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代表团·舞剧《英雄·玛纳斯》剧照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过程中,记者对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进行了专访。
记者:本届会演在京城引发了一场“少数民族文艺热潮”。请问与往届相比,本届文艺会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或亮点?
武翠英:从8月16日到9月14日,来自全国35个代表团的43台剧目在北京的舞台上竞相绽放,奉献了一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我们看到,与往届相比,本届文艺会演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是种类增加,质量提高。从剧目种类上看,43台剧目有歌舞、歌舞诗、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音乐会、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等等,艺术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第四届。歌舞晚会数量明显减少,舞剧、歌剧、话剧、少数民族戏剧和汉族地方戏的占比大幅增加。尤其是荟萃了五台属于少数民族独有剧种的戏剧:西藏和青海的两台藏戏、广西的壮剧、云南的傣剧以及江西的畲歌戏,数量为历届之最。从专家和观众的反映看,本届文艺会演参演剧目的艺术质量普遍好于上一届。
二是主题鲜明,题材多样。43台剧目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以多样的题材体现了本届文艺会演“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从题材看,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从内容看,有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还有文化援疆方面的。很多剧目都紧紧扣住讴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主题,生动形象,感染人、激励人,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是源于生活,很接地气。在本届会演的参演剧目中,来自州、盟、市的院团不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四台剧目是来自旗、县一级的院团。剧目本身来自群众、来自生活、来自基层,原生态、接地气,深受观众的喜爱。尤为重要的是,用则存、演则活,基层院团的参演,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编创者和演员的成长,既繁荣、活跃了文艺市场,又有效地传承、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记者: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各族人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请问,已经有了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为什么还要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您看来,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武翠英: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写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少数民族重大文化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先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党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民族工作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化活动之一,将极大地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和发扬光大,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还将以文艺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团结,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正能量。
其次,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涌现出很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烈的艺术精品。通过本届文艺会演,把代表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文艺最高发展成就的作品推向国内外,为各族群众奉献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生动展现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良好局面。
第三,打造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文艺会演,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深入交流,增进了解,沟通思想,切磋技艺,展示自我,进一步提高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大团结,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主办单位与各代表团的通力合作,加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之间的了解,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也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团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艺会演的筹办过程,就是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的过程。
第四,推动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到今天,36年来,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以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从缺乏创作和表演经验的年轻文艺工作者逐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硕果累累的艺术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在这届文艺会演中,舞台上技艺纯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后继有人。
总之,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舞台,是展示少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舞台,是展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卓越才华的舞台,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来源:《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会刊》)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