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颗长沙星,地上一座长沙城” 。
因星辰而得名的长沙,历经3000年城址不变、城心依旧,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被誉为“伟人故里”“红色热土”“幸福之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湖南,强调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湖南文化底蕴深厚,首府长沙尤是。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简牍、铜官窑、岳麓书院等诸多历史文化遗存享誉中外。它是屈贾行吟、朱张论道之地,从古至今无数名人大儒在此咏叹赋诗;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历史博物馆”,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它还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被评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最具中国特质的国际文化名城,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从殷商青铜的古朴厚重到楚汉屈贾的君子情怀,从盛唐人文的鼎盛荟萃到宋代儒学的弦歌不绝,从红色土地的热血滋养到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从潮宗街古迹云集到西园北里翠竹丛生,从白沙古井幽幽到天心阁云影徘徊……这就是古老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新潮融合的长沙城。
长沙,真韵味!
湘江夜色 彭福宗/摄
名副其实的山水洲城
长沙北瞰洞庭、南依衡岳,麓山为屏、湘水为带,橘子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城外,湖泊星布、岗峦交叠,城廓错落其间。唐代诗人张谓出任潭州(治长沙)刺史时写过一篇《长沙土风碑铭》,文中用“陆有玉璞,水有珠胎”八字概括了长沙的自然地理特质。长沙风貌的特色就在于山水相依相连,城市坐落其中,青山、碧水、绿洲、名城,互相衬托,浑然一体,是典型的“山水洲城”。
岳麓山中的爱晚亭
山为岳麓山。“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因此而得名。山中四季风景宜人,“碧嶂屏开,秀如琢珠”;爱晚亭琉璃碧瓦,“霜叶红于二月花”;麓山古寺松林毓秀,隐于云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山承载着3000年荆楚湖湘精神,是湖湘学派奠基之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脉脉书香萦绕岳麓书院千载;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代代湖湘英杰,黄兴、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铸就了这一脉不朽的麓山之魂。
岳麓书院大门 黄沅玲/摄
水有湘江水。作为湖南人的母亲河,湘水汤汤,奔腾不息,从永州蓝山的奇峰峻岭中涓涓汇聚而来,一路北去流向洞庭,注入长江,奔赴大海,激荡着湖湘文脉的湍流,滋养了长沙的人文华彩。湘江之畔,屈原赋辞,成就诗歌不朽之绝唱;贾谊悼屈,奠定爱国忧民之情操;朱张会讲,集萃湖湘学派之大成。近代以降,蔡和森、邓中夏等英豪纵横动荡变革的时代,掀起红色革命的浪潮,湖湘文化在江水滔滔吟唱中行深流远。如今,乘坐游轮漫游湘江,两岸的杜甫江阁、万达广场楼宇、滨江文化园、渔人码头等地标建筑尽收眼底。
洲是橘子洲。千古湘江一寸心,西临岳麓山、东临长沙城,橘子洲自古就是风景名胜地。它静卧江心,绵延数里,春可观江鸥点点,夏可看鱼翔浅底,秋可品橙黄橘绿,冬可赏江天暮雪,四时美景看遍,令人心旷神怡,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便在于此。当年,风华正茂的伟人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观滔滔江水,听滚滚涛声,挥毫写就《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意气风发、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让“中国第一洲”的美名传遍天下。
城系长沙城。作为当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指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长沙城厚重亦灵动,古老又青春,历久而弥新。历经烽火洗礼,见证沧海桑田,这座如今的媒体艺术之都、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古老与潮流交相辉映,经济与文化共促互融。从湘江科学城、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省级“四大实验室”“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到聚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开放包容、锐意创新的长沙正阔步走在时代前列。
在长沙,山、水、洲、城和谐一体、相融相生,既承载千年文脉,塑造独特的城市气质,又赓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气魄,成就了另一番秀美风光。楚汉名城的厚重底蕴,让长沙历史韵味长存;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让长沙自然韵味永在。
湘江两岸的长沙城 辜鹏博/摄
底蕴深厚的湖湘古韵
如果城市如人一般有个性,那么,长沙一定是性格外向、年轻而热烈的。它的年轻以古老为底色。据西周《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周成王大会诸侯,各地进贡礼品,其中就有“长沙鳖”。这是史籍所见最早的“长沙”一词,几乎同“中国”一样古老。以长沙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沙参与甚至主导了儒家学说的更新过程。在儒家经典里,曾经缺乏对世界的解释。随着禅宗、道教的流行,儒家必须拿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于是宋明理学应运而生,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随之成为宋明理学的传播中心。置于思想史的语境里,在发展传统儒学、传承中华文化方面,长沙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果没有长沙,中华诗词会少了许多名篇。“不到潇湘岂有诗”,山水洲城的风景格局、沧桑的历史变迁,使长沙成为中国诗词中重要的感怀之地。在长沙贬谪四年的西汉名臣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鵩鸟赋》,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悲悯他的身世,来长沙拜谒他的故居,留下诸多诗文,以《过贾谊宅》为题的诗作就有6首。刘长卿的“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戴叔伦的“凄凉回首处,不见洛阳人”,都是名言佳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是大儒朱熹的咏叹,十个字写尽对长沙古城兴衰的感叹。李白为王昌龄贬谪湖南,写下“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的苍凉诗句。韩愈被长沙青山入城的美景深深打动,称颂“绕廓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麻遍囿花”。身世飘零的“诗圣”杜甫对长沙感受更为深切——“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的欢愉,“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的悲戚,竟为长沙留下50多首诗作。近代诗词则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最为知名,他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的风景中,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写尽豪放的革命气度与格局。
如果没有长沙,中国将失去一座楚汉艺术博物馆。长沙的艺术气质源于楚汉,楚国时期这里虽不是封君级的大城,却出土了3000座以上的楚墓,与诸多楚文化名城并列,成为楚文化考古的重镇之一。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战国楚帛书、人物御龙图等,代表了楚国当时艺术的巅峰之作。汉代时,长沙城市地位极高,大半个湖南都在其统辖范围内。自1972年马王堆汉墓发掘以来,马王堆就成了长沙不可或缺的城市标签。这座位于长沙东郊的家族墓葬群,犹如一座汉代艺术博物馆,也成为中国考古美术研究中的重量级话题。马王堆保留了2000年前的肉身,也保存了那个时代最灿烂的艺术成就。汉墓群出土的漆器、帛画、简牍、帛书、丝织品、乐器、木器等,是湖南省博物馆最具吸引力的主题展品。除了马王堆,还有沿着长沙河西漫长河岸线一字排开的汉王陵,也都是一座座尚未开启的汉文化宝库。
星城大地,目之所及是一望3000年的隽永风流。长沙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生动彰显着中华文明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也为当今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
活力强劲的城市文气
人们常说“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人”。长沙历来就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勇立潮头,成为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革命文化是湖南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湖南文化的鲜明特色。
古今相继,继往开来。如今,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长沙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红色血脉,加快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厚植“一城文气”,锚定“三高四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美好蓝图,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走出了一条以文脉传承提升城市向心力的全新路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着湖南新作为。
守正创新,赓续千年文脉。长沙深耕人文沃土,迸发强劲活力。中国新媒体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大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等,让全国乃至全球目光聚焦长沙;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多年获得“活力城市”“全球商务吸引力领军城市”“海外社交亲和力领军城市”“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等称号,长沙开放自信的城市形象赢得广泛关注。
以文兴业,提供丰沛滋养。“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城市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的文化内涵作支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沙马栏山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继孕育广电湘军之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如今也成为出版湘军的梦工厂。“敢为人先”从来都是长沙的精神内核,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中国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从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从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到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长沙从未停歇奋进的脚步。
扎根人民,拥抱青春力量。长沙的“一馆三中心”(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会科学活动中心和文学创作中心),汇聚一城幸福,一场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让这里即便不是周末也人来人往。滨江文化园的“三馆一厅”(长沙博物馆、长沙市规划展示馆、长沙图书馆、长沙音乐厅),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省会地标、长沙客厅、文化殿堂、百姓乐园。长沙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从“粉红斑马线”“爱心红绿灯”的浪漫温情到“腾”城迎客、筑起“人墙”为游客护航的“待客如亲”;“有情有义有爱”的长沙频繁上榜全国热门目的地城市、最受欢迎旅游城市,蝉联“全国十大网红城市”,打造了“快乐长沙 韵味星城”旅游宣传口号,定义了“快乐值得期待、韵味值得追寻、星城令人向往”的新文旅内涵。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沙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之长沙,仍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2023年4月,各族群众相聚长沙橘子洲头
汲古润今的共有家园
“遥瞻云起烟封处,笑指长沙十万家”“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古往今来,长沙都是一座人气颇高的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启了各族群的大融合。考古工作者曾在湘水、沅江、资江流域发掘出属于春秋中晚期的楚墓,它们主要集中在长沙,充分证明春秋后期这里已有群体庞大的楚人居住。楚人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促进了长沙的发展,楚文化因此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长沙地区楚墓群中出土大量遗物和遗迹,更佐证了战国时长沙楚城的存在,也充分体现了当时长沙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经济繁华,各族群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公元前221年,秦朝设长沙郡,作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为临湘县,即今长沙市城区。
畅游长沙城,可以去“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宁乡,那里出土的四羊方尊、象纹大铜铙等青铜重器见证了人类文明曾达到的高度;可以到简牍博物馆“品读”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那些文书档案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献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还一定要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领略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到贾谊故居所在的“太傅里”寻觅湖湘文化的源头。当然,也不妨去省博邂逅“东方第一美人”西汉辛追夫人,去铜官探究“中国外销瓷器第一窑”从何而来……
长沙文脉悠远。这座热情似火的星城,一定会让大家宾至如归、满载而回。
2024年2月,长沙元宵文化庙会一瞥 辜鹏博/摄
千百年来,长沙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如今,作为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全国文旅界的“顶流”和“网红”,长沙着力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已经成为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奋进的星城长沙,一定会更加闪耀,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4期
文:赵景利 刘清泉
作者赵景利为湖南长沙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刘清泉为长沙市民族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
责编:龙慧蕊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