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舞动千年流光,衣袂翻涌万象风华。历史悠久、璀璨绚丽的中华服饰文化,凝结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文化大观园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当春风拂过古都檐角,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以下简称“时装周”)如约而至,来自12个国家的近230个品牌、270位设计师参与,近百场线下发布、160余项秀展活动,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以针为笔、以布为卷,一幅幅经纬之间的文明画卷飘逸摇曳,流淌东方美学密码,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的蓬勃创造力与中华文化的“破圈”力量。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展演上的四川盐边傈僳族服饰
很古朴也很时尚
“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
回望时装周秀台,当古朴与时尚双向赋能,非遗传承的匠心古韵与现代设计的先锋语言碰撞出惊艳世界的灵感火花。那些深植于民族文化沃土的纹样图腾、镌刻着中华文明底色的织锦刺绣,经现代设计解构重组,化为国际秀场上的华美霓裳。
本季时装周上,来自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民族特色服装设计作品大放异彩,生动诠释了“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3月24日,一场以“涅槃”为主题的服饰艺术盛宴在时装周秀场惊艳亮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成昊,将蜡染图案与现代美学融铸于服饰经纬,在衣袂翩跹间串联起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展演上的“涅槃”服装秀
这场“涅槃”服装秀恰似凤凰浴火重生神话的具象——设计师以破茧之姿,为凝固在靛蓝染料中的非遗技艺注入时尚元素,令人惊叹不已。8年前,成昊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一场蜡染主题服饰展览上,被蜡染工艺深深吸引。靛蓝布帛上,古朴的纹样、精湛的技艺,有如攫住人心的力量。自此,成昊来到贵州省丹寨县了解、学习蜡染技艺,并将蜡染带出深山,走进各族群众的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
当蝴蝶纹与醒狮的鬃毛共舞,当木棉花的火红与香云纱的深邃交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美学表达跃然台上。本季时装周“广州时尚日”,“古阿新”品牌创始人兼设计总监杨春山携作品《觉·绽》登台亮相。此系列服饰以贵州苗绣的瑰丽与岭南醒狮的雄浑为魂,将木棉花的英雄气魄、镬耳屋的东方韵律、咏春拳的刚柔并济,通过刺绣、剪纸等工艺解构重组,成就了跨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
“像山一样深邃,像风一样灵动。”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的盘州“乌蒙村秀”设计团队将云贵高原的山川河流、星辰雨雪等自然意象转化为织锦纹样,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甫一亮相便引发广泛热议。这场由彝族设计师阿迪阿思与阿莎阿格共同发起的民族文化与时尚融合展示,演绎了古老传统与现代都市时尚的融合之美。
服饰是傈僳族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之一,被誉为“行走的文化”。于2023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盐边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成为本季时装周民族风服饰的又一亮点。从深山霓裳到国际秀台,这场服饰视觉盛宴由非遗传承人贺正芬及4位先锋设计师联袂打造,他们用世界通用的设计语言,让深山中的非遗绽放新生。
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品牌“蕃巴秀”携游牧民俗、非遗技艺亮相北京,以一场名为“相约拉卜楞”的视觉盛宴,向世界展示了藏族服饰文化的深邃魅力与现代时尚的灵动交融。正如设计师道吉卓玛所言:“服饰是文化的皮肤,我们想成为世界读懂青藏高原的‘文化翻译官’。”
从蜡染的蓝白世界、苗绣的一针一线,到民族服饰的现代设计,都是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展现,古朴与时尚的双向赋能。两者完美融合的背后,是中华文明的双向滋养——古朴是千年血脉的深情赓续,以活态传承守护文化根魂;时尚是锐意创新的美学破茧,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很传统也很现代
美,是跨越民族的通用语言,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浸润五千年中华文明基因的中国美学,穿越时光长河焕发新生,正在重构世界对于“中国风”的认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个已经持续28年倡导中国美学的平台上,不断推出新的中式设计,恰似秀台上游走的诗意,意蕴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本季时装周俨然成为中国美学的集合:有的品牌在西服设计中融入故宫文创元素,以优雅与力量共塑“东方绅士”形象;有的设计师从博古架上汲取灵感,中式瓶器、如意、葫芦、芭蕉扇等都成为时髦又富有趣味的装点;还有品牌以敦煌壁画色系为基底,通过解构剪裁与真丝拉绒、苏绣、宋锦等工艺技法,诠释关于“尘与光”的叙事;也有品牌深挖汉服经典元素,融合传统汉服精髓与现代时装语言,让国风服饰在商务会议与都市街巷均适配自如;更有汉唐器物美学、月夜西湖画意、东方浪漫华服等蕴含中式美学意境的设计……
广袖飘飘、衣袂摇摇,古风雅韵扑面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最厚重的文化自信支撑,更是民族情感的共鸣。本季时装周百余场时装发布中,有超过一半的品牌和设计师都选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匠心设计表现现实生活场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神韵。
“中国设计师要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不仅依赖于设计技巧,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设计本身,更是设计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夏国新深有感触地说道。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不少设计师则表示:“礼仪之大、服章之美都来自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我们只是将中华服饰之美‘搬’到了国际秀台”。带着文化根脉给予的满满自信,中国设计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体剪裁中舒展,让中国美学的文化意趣、中国技艺的传承创新、中国品牌的时代风貌得到广泛传播。
让传统成为流动的当代叙事,这份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亦来自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沃土。近年来,在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多重加持和驱动下,科技为传统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绵绵不绝的新质生产力。
在2025年蛇年春晚舞台上穿着花棉袄扭秧歌、转手绢的杭州宇树科技机器人,亦活跃在本季时装周多个品牌秀场上,呈现出赛博朋克式的创新叙事;“玉簟秋声·智裳无界”时尚大秀以“AI智能体”生成宋代服饰纹样,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大宋美学风尚;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服装品牌红都,运用3D建模与生成式AI技术,开创了中国服装行业“虚拟秀+实体高级定制”同步发布的创新模式;真维斯品牌设计师黄刚以“非遗+科技+时尚”为创作理念,将传统苗绣技艺与3D打印面料、发光纤维等前沿科技材料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创意卓越、底蕴深厚的时尚作品……
当传统文化“邂逅”现代前沿科技,文化因科技更具生机,科技因文化而更富底蕴,两者共同打造出既具东方神韵又属未来时态的时尚秀场。
这正是中国美学最动人的表达——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书写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生动诗篇。
很吸睛也很引流
时装周的聚光灯下,来自贵州省凯里市的“村T”少年们,踏着韵律款款而来,整个秀场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清冽的山间清风。
秀台之上,45名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侗族少年,带着质朴的笑容,自信地向观众招手,他们的竹篮里装满了来自家乡的食物、草药、特产。还有一位外公,挽着裤腿、脚穿草鞋,轻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走来,肩上扛着木犁还端坐着盛装的外孙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草根”模特们,却在国际时尚平台绽放出惊人的美学张力,秀场内惯例的静默也被此起彼伏的掌声打破。
这群孩子由“古阿新”品牌创始人杨春山从20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不过12岁。“此次时装周之行,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把家乡风物、农耕工具、生活场景等搬上国际T台,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展现了乡村振兴新气象。”杨春林在“村T”回归座谈会上自豪地说。
溯源这场文化盛宴,“村T”吸睛的流量密码早已深植于贵州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当中。2024年7月,一场由各族群众自发参与的“村T”活动在贵州省凯里市应运而生,凯里苗侗风情园的风雨连廊便摇身变为人声鼎沸的时尚秀场。当地各族群众组成的“草根”模特们,争先恐后走上表演台,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
没有设计图纸,没有专业猫步,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华服,闪亮的头饰便是“王冠”,这何尝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级定制!
这一各族群众自发参与的乡村时尚秀场,经由互联网传播,迸发出惊人的传播势能,迅速火爆“出圈”,打响了贵州“村T”的名气,与“村BA”“村超”等“村”字号活动一起,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事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随着“村T”影响力持续扩大,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凯里苗侗风情园里的风雨桥连廊俨然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数字更直观地反映出这场山乡巨变:据凯里市文旅局统计,自2024年7月“村T”开展以来,凯里苗侗风情园举办的130期“村T”活动,吸引了20多个民间组织、30余个自然村寨参与,共4万余人次参加。此外,“村T”还带热了凯里非遗集市“绣里淘”,累计吸引游客53万多人次,交易额超4500万元。村“T”关联的非遗工坊已覆盖50余个村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各族群众当年人均增收超1.2万元。
当文化自信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日常,流量如清泉涌流。如今,走在凯里街头,我们可以看到,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开起了直播,银饰工匠在镜头前展示錾刻绝活……贵州“村T”的走红,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实践,不仅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还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贵州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让服装出彩,让文化“出圈”,让旅游留客。本季中国国际时装周已落下帷幕,但其掀起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浪潮,正奔涌向更辽阔的天地。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4期
文:本刊记者 张伟
供图: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
责编: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