住、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蚌埠、芜湖两市成功创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芜湖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城市。

      促进各族群众共乐共享。开行“皖和号”援疆旅游专列,100多家旅行社共推“万人游新疆”活动,组织游客近10万人次。帮助开通“藏源山南号”航班、“西藏山南安徽援藏号”高铁、“安徽援藏号”地铁,使山南市成为西藏首个获地铁专列、高铁列车、航空专班同时冠名宣传的地级市。组织开展“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房车游安徽、“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百家旅行商安徽行等一系列活动,赴全国各省区加强宣传营销,全力引客入皖。推出“美在徽州”非遗之旅等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举办“皖南星7天畲乡三月三”“中国·肥东杭椒节”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来皖赏风景、品文化、尝美食,深化各民族交流互动。


注重创新驱动 提升工作活力

      抓牢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测评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压实各地主体责任,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用好科技赋能。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发挥智能语音优势,研发面向边疆民族地区的家庭智慧学习机,在新疆皮山县266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推进智慧课堂教育。研发“语言扶贫”APP,帮助各族群众认读常用规范字、掌握日常生活用语,在云南、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广泛应用,累计用户118万人。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预计覆盖2676所幼儿园、428所中小学校。

      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推动“同城化待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落到实处。推动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立125个法律援助中心、338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延伸建立工作站和服务网点,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全天候、常态化、窗口式服务,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生产经营、房屋租赁、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等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在皖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8期

文: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编:龙慧蕊  兰彩玉(实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