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至情至美 打动人心——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委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6-11-15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会演官网对入选的43台剧目进行公示,设立了剧目奖和单项奖,同时公布《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办法》。剧目奖分金奖和银奖,剧目金奖10个,剧目银奖15个。单项奖设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音乐创作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每个单项奖获奖数为5个,获奖总数为25个。评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评委会成员由国家民委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相关领导以及文艺界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组织评委对参演剧目进行审看、评议和撰写评语,于9月14日闭幕式文艺演出当晚正式公布获奖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


10月2日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委员会的两位评委,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的直播间,对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金奖的10台剧目进行了点评。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编导唐子文

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谭志湘(戏剧组评委)

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邓林(音舞组评委)

主持人:如果让两位评委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奖剧目特点的话,您如何来概括它?

谭志湘:这次会演丰富多彩、深刻,观众喜欢。

主持人:丰富多彩,观众喜欢,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您会提到“深刻”这样一个词?

谭志湘:我们有些戏确实走向了审美的高度,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走向了人性、人情这样一个高度。

主持人:就是说,会演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文艺形式的表达,而是有了更多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于人性的探索。

谭志湘:是的。

主持人:邓林老师怎么评价?

邓林:对本届文艺会演的特点,我用“三高”这个词来概括:一是含金量非常高。43台剧目都是经过认真遴选出来的优秀剧目。我们音舞组一共有22台剧目,只有5个金奖,所以金奖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二是艺术水准高。一个是创作水准比较高,还有一个是演员的表演水准普遍比较高,很多知名演员参加了本届会演;三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观众、专家、领导赞扬的呼声很高,认可的程度很高。

主持人:据我了解,有好几台参演剧目在会演前已经过反复打磨,在当地已经属于力作了。但是在进京演出之前,有些剧目还是进行了大的加工和修改。是这样吗?

邓林:是的。在去年底,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62台剧目进行了严格评审,从中遴选出了43台剧目参加会演。在下发剧目入选通知的同时,国家民委还将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给了参演院团,供他们在加工修改剧目时参考。在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各地对专家的评审意见非常重视,经过修改提高,很多剧目让人耳目一新。

主持人:让我们伴着这首经典的《草原之夜》,来谈谈荣获金奖的剧目《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生产方式如挤牛奶、剪羊毛、擀毛毡、套烈马等被演绎成了舞台上生动、欢快、美丽的舞蹈。除了接地气外,这台节目是如何征服观众,打动评委的?

邓林:这出戏是我们审看的最后一部作品。评委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看戏,白天讨论。看到最后,应该说要求更高,期待也更高了。可是,当我们看到这台剧目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和现场的观众一样非常感动,甚至很多评委都流下了热泪。像我们这些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乌兰牧骑被誉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它的特点是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活跃在内蒙古大草原。乌兰牧骑的队员既能跳舞、唱歌,又能拉乐器、装台,还能驾马车、做饭。所以,他们的作品具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对创作的第一认识。然而,我认为这台剧目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重要的是又高于生活,这是我们艺术把水和粮食酿成酒的一个必经过程。这坛酒很浓郁,很醇香,很诱人,很动人。这台剧目都是小节目,很多都是老歌。老奶奶和孙女演得非常好,尤其是奶奶的扮演者更出色。这台剧目用奶奶给孙女讲故事的方式把精彩的、独立成章的小节目串联在了一起。这就像是一根银线穿起了一颗颗珍珠。而这条银线,就像是老奶奶头上银白的长发,将那些岁月的痕迹,那些怀旧,那些真诚的感觉全串在里头。这些演员个个有着十八般武艺,舞跳得好,歌唱得好。

主持人:这台剧目之所以能打动人,还在于它勾起了整整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有一位喜爱蒙古族文化的老先生说:“两位老艺术家演唱的《敖包相会》特别亲切,我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年轻的岁月。”就像您说的,奶奶头上的银发如银丝一般串起了一个个如珍珠般的小节目。同时也把这串宝贵的珍珠,像遗产般传承给新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们。

邓林:是这样的。我觉得通过孙女这个人物,编导试图告诉我们年轻的一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那些基因、那些高度的觉悟、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需要真诚地去呵护,需要一代代地传下去。这台剧目也使我浮想联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是喜欢当代艺术,但是得明白,中国的艺术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那一代一代人的努力,那些激动人心的情怀,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是怎么变成建设我们国家的力量的。所以,我觉得这台剧目的意义非同一般。

主持人:北京代表团参演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去年就在首都舞台上演过。我想问一下谭志湘评委,您看这台剧目时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谭志湘:这是我们审看的第一台剧目,那时候还没有标杆。但是看了以后,大家特别激动,而且全场观众都非常激动,观众很多是站着在看,演出结束时都拥到台前,向演员致敬。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是雷振邦先生谱曲。他的女儿雷蕾又是这部歌剧的作曲,除了老歌,还有很多新歌。蕾蕾有继承也有发展,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演员演得也非常棒。这台戏还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冰山、白杨、暴风、纷飞的雪片。舞美设计师使歌剧艺术从大舞台走向了基层,这是一个创举。这台剧目不仅让我们回忆起熟悉的电影,还给我们一种新鲜感和时代的美感。

主持人:《生命如歌》是以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为素材创作的话剧。据说这台剧目的演出场场爆满,很多观众是含着热泪看完的。

谭志湘:我觉得这个戏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我在前面说的,它走向了深刻,走向了审美的高度。从理论上说,它是理性思考与审美愉悦的统一,所以很多人掉泪了。有一句话说“悦人容易动人难”,戏剧最重要的是动人。感动流泪也罢,兴奋也罢,实际上都是上升到了一个艺术审美的高度。关于它的深刻,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在歌颂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而在于他写父与子两代兵团人,其实都是在为边疆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终身。由于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理念不同,因而产生了矛盾。父亲因为儿子离开了新疆而不能原谅儿子。当然,父亲最终还是理解了儿子。这就是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作为新一代兵团人,儿子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创业所得到兵团投资建厂,也是在为建设新疆和保卫新疆做贡献。最后,儿子不幸病故,回到父亲身边的是儿子的遗物。我觉得这里有观念的碰撞、有人性的碰撞、有人性的美好、人性的不理解,最后两代人达到了沟通和共识。当这种沟通和共识达成之时,我们是辛酸的,我们为之落泪。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一代人。《生命如歌》超越了写好人好事,对年轻一代和老一代都有启发。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看到了对生活、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思考。

主持人:解放军代表团选送的歌舞晚会《筑梦边关》为什么让评委们打出了高分?

邓林:《筑梦边关》是我们审看的第一台剧目。虽然是歌舞晚会,但当大幕拉开,那画面、音乐、舞蹈、演员的表演同样收到了动人的效果。我们一致认为,用歌舞形式来写军营生活,这台晚会的独到之处就是有的小节目非常有特色。比如舞蹈《我们都是亲兄弟》,用战士们表演的藏族踢踏舞、维吾尔族和傣族舞蹈来表现各民族战士亲如一家的场景,艺术形象很生动。这是一个小作品,但却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篇幅描写出一群鲜活形象的典型作品,而类似的作品在这台晚会里不止这一个。

主持人:这次获金奖的剧目中有两台藏戏从众多的剧目中脱颖而出:一个是讲述西藏和平解放前,发生在拉萨庄园里的故事——《六弦情缘》;另一部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松赞干布的故事。这两部戏各自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是什么?

谭志湘:《松赞干布》在戏剧史上是一出很独特的戏。我们大家都知道文成公主的故事,但《松赞干布》不像我们传统的八大藏戏里的文成公主的故事,也不像田汉的话剧《文成公主》和舞剧《文成公主》,它是一部历史剧。《松赞干布》的编剧是位藏族同志名叫仁青加,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音乐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全才,而且他的藏文和汉文都非常好。藏戏是用藏文演唱的,有汉文字幕,戏的翻译也是他本人。

仁青加同志近10年来一直在研究这段历史,并进行了提炼、加工、升华然后构成了戏剧。他遵循的编剧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有史实作为依据,小事则有所升华,有所提炼,有所加工。这在藏族戏剧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出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场面的恢弘感。特别吸引观众的是,戏中所有的演员都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剧团,这些藏族演员都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来响彻云霄,高低音域一下就把观众征服了。另外,仁青加还很注重细节的刻划,比如藏文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但松赞干布跪在了创造藏文的文人面前,要做他的第一个学生。这个下跪的细节,让所有的人感动。这就是伟大的松赞干布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松赞干布这样的形象,我们在其他的藏戏中还没有见过,在同类题材当中也没有看到过这样动人心魄的细节。

主持人:请谭老师再介绍一下藏戏《六弦情歌》的特点。

谭志湘:这部戏讲的是农奴主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农奴,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富家子弟爱上了“灰姑娘”,故事其实不新鲜。但是作为藏戏,又确实给人一种新鲜感。六弦琴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因为学琴,男女主人公结下了友情、恋情,最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六弦琴进行传承,使故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台剧目很重要的一点是用古老传统的藏戏形式来演绎当代故事,这是一部现代戏。藏戏有一个特点即三段式:第一段是欢迎大家观看演出,第二段进入正题,第三段就是祝福。它还有一个特点:开始要有舞蹈,带着蓝色面具或者白色面具的舞蹈,在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戏师,这个戏师掌握着全剧的节奏和取舍。这部戏在传统藏戏里可以演七天七夜,但在舞台上只有两个多小时的长度,所以这出戏用了说书人的方法,进行了戏剧的演说。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藏剧的传统演出形式来演现代戏。他手这么一转,随着节奏,带着藏族舞步,观众看到的,就觉得非常自然。而且他这么一蹦,一跳,一转后,你就觉得藏剧味儿出来了,转得很自然。这部戏把藏戏的传统形式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分寸的拿捏达到了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所以赢得了观众的赞赏,也使古老的藏戏获得了新生。可以说,这部藏戏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是藏戏的一个飞跃。

主持人:舞剧《阿里郎花》以我国朝鲜族舞蹈家为原型,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女舞蹈家顺姬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与精神洗礼,弘扬了朝鲜族艺术家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而默默奉献、坚守信念的执著精神和民族情感。评委们如何评价这朵会演舞台上盛开的阿里郎花?它背后有哪些故事?

邓林:这部作品很浪漫。朝鲜族是一个充满了诗意气质的民族,从编剧金铃建先生书写的主题诗,一开始打到天幕上,就完全是一幅花开无言,名望苍穹,馨香弥漫天地间的图景——这就是剧的整个主题。在结构上,他是这样处理的:一抹蓝色馨香,二抹红色馨香,三抹白色馨香,四抹金色馨香,尾声千年馨香。他完全是用花香,用色块来组成舞剧。他用色块作为浪漫气息的结构其实并不新奇,新奇的是他在这个色块的结构中,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有一个高招:同样用色块,用这种浪漫的办法,对应朝鲜族的“非遗”:比如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鹤舞、假面舞等等,而且尽量用集体舞的舞段来叙事,我觉得这是编剧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舞蹈十分精彩,令人目不暇接。《阿里郎花》舞美简洁而优雅,服装、道具、造型都比较讲究,这个剧禀承了朝鲜族独特的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把它归入舞蹈诗类更为妥贴。

主持人:话剧《祖传秘方》大量使用了具有满族特色的地方语言,展示了节俗、食俗、婚俗、祭俗等满族民俗文化。这些民俗元素如何与剧情完美结合在一起?想问一下谭志湘评委,在看这部话剧的时候,这些民俗有哪些勾起你的一些童年回忆?

谭志湘:我是满族,看这部话剧我感觉非常熟悉。这出戏让人热血沸腾、群情激愤。它塑造了一群东北汉子,他们中有满族,有汉族。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为了国家利益化解恩仇,大义灭亲。所以,这部戏让人非常振奋,非常激昂,它传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民族正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祖传秘方》不仅是一个药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观众跟着剧情走,而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雷人”戏。它反映了这片黑土地上所有人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刻划人物,在生活中选择情节、细节来表现民族的大难。今天我们也特别需要这种民族的正气。

主持人:谭评委您从第二届到第五届会演一直都担任评委工作。您怎么看今年这一届参演剧目的整体水准?

谭志湘:我们今天谈的是获金奖的作品。我特别想说的是,获银奖的作品也很棒,而且获单项奖的作品也很棒,它们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同样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傣剧《刀安仁》、壮剧《冯子材》、音乐剧《畲娘》等等。但是,我觉得获奖不重要,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下一届文艺会演会有更多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达到新的高度、艺术审美上升到新高峰的作品涌现。

主持人:谢谢两位评委作客今天的《中国大舞台》。

(本文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文艺宣传处提供)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