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岁月久,香气满京城。
北京烤鸭,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料,经宰杀、清洗、制(烤鸭)坯、晾皮、上饴、烤炙等环节而制成,有挂炉(明火)、焖炉(暗火)、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如今,北京著名的烤鸭店有便宜坊、全聚德、大董等,在烤鸭烹制技艺中,各家有各家的独门绝技,不分伯仲,共同携手打造出北京烤鸭这张闻名遐迩的中华名片。
2008年,北京烤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北京的著名菜式,更是享誉世界的美食。
北京烤鸭 视觉中国供图
“漂”来的便宜坊
“北京城是漂来的”。其实,北京烤鸭也是从大运河“漂”来的。
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城,并于15年后正式迁都北京。营建所需大量的木材、砖石、漕粮,以及丝绸、茶叶等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运到北京的。
迁都时,众多官员、手工匠人及家眷等,也都经由大运河来到北京。尤其是那些达官显贵,每家都有自己的厨师。南京盐水鸭和板鸭历史悠久,这些厨师又将烹饪鸭子的厨艺带到了北京。
我国烤鸭的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贾思勰所著农书《齐民要术》中,就专门列有“炙法”一章。古代没有“烤”字,把生食近火烧烤而熟之,其法曰“炙”。其中“腩炙法”一节写道:“肥鸭,净治洗,去骨,作脔。酒五合,鱼酱汁五合,姜、葱、桔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渍一炊久,便中炙。”就是将鸭子去骨切块,用料酒、鱼酱汁、姜、葱、桔皮、豉汁调和腌渍后,再上火烤炙。很显然,这种烤法是要用炊具的,大约类似如今的烤肉炙子或饼铛一类的东西。这种“炙鸭”,开启了烤鸭之先河。而有学者考证过,“烤”字在明朝时才出现,《金瓶梅》《红楼梦》中均有“烤”字。
“漂”来的南京烤鸭,曾经是达官贵人的专属,但很快就“漂”入民间。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业的便宜坊,最早在京城宣武门内米市胡同,店铺不大,也没挂店名,但因其经营的焖炉烤鸭和筒子鸡不仅味道好,价钱也比其他店便宜,又是个小作坊, 就有了“便宜坊”之名,这就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在这家小店品尝烤鸭后大为赞赏,当场亲笔题写了店名“便宜坊”,这家焖炉烤鸭店由此声名远播。
便宜坊生意兴隆,招来了众多的同业仿效者,一些便宜坊的伙计还出去自立门户。据统计,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冒用“便宜坊”或略改一字作为字号的北京焖炉烤鸭店,就有32家之多。清咸丰年间,米市胡同老便宜坊与人合股,在前门鲜鱼口开了一家“便意坊”,这就是如今鲜鱼口便宜坊烤鸭店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歇业,经营者将老号所存全部转到鲜鱼口店。
便宜坊焖炉烤鸭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焖炉烤制技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有一种叫“坩埚”的器皿,即埋在炉中的容器,可有效地避免食物热量散失,达到聚温闷烧的效果,可以说是焖炉的前身。
焖炉烤制最关键的是炉子。便宜坊焖炉烤鸭用的炉子,炉身用砖砌成,大小一米见方左右。焖烤鸭子之前,需把秫秸等燃料放入炉内,点燃后,在炉膛烧至适当温度时再将火灭掉。烤制时,将鸭膛内灌有老汤的鸭胚挂置炉中,关上炉门,外烤内煮,由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将鸭子焖烤而成。烤制过程要由技艺传承人亲自把控,以确保品质。
这种焖炉烤鸭,由于火力文而不烈,鸭子的油脂和水分消耗得少,烤出的鸭子皮酥脆、色枣红、肉细嫩,表面没有杂质,外酥里嫩、口味鲜美。
蜚声海外的北京鸭
北京烤鸭最初所用的鸭子,是黑色羽毛、体型瘦小的南京湖鸭,烤出的鸭子称作“金陵片皮烤鸭”,但这只是北京烤鸭的雏形。后来,闻名世界的优良鸭种——北京填鸭培育成功。用北京填鸭进行烤炙,才形成了真正的北京烤鸭。
关于北京鸭的由来,有许多说法。
说法其一是,来往于运河的船工从南方带来一种白色“湖鸭”,经过驯化后在运河一带繁殖起来,成为如今的北京鸭。明成祖迁都后,北京地区的养鸭业逐渐发达。当时,朝廷为调运江南粮米等,曾动员大量民工疏浚运河。运河畅通后,运粮的漕船往往千百艘接连而行,史称“岁漕四百万石”。但由于漕运管理不善,落入河内的粮米不计其数。北京运河一带的鸭子,长期以这些散落的粮米为食,体型、肉质逐渐起了变化。正如清乾隆年间的才子袁枚所说:“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经过北京地区老百姓的长期精心喂养,淘劣繁优,最终培育出了毛色洁白、雍容丰满、肉质肥嫩、体大皮薄的新品种——北京鸭,亦称“北京填鸭”。用北京填鸭制作的烤鸭,其鲜美程度远远超过以往的各种烤鸭,“北京烤鸭”正式诞生。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京鸭源于明代,是北京东郊潮白河所产的“小白眼鸭”,又叫“白河蒲鸭”。所以,至今还有把北京鸭称为“白河鸭”或“蒲鸭”的。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北京鸭源于辽代。辽朝帝王常在北京地区游猎,捕获的鹅鸭由专人管理。在游猎中,偶然捕获到纯白色的鸭子,便视之为吉祥之物,放养于园林湖泽间。以后,纯白色品种的鸭子在这一地区生存繁殖了起来。
“北京鸭”最终定名,是在其品种传至国外以后。有书记载:1873年,美国人詹姆斯经上海将北京鸭蛋带至北美,初次将北京鸭输入到美国。同年,英国人凯尔在北京附近得到北京鸭种蛋,又将其带到英国。日本于1888年,也从中国输入北京鸭。1875年,英国人将一批填肥的北京鸭海运至美国,立刻引起当地市场上的轰动。欧美原有的鸭种肉质粗劣、不堪烹食。外观美丽、肉质细嫩的北京鸭一经出现,便引得食客们竞相追捧。北京鸭在美国“样品既出,社会耳目为之一新,绅士名媛,交誉不置。购者骤多,供给缺乏。一时价格腾贵,每种卵十二枚,竟需价十至十三元美金,而每卵一枚,当金元一元之价。美国社会,遂有鸭即金砖之荣称。并因其来自中国之北京也,而锡(即:赐)以‘北京鸭’之佳名”。
从此,“北京鸭”蜚声海外。
清代,人们便常以烤鸭为厚礼相互馈赠。据梁章钜在道光年间编著的《归田琐记》记载:“都城风俗,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烧豚相馈遗。”《燕京杂记》云:“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其贵至有千余钱一头。”这一时期的北京地方史籍和竹枝词中对此多有记录,可见北京烤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佳肴。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人体吸收后能有助于软化心脑血管,是老少皆宜的营养美食。以填肥的北京鸭为原料烤炙出的鸭子,皮层酥脆、肉质肥嫩,味道香美、油多不腻,令人百尝不厌,成为北京第一名特产。
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
从便宜坊焖炉的“暗火”到全聚德挂炉的“明火”,炉火不熄,为北京烤鸭的美味持续“加热”。
点燃这炉“明火”的是全聚德创始人杨全仁。生于河北冀县杨家寨一个农民家庭的杨全仁,因受水灾来北京谋生。他曾在郊区受雇于人,放养鸭子两年,学得了一手填鸭和屠宰鸡鸭的技术。后来,他同别人合股,在前门一带做起了生鸡生鸭的买卖。杨全仁每天从井儿胡同出来,到肉市上去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德聚全干果铺。这间铺子虽然招牌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更是一蹶不振,濒临倒闭。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多年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杨全仁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取了个“全聚德”的店名,又请一位秀才题写了匾额。这一匾额历经风雨,至今悬挂在前门全聚德起源店,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沉甸甸的见证历史的宝物。
全聚德的生意,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兴旺起来。他虽然很羡慕老便宜坊烤鸭历史的悠久和生意的兴隆,但却并不想步焖炉烤鸭店的后尘,决意另辟蹊径,制作挂炉烤鸭。他时常到各类烤炉铺子里探查烤鸭的精髓,寻访烤鸭的高手。位于东安门外的金华馆,虽然门面很小,但来头不小,是专门供应清宫内和各王府所用烤猪、烤鸭的铺子。这个铺子内备有清宫特赐的腰牌和红顶帽子,可以随时出入皇宫。
金华馆内有一位姓孙的老师傅,人称“孙小辫”,山东福山人,曾在清宫御膳房任差专管烤猪烤鸭,后来离开宫苑到金华馆掌炉,仍为清宫服务。
以重金礼聘而来的孙老师傅到了全聚德,把原来的烤炉改为挂炉。挂炉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便可以烤十几只鸭子。孙老师傅的烤鸭技术非常精湛,那根6尺多长的烤鸭杆,用起来得心应手。一只只鸭子被烤鸭杆挑起,快速越过火苗,钻进炉膛,稳稳当当地挂在炉梁之上。烤出的鸭子呈枣红色,外皮光洁明亮,吃起来皮脆、肉嫩、香酥、细腻。另外还有一样优点,就是他盘的这座挂炉,可以一边烤,一边向里面续鸭。
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核心技术。后经历蒲长春、张文藻和田文宽等几代烤鸭师傅单杆相传。解放后,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进一步弘扬,并以集体传承的形式相继培养出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烤鸭厨师。经过数代传承,它已形成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
1999年,“全聚德”被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聚德烤鸭”保持长盛不衰的奥秘有三——
一为甄选自北京填鸭的优质鸭坯。全聚德选鸭过程堪比“选秀”,早年全聚德专门有自己的鸭子房,从外面购进鸭雏后,自己喂养。发展到如今,全聚德选用的是金星鸭场统一养殖的鸭子。这些鸭子饲养45天左右出栏、体重在2—2.2公斤,个头大小合适,肉质肥嫩,口感也最好,是制作北京烤鸭最为理想的原料鸭。
二为优良的烤制技术。全聚德烤鸭采用挂炉,以明火烧枣木烤制而成。刚烤出的鸭子皮质厚脆、肉质鲜嫩,带有枣木的清香。鸭体形态丰盈饱满,全身呈均匀的枣红色,油光润泽,配以荷叶饼、葱、面酱食之,令人回味无穷。
三为精湛的切片技术。烤鸭制作技巧一半在烤,一半在片。全聚德片鸭的方法有三种,杏仁片是最传统的片法,片好的鸭肉如杏仁;另一种片法如柳叶条;还有一种是皮肉分吃,鸭皮酥脆鲜香,鸭肉薄而不碎。
北京人吃烤鸭讲究的是春、秋、冬三季。冬、春二季,鸭肉比较肥嫩,而秋季的温度、湿度也都比较适宜制作烤鸭。
2024年是全聚德建店160周年。全聚德秉承“全为无缺,聚而不散,仁者至上”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酥不腻”的大董
1985年建店的大董烤鸭店,原名“团结湖烤鸭店”,后改名“北京烤鸭店”,2001年由国营改制,总经理董振祥被朋友们称为“大董”,由此得名。其主打“大董中国意境菜”系列,让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在“色、香、味”的享受中,感受着北京烤鸭的新理念。
1996年,大董烤鸭店结合现代人的饮食观念,提出了低脂烤鸭的理念,耗时五年潜心研制出新派“酥不腻”烤鸭,鸭皮酥松、入口即化,从而弥补了低脂少油类烤鸭的空白。其所用鸭胚均由金星鸭厂专供,重量都是6.6斤至6.8斤(含内脏),对鸭胚严格筛选,上、下不得超出2两。
大董烤鸭店还改进了烤炉,除传统的火炉之外,创新研制了电炉、气炉。在烤制方面也有新的突破,烤制30-40分钟后,厨师会根据鸭坯颜色以及鸭炉温度的变化进行二次燎档,灵活掌握炉内烤制温度,烤制时间长达80分钟。
大董三大招牌菜之一的22天“酥不腻”小雏鸭,因其鸭皮更加酥脆,鸭肉更鲜嫩多汁而备受食客青睐。小雏鸭不仅制作工艺考究,在吃法上也做了全面的升级,除鸭皮蘸白糖、搭配大葱甜面酱荷叶饼、蒜泥黄瓜条小烧饼等传统吃法外,还增加了两种全新的吃法。其中一种是用小雏鸭的鸭皮搭配卡露伽黑鱼子酱。第二种则是站在片鸭师旁边等着将鸭腿卸下来,趁热在鸭腿上抹上甜面酱、蒜泥,撒上白糖后即食用,酥而不腻。
近些年来,北京又涌现出一些价格“亲民类”的烤鸭,比如四季民福、大鸭梨、天外天、郭林等,市场格局从“几家独大”发展到了“群雄逐鹿”的阶段。
现今,在北京依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北京烤鸭飘香在各族群众的集体记忆中,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珍馐,令全球食客魂牵梦萦,堪称北京美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字招牌。传承烤鸭文化,无疑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陈奉生
作者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密云区作家协会主席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