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会演中的丝路故事和丝路情结
发布日期:2016-11-16

_MG_7955.JPG

陕西省代表团·秦腔《丝路长城》剧照    李碧/摄


少数民族文艺一直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折射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种种观念,并与国家文化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已在国家文化中被“根基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甚至已成为国家形象的一部分。从最近两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来看,它还开始容纳社会文化转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化表述,多样化地反映了时代性的文化命题。比如,与上一届(2012年)的文艺会演相比,这一届就出现了不少与“丝路”有关的剧目。这与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关,也与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关。反映了古丝绸之路所在地域已成为一片热土,激发起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新的种种抱负。

由于会演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选送的,因此,本届会演几乎所有丝绸之路所在省份都不约而同地选送了至少一台丝路题材剧目。以陕西代表团的剧目《丝路长城》为例,这是一台根据京剧改编的秦腔,讲述唐朝时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杂处,曾经战乱频繁,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昭告天下民族团结之利。于是,胡汉互市开放,休养生息,重开万里丝绸之路,成就贞观盛世。同时孤立打击穷兵黩武的部族北荒,后又以德化怨。丝路各族感念皇恩,直呼唐朝皇帝为“天可汗”。戏剧将“丝绸之路”与“长城”的历史涵义连接起来,是对历史中的丝绸之路伟大意义的理解和醒悟。其中对繁盛大唐的颂扬,传达出当代国人对历史上强盛中国的想象。而对强大国家与民族和睦之间关系的提炼,则呼应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理性。“一带一路”的倡议,首先需唤起中国的历史记忆,然后才能唤醒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于是,古代丝绸之路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


_MG_9497 -20160906.宁夏代表团-舞蹈诗-《丝路天歌》剧照.摄影.李碧.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话剧《丝路天歌》剧照    李碧/摄


无独有偶,宁夏代表团的剧目《丝路天歌》也选取了大唐盛世作为故事背景。这出颇具现代感的古装话剧选取了唐朝“灵州会盟”为题材。不同部族的几队人马在漫漫黄沙中跋涉,途中不断碰撞,争执、反目,和解,最终如百川归海,共同来到黄河边的中原参与并见证“灵州会盟”。大唐、天可汗以及“天下观”等明确对应于中国崛起时代对自我身份的新想象。剧末人们在黄河前对盛世的集体讴歌令人动容,触动了爱国强国的心结。该剧是对丝路历史文化意义的一次探索性表述。剧中大唐作为历史的想象物,其繁盛植根于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之上,同时还阐释了当下中国在强国道路上倚重民族团结的历史依据。略微遗憾的是,部族之间的互动没有引入丝路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戏剧冲突过于偏重寓言性,显得有些空泛。而向往和平的文艺腔,则显示出相关文化想象力的单薄。这反映出我们的文艺作品在反映历史中的丝绸之路时,还缺乏及时到位、基于现实世界的思考,也反应出前现代中国的历史资源似乎尚不足以提供对“一带一路”富有启示意义的完整阐释框架。而“民族团结”作为有丰富积淀的本土文化资源,已然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中。甘肃代表团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青海代表团的《彩虹儿女》、新疆代表团的《木卡姆印象》等都是丝绸之路上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满目尽是风情荟萃,也是文化遗产的荟萃,展示了我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厚实“家底”。这些剧目连成一片,成就了一条卓越的民族文化长廊。可以预见,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丝路上的民族传统文化将拂去历史浮尘,通过艺术家的挖掘,显露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再来看香港代表团的《缘起敦煌》。这部舞蹈诗将目光聚焦于古丝路上的明珠——敦煌。该剧目的表演风格和文化表述与大陆各省的剧目相比,充分显示出了“异质性”:用敦煌古典舞蹈,抒发了对中华文化的敬慕与膜拜,显示出香港文化中把敦煌形象“精神化”的倾向。敦煌,成了现代人精神的彼岸世界。这种执着于现代人精神的表达,也折射出香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以上剧目中的“丝路故事”,都着意停留在“古代”或“传统文化”之上。笔者认为,当代中国人重启“丝路”概念,最重要的是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温故而知新,重新焕发历史想象力,并抓住历史机遇,在中华民族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酝酿新的世界体系。当然,传统资源应不仅仅来自古丝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历史进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挖掘得当,同样可以激发当代中国人创造历史的勇气和智慧。“一带一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载体和动力,它涉及到历史问题、民族问题乃至价值观的问题,都需要中国人通过参与其中学习,并结合当今世界的现实,对自身的现代历史经验做出梳理,从而参与到阐述“世界秩序”这种具有全球普遍意义的实践中去。因此,本届会演中这些关注现代中国在丝路上的历史经验的剧目,同样对“一带一路”命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北京代表团演出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这个意义上显得尤为珍贵。这是根据上世纪60年代经典的同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改编的歌剧。当时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本来就有一种歌剧化的倾向,即在叙事中加入歌唱的片段,这次改编似乎是把原有已经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进行了扩展,这种创作思维也为整部歌剧的改编规定了方向。这部歌剧没有像许多经典电影改编一样随意加料、变形,经典电影的主题意蕴藉由对音乐的保护而得到总体性的继承。该歌剧也提出了“如何重启民族电影经典的政治资源”的问题。上世纪初的战斗故事如何发挥文艺功能,在该剧的剧场观众反应中可以获得启示。观众们对戏剧的每个人物和情节都了然于心,剧场里常常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这部经典电影改编的歌剧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观众对原作品的文化认同,并在剧场与观众共同创造出新的文化认同。它也提醒人们:在新疆那个民族文化浓郁的空间里,有着不可遗忘的厚重的革命历史。

新疆题材的丰富性还在另外几部剧目中有充分的展示。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屯垦的历史同时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团的《戈壁青春》和山西省代表团的《生命如歌》两个剧目挖掘表现。舞剧《戈壁青春》利用出色的编舞展现了兵团建设初期震撼人心的建设激情。戏剧以老一代兵团人的回忆,以及兵团后代在父亲去世之后回到兵团与当年留守兵团的母亲团圆为叙事框架,中间插叙了这户兵团人家所折射的兵团复杂历史,以父子相承的叙事隐喻了兵团历史核心价值的回归。遗憾的是,历史叙述有些潦草,兵团1979年撤销与1982年恢复之间的历史变革用字幕一笔带过,历史解释简单而粗糙。


_MG_8011 - 20160828.陕西省代表团.丝路长城剧照.摄影.李碧.JPG

陕西省代表团·秦腔《丝路长城》剧照    李碧/摄


山西代表团的《生命如歌》中又见《戈壁青春》中的回忆框架,但这一回兵团老父亲的形象成为第一主角。他本是强有力的历史见证者,而当他以第一主角的身份独白和回忆时,他又成了兵团历史记忆的打捞者。在兵团撤销时期,他的儿子违背父亲旨意,在大变革时代离开兵团,回到内地创业,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成功之后却念念不忘自己的精神故乡,全力反哺自己原来所在的兵团,最后积劳成疾而早逝。这病逝正是叙事的策略,因为总体上这是一部向父亲致敬的戏,隐喻出主创在新形势下对兵团历史价值的重新认同和强有力的阐释。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的,可信度很高,但主创却又毫不掩饰对儿子形象的偏爱,人为赋予这个成功商人各种不可靠的文化资本,甚至扯上晋商精神,结果父与子形象都显得很悲壮。其中隐含着两种历史观的冲突,而这历史观的和解又需要特殊的机缘和形式,戏剧并没有能力展示,这种冲突最终也伤及老人形象所传达出的阔大的历史意境。

总之,丝路的故事,不论是古丝路的,还是新丝路的,其历史表述都需要高屋建瓴的视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国人融汇不同的历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理论体系,把自社会文化转型以来一味热眼向洋的文化积习纠正过来。“一带一路”是崛起的中国加入全球秩序并尝试重塑世界秩序的一种探索。有点遗憾的是,从会演剧目中丝路故事的讲述里可以看出,关于“一带一路”的想象和言说,文艺创作某种程度上还都显露出理论困惑和想象力不足。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的构想预示了一个学习和自省的过程,将考验到我们对世界格局、世界历史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将肩负起参与“改造历史”的重任。在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平台上,出现如此丰富的丝路意象与丝路故事,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它显示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与时俱进、贴近时代的进取之心。只是,文艺作品要讲好“丝路故事”,仍任重道远。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