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探索出了一套创新的历史叙述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一部兼具学术意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金教材”。
《概论》教材具有四个很鲜明的特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史为纲、以史带论,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史”展开叙述;采用了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与此前的各类民族学、历史学教材均有明显区别;注重考古发现和文物资料的利用,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落实在实物上。
随着《概论》在全国各类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如何学好用好这部“金教材”,当然也要围绕上述特点来思考。
第一,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环境,“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概论》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概论》一共十六讲,其中用十三讲的篇幅全面梳理了从史前时代到当下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史。每一讲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全面阐释这一时期各族群、各民族是如何交往交流交融的,又是如何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的,展现出一幅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壮阔宏伟历史图景。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同一个疆域内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编写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书,让各族人民都深刻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程,势在必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必须凸显“共同”二字。“共同”的要义在于,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里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中华民族。
第三,坚持积极拥抱自主构建的新话语体系。当前,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概论》教材在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教材的学习使用者也应积极拥抱这种自主的叙事体系,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文化形态、思想渊源、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完备化。
第四,坚持书本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善于记录历史,中华先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其中既有浩如烟海的汉文历史典籍,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历史典籍。学习历史,这些纸面上的记录固然不可或缺,但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教育教学中,文字描述和实物展示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快速发展,《概论》使用了大量的考古文物等资料,有力实证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这些史料也被充分运用到各地举办的线上线下展览展陈中。随着《概论》进入课堂,这些展览展陈也可作为很好的课外学习资源,与《概论》教材形成全面呼应,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刘卓异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编:张红彬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