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北国风光 顶流“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掠影
发布日期:2024-01-30

       要说这个冬天全国哪些城市最火?估计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尔滨”肯定算一个!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元旦假期,我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累计接待游客达304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亿元,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成就了新年首个“冰雪传奇”。

20240111537088ta.jpg

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 中新社 赵宇航/摄

       来自广西的“小砂糖橘”、 云南的“小野生菌”、湖南的“小辣椒”、宁夏的“小枸杞”、河南的“小豫米”、山东的“小葱花”等等,纷纷开启北疆游学之旅;四川藏、羌、彝民族风情秀亮相哈尔滨国际时装周;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与黑龙江本省的汉、蒙古、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等各族群众一同身着盛装,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等地自发举行大联欢,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已连续举办40届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更加热闹非凡……

20240104856653ta.jpg

白昼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中新社 赵宇航/摄

哈尔滨市民热情欢迎各地游客 哈尔滨日报 刘洋/摄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顶流“尔滨”此番“火爆出圈”绝非偶然。

       哈尔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东亚文化之都”“冰城夏都”“丁香城”等美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欧陆风情浓郁,以红色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等蜚声海内外。

       这个冬天,当“冷资源”变成“热效益”,哈尔滨人融真心真情于冰天雪地,城市文化魅力得以不断释放,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是“北国风光无限好!”

各族群众欢聚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日报 孙岩 /摄


千年文脉与百年设治

       哈尔滨的发展史很有意思,尽管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但就“城市”的概念而言,直到近代以来的迅速发展,它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具备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工业基地等多功能的现代城市架构。“千年文脉、百年设治”,这一城市定位较为清晰地概括了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进程。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宣布金朝建立,并定都上京会宁府(即今哈尔滨市阿城区)。

       而“哈尔滨”之名出现,至今不过百余年。近代的哈尔滨,以水定城、依路兴城,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共同“孕育”了哈尔滨。它们互为表里,既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外形,也赋予其丰厚内涵。19世纪末,哈尔滨一带聚集近百个村屯,居民约5万人,为城市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1897年至1903年,以中东铁路修建推动城市核心区较快形成、崛起为标志,哈尔滨地区开启近现代化进程。1903年7月全线通车的中东铁路是贯通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其北线从俄国的赤塔经内蒙古满洲里至哈尔滨,最后抵达绥芬河口岸。由此,哈尔滨也被称作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1905年10月,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和吉林将军达桂奏请“添设哈尔滨关道”并得到获准,这也成为哈尔滨自行开埠的历史见证。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近代都市,成为西方文化传入近代中国、中华文化输出至西方世界的陆上窗口和重要驿站,呈现多元、交融与共生的特点,逐渐培育出了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

       上世纪初叶,俄、德、美、英、意大利等40余个国家的侨民生活在哈尔滨,20个国家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与代办处,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国际社区。这一时期,哈尔滨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城市和国际化都市,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地区。


中外移民与经贸交流

       哈尔滨还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文化、“闯关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拥有55个民族、939万多人口的哈尔滨,有相当部分居民的祖辈来自山西、山东、河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闯关东”,他们中有逃荒者亦有淘金者。晋商、鲁商、呔商(冀商)、浙商、鄂商等在这里创办了诸多知名企业,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商业文化。

       张廷阁与双合盛、武百祥与同记、“五大功”与功成玉、卡斯普与马迭尔,以及斯基德尔斯基、拉宾诺维奇、老巴夺、秋林等商业精英与企业荟萃于此;还有浙商创立的“红帮”西服业,江苏扬州的搓澡业,湖北“三把刀”中的剃头刀、瓦刀,等等。这些商业品牌和形态,展现出哈尔滨作为当时东北地区经济中心的繁盛景象。

       最初在杭州创办的知名钟表品牌“亨得利”,1932年在哈尔滨道外区开店营业。兴盛时,哈尔滨“亨得利”的商品达到1500多种,非常受追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王麻子膏药制作技艺”的创始人王树森,祖籍北京,因习武之需独创了专治跌打损伤的膏药,曾日产膏药达上万张,享誉中外。

       道里、南岗两个地区是当年外国移民在哈尔滨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区域。秋林公司在此创办多处高档洋行;约瑟夫·开斯普开设集影院、宾馆等于一体的马迭尔商业综合体;以中央大街为中心开办的多家银行构成近代哈尔滨的金融体系。这些都是哈尔滨的著名商业名片,由此保留下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大批历史建筑,让哈尔滨享有了“万国建筑博物城”的美誉。

       南北方乃至中外经济的互动,极大助推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展。由此,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教育学校。当时,许多国人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交响乐,第一次看到芭蕾舞,第一次欣赏到冰上杂技。哈尔滨不仅是我国传承现代音乐艺术最早的城市,也是联合国授予的亚洲唯一的“世界音乐之城”。如今,延续60多年、举办36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为一张文化金名片。

民族服饰亮相哈尔滨国际时装周  哈尔滨日报 王博宇/摄


红色之路与革命重镇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哈尔滨是当之无愧的“红色之路”枢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红色文化之最”——

       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俄国渠道的“中转站”,是东北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党领导抗日武装最早、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的城市。1927年10月,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这里举办,会上决定正式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个大规模永久性纪念馆;1948年11月诞生于马迭尔宾馆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是中国共产党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活动的第一份正式文件,也是我们党领导多党合作达成共识的重要文件,对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哈尔滨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密切相连。瞿秋白、李大钊、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颖超、张太雷、马骏、郭隆真、金剑啸、邓洁民、姜椿芳、周保中等革命先驱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瞿秋白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成为我国第一位翻译《国际歌》的人。《国际歌》也从这里开始传唱至全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人民奋起反抗,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者的嚣张气焰,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哈尔滨主城区还有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兆麟街,英雄的名字被熔铸进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那段红色革命历史的永恒纪念。

       发源于黑龙江的抗联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纪念馆、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哈尔滨工运历史展览馆、李兆麟将军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成为展示党在哈尔滨及黑龙江地区发展历程的重要平台,亦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根于延安、源于抗大(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黑龙江大学,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学校博物馆长期举办《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展》《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早期传播展》,是学校师生以及各族干部群众等深入学习领悟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生动课堂。


工业基地与民族脊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党中央调整东北工业布局,通过“北厂南迁”将哈尔滨电机厂(原东北工业部电器管理局五厂)等16个大中型企业落户哈尔滨,拉开了哈尔滨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大幕。“一五”期间,哈尔滨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黑龙江省22项,其中13项设在哈尔滨,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城市。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哈尔滨全力支援内地,援助中西部的“三线建设”。哈尔滨“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分别对口援建德阳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北厂南迁”、“苏联援建项目”与“三线建设”带来了人员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力量,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哈尔滨逐步建立起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相继建立。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三海一核”等形成优势学科,此后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与陆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等都是从哈尔滨工程大学分设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由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向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转变。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哈尔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扛起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快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先进制造之都、现代农业之都、向北开放之都、创意设计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龙江实践中展现出了省会城市的担当作为。

       回望历史,关照现实。这个岁末年初,哈尔滨文旅产业的惊艳亮相,正是哈尔滨在产业转型、全面振兴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以旅兴文与团结兴城

       “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时强调指出。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哈尔滨市紧抓冬季旅游机遇期,以“冰雪牌”带动“旅游热”,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一声“尔滨”更是传遍整个网络、打动无数人,彰显了冰城多元包容、开放自信的文化底蕴。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极地公园向游客展示冰版画制作

       盛况空前,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更离不开哈尔滨厚积薄发、举全市之力用心谋划,以冰雪旅游为桥梁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冰雪大联欢中,各族同胞团结和睦、亲如一家的场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微信图片_20240125160236_副本.jpg

2024年1月15日,来自新疆、山东、天津等地的学生在哈尔滨参加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

       达斡尔族欢乐的民歌;朝鲜族婀娜多姿的金达莱舞蹈;蒙古族韵味悠长的呼麦与马头琴;鄂温克族群众牵来了精灵般的驯鹿;鄂伦春族群众从兴安岭深处带来了珍贵的狍角帽;赫哲族古老的非遗走进游客身边;各民族的服装模特集体亮相哈尔滨时装周;省博迎来贵州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跨越14个纬度·鸽子花相遇丁香花”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上,湖北恩施“幺妹儿”大秀土家族、苗族刺绣技艺……好戏连连,热潮涌动。

       辞旧迎新之际,面对北疆的冰天雪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是满心火热。体验哈尔滨的热情好客,领略泱泱中华的无限风光,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就这样,在美好难忘的旅途中,大家携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哈尔滨大雪人雪雕景观 哈尔滨日报  刘洋/摄

       哈尔滨市各有关方面以此为契机,动员市民树立“以客为先、以客为尊”的服务意识,发出“人人都是城市温度传递者”倡议,发布旅游地图和游玩攻略,驻哈高校相继打开校门,景区间乘坐地铁免费,组织拍摄“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视频宣传片,举办“最炫民族风·礼赞新时代”短视频拍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展现龙江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助力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各族群众对“尔滨”的喜爱带来了旅游业的火爆,也极大地带动了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以鲜食玉米、五常大米、蔓越莓为代表的农产品成为热销品。同时,冰雪旅游的“热效应”引发全国各地冬季旅游的连锁反应,助推省际间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和情感上的深度互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近期,黑龙江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工作部门签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跨区域合作协议”,一北一南两省区将协同努力搭平台、拓路径,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融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部门主责主业和社会生产生活,推动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依托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共有历史回忆和情感共鸣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在这个冰雪季,前来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冰天雪地里排起的长队令人动容。“哈尔滨不仅有绝美的自然景观、热情好客的市民,还有红色的家国情怀,向世人传递着守望良知、捍卫和平的警醒。我们此行收获满满,并将终生难忘。”许多游客纷纷留言抒怀。

       众多宣教活动也正在向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展览馆,以及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伸拓展。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等正在加速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师生组建志愿讲解服务队……

       白雪皑皑的松花江畔、色彩缤纷的冰雪大世界,是到哈尔滨一定要去“打卡”的网红地标。从60年前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到成为我国冰雪旅游胜地的代名词,从1985年率先举办以冰雪活动为主题的国际性节庆活动到成为全球四大冬令盛典之一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从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到即将于2025年举办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哈尔滨把冰雪旅游、冰雪文化与冰雪运动相融合,不断推动龙江地区与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联动、互动,以旅游为支点撬动起全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在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助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俯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中新社 池世永/摄

       守正创新、有“融”乃大,冰雪嘉年华!

       和谐和美、“四季皆游”,“尔滨”欢迎您!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期

文:高龙彬 龙慧蕊

作者高龙彬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

龙慧蕊为本刊记者

责编:张红彬 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