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历史上是国家经略边疆的重要节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北疆草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近年来,新城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重构物理空间、整合公共服务、重塑治理格局、拓宽就业路径、打破数据壁垒、聚合文化认同”六项措施,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族群众全面融居、互嵌式发展。
重构物理空间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新城区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新增3个街道级别区域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全面启动居民区拆墙并院工作整合管理小区123个,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的全方位嵌入,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的基础,更探索了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的深度融合。海拉尔街道体校巷社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治理架构,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组建议事治理团队,履行调解员职能,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安全稳定基石;以中华文化为精神纽带,整合驻区单位资源搭建宣传平台,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整合公共服务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新城区把改善民生作为凝聚各族群众人心的基石,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整合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活动设施,建设完整社区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辖区内团结小区为解决各族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先后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改造,投入3.8亿元,涉及127栋楼、6026户居民,老房就地变“新房”。同时,小区新建康养中心,配套公园、医院、中小学等基础设施,各族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河河畔
重塑治理格局 畅通民族工作机制
新城区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民族事务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行“一站一会一队”工作模式,在社区和村建设红石榴驿站(流动人口服务站)9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会68个、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94支,组织各类研究会议1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700余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畅通了基层民族工作微循环。社区运用“枫桥经验”,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会开展居民对话,组织党员、居民和相关方面共商共议,妥善解决居民诉求。社区组织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成员单位满族小学、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对平房区的院墙进行返修、墙绘,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墙”。
拓宽就业路径 提升专业服务技能
新城区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推动“宜业城区”建设,2023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7469人,城镇新增就业19538人,完成技能培训1937人,累计为41家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2万元,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生活提供基本条件。呼伦路区域服务中心府兴社区联合企业成立“府女匠兴坊”,开展“订单式”学习培训,推动妇女把“指尖上”的艺术变为“指尖上”的经济,200多名各族妇女参与其中,人均月收入增加1000余元。
打破数据壁垒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新城区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破技术性、制度性、观念性数据壁垒,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利度。新城区东街办事处搭建“三维云字典”——社区精细化管理平台,整合党建、综治、城管、安全、物业等工作力量纳入网络,将物业服务中心、综合治理指挥中心与12345接诉即办平台的调度指挥中心融合共通,实现多网融合、一网指挥,以数据畅通促进网格化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增进文化认同 强化感召力凝聚力
新城区依托将军衙署等历史资源、依托多松年故居等红色资源和敕勒川草原等绿色资源,聚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苏虎街实验小学2021年成立苏虎石榴籽剧社,先后编排《草原五烈 青城丰碑》《横竖撇捺里的中国》《铭记》等7部情景剧,承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石榴籽育人小课堂”高年级板块的创作任务,《跑道上的老树》等5部作品受到自治区中小学师生的好评。其中,《跑道上的老树》《种下一棵石榴树》《我心中的中国红》被中小学德育学堂节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广至全国。
今后,新城区将继续深入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12期
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