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拉面经济化隆的奇迹是这样诞生的
发布日期:2016-12-05

  为落实好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对“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推进‘拉面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近期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赴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作了专题调研。期间,他们深入走访通过“拉面经济”脱贫致富的群科镇新一村,考察最为贫穷的德恒隆乡加纳村,与各族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接触,并召开了有关部门和代表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对化隆通过“拉面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批不甘贫穷落后的化隆人开始走出山门,率先来到福建厦门创业打拼,开创了化隆群众在东南沿海城市开办拉面馆的先河。从此,这些先走出大山的化隆人,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形式,带出去大批化隆人在全国各大城市创业。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拉面经济”。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总人口28.4万人。化隆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有回、藏、撒拉等11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1.1%,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78%,维稳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化隆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自然环境差,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按新标准人均收入2300元计,全县贫困人口将近18.6万人,占总人口的65%。这些因素,决定了化隆各族干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科学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持续扶持,“拉面经济”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支柱产业。据统计,化隆每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万人(次)左右,在全国28个省市210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馆1.1万余家,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达到7.28万人,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2012年底,化隆劳务输出经济收入达8.1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拉面经济”劳务收入达到5.1亿元,占劳务经济总收入的69%,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化隆“拉面经济”在打开局面的同时,也对周边地方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海东市的民和、循化、平安、互助、乐都等县区的穆斯林群众也纷纷外出经营拉面馆,这些拉面馆户均年纯利润都在10万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几十万元。目前,海东市籍经营拉面馆的在全国达到2.8万家,从业者近20万人(全市55.8万劳务大军中,近1/3从事“拉面经济”),且发展势头强劲,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逐步向全国城镇和乡村拓展,有些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可谓“拉面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闯出一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化隆以“拉面经济”为代表的劳务输出成绩显著,闯出了一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十分珍贵,具有借鉴意义。

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多年来,化隆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凝聚人心,汇聚发展动力。始终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临近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每年共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科学决策,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俗话说“选准路子,才能走对步子”。化隆县委、县政府敏锐意识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打工者不断增多,工作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拉面这种健康便捷经济的快餐形式一定能迎合市场需要。同时,拉面经营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又是回族群众的传统手艺,一定能在市场发展中占有先机。政府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倡导鼓励广大群众外出务工创业。经过多年努力,以“拉面经济”为龙头的劳务输出逐步成为了化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化隆也连续三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荣誉称号。

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化隆外出务工人员的营生技能和市场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依托各类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训,重点围绕“拉面经济”开展了拉面、烹饪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抓质量求实效,做到培训一人、掌握一技、输出一人、带出一批,为“拉面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型实用人才,实现由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

积极引导,做好劳务输出的服务管理工作。在外出务工期间,化隆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外出务工人员文明经商、勤劳致富、诚信经营,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与流入地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工作,县就业局等10多个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统一办理《劳务输出证》,简化各种办证手续,协调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化隆外出务工人员给予优惠和照顾。在全国65个大中城市设立了62个驻外办事机构,选派了98名工作人员,全方位、广角度组织转移输出,切实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成立了30个临时党支部、34个农民工工会及拉面协会,积极为务工群众解决办理证照、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大力扶持,支持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初期的“拉面经济”,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本经营,既缺乏资金,又不懂科学管理,难以做大做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不能完成转型升级、规模化经营,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正是看到这一点,化隆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帮扶力度,推动“拉面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大资金支持。从2007年开始,县财政累计贴息近750万元,为3000户急需资金支持的群众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余元,带动社会投资3.3亿元,有效解决了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二是积极推进品牌经营策略。2004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化隆牛肉拉面”品牌,结束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历史。在全国大中城市拉面店开展了化隆牛肉拉面“四统一”(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店员服饰、统一品牌简介、统一店名牌匾)示范户推广和“五好经营户”(守法经营好、环境卫生好、优质服务好、文明经营好、诚实守信好)争创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知晓率,走品牌化、连锁式发展道路,积极打造化隆拉面经济的升级版。2010年“化隆牛肉拉面”代表青海唯一特色餐饮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同年在中国(宁夏)国际贸易洽谈会暨中阿经济论坛回族传统名小吃评比中获得金奖。

鼓励回乡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务向带回生产力转变。随着化隆“拉面经济”的发展壮大,化隆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早期外出从事“拉面经济”并致富的群众返乡创业,通过项目推荐、政策倾斜、贷款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引导群众返乡投入到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中。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56户返乡创业人员在当地从事牛羊育肥、冷冻配送及建筑建材等23个行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34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化隆经验”

化隆经验是自治县党委、政府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总结化隆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自治县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两个共同”的目标。纵观化隆近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处不体现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感情,打牢了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为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奔小康不断凝聚力量,汇聚智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自治县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化隆“拉面经济”的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决策、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要有一个富有远见、善于科学决策的坚强的领导班子,更要选择适合本地实际、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这是化隆“拉面经济”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自治县的发展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小小一碗拉面,给化隆拉回了5.1亿元,带动了海东市20万群众外出务工创业。这是何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刚开始的“拉面经济”是零星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但是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通过打工群众的不懈努力,昔日的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结出了繁花硕果。如今的“拉面经济”枝繁叶茂,已经成为推动化隆县域经济发展的品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生动写照。

自治县的发展要善于抓民族特点、创地方特色。化隆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而回族自古以来就有吃苦耐劳,不畏艰辛,走南闯北,善于经营的民族特点。同时,化隆属于高海拔地区,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再就业问题突出。县委、县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将劳务输出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结合起来,鼓励广大化隆群众外出务工创业,闯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加快经济发展之路。

自治县的发展应积极适应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化隆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积极与流入地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帮助,有效建立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协作机制。在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城市设立驻外办事机构,选派工作人员,建立临时党支部和群众自治组织,有效加强了对外出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他们创业,引导他们遵守法律法规,最终融入城市、扎根城市。这些,对于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做好少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结化隆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主线——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正是在这条主线下,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通过各方不懈努力,打造了化隆“拉面经济”的品牌。相信只要化隆人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远的将来,化隆各族人民一家亲的“团结梦”和建设幸福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编 牛志男)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