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神采飞扬,沉潜积累在下乡务农的“知青”时光,自强自励在矿山掘煤、宣传鼓劲的青葱岁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朴实信念引领着他。25岁被选送到共青团中央工作,而后开启精彩的仕途之路:历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全国青联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等要职。2001年,在他调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之时,命运让他艺术地“还乡”:妙悟自然,源自儿时感染文化歌舞之乡——广西柳城和江苏南京的广袤山山水水,醇厚乡情;书画同源,精熟于墨不离身、画不离手的毕生挚爱;人世沧桑,沉浮求索不改豁达本色;运笔有神,写意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时代。
他就是覃志刚,由庙堂之高转战文化艺术界的“大手笔”更加快意:
他曾组织首次全国“心连心”艺术团奔赴各地演出;创意、策划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荟萃文艺精品的“百花”系列活动、“中华情——两岸四地交流活动”、“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这些万众瞩目的品牌亦如他为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题写的“中华情”三个大字一般苍劲有力,向世人展示中国气度之魄力,中华文化之魅力。
经历不同工作岗位,行成于思,行成于勤。覃志刚虽年过甲子,仍愿担当传承中华文化、为艺术家服务、丰富全体公民文化生活的新使命,安然潜心于此,不断超越自我。在这条超越奋起之路上,从不止步的是笔墨洗心,触摸传统文脉,力争脱秀于古韵情怀,自由不羁于厚重的心灵世界。
近日,本刊记者于中国文联采访了这位壮族的“明星官员”、“艺术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覃志刚的人生历程与艺术世界。
熠熠火花,照亮人生
坐在我们对面的这位长者,一边抽烟一边笑着,眼神睿智却不失纯真,言语大胆却充满真诚。他的身份是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跟他交谈的时候,你会忽略他的官员身份,他更像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一位经历丰富的老朋友。
古人论书曰:“笔墨之事,一曰天资笃,二曰学力深。”今人的解读很简单,要成就一番学问,需要天资加勤奋。覃志刚人生历程的主旋律,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调上。
1953年,祖籍广西柳州,后迁到江苏南京的覃家,一声清亮的婴孩啼哭打破了午夜的沉静。南京自古就是六朝古都,文人墨客的诗风画韵,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让这一方水土充满灵气。从小,覃志刚就显露出对于书画艺术的喜爱以及在这方面的天赋。
15岁开始,覃志刚在江苏高淳当了一段时间的知青。种田、犁地、插秧、喂猪……农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在那个“知识无用”的年代,覃志刚并没有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为了学好普通话,他天天跟着收音机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学吐字发音;他当过宣传员,黑板报、墙报、壁报,又写又画干得特别带劲。
记者:小时候是何种机缘使您喜欢上绘画、书法的?
覃志刚:我父亲练就一手好字,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学写字。当时南京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展览馆里有很多珍贵的字画,我就痴痴地看,越看越喜欢。小学以前,我很内向,就喜欢画画,一只笔一张纸可以坐一天,比照着小人书画。
我靠的不是天赋与机遇,而是兴趣。在南京,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就在语文课上画连环画,被老师逮了个“现行”,但他没有批评我,还肯定我:“画画是好的,但也要听课。”谢谢启蒙恩师的春风化雨,浇灌出我的一生热爱。
15岁的时候,我在江苏高淳县下乡,每天下地干完农活后,我就到处找书读。在那个年代,学习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发展的真本领。插了两年队,17岁,又到了南京钟山煤矿,做了最基层的采煤工人,一干就是8年。在煤矿的时候我也兼职做文书,又和写字画画离不开了,平时井下采煤掘井,业余时间就办墙报,后来是壁报,用纸写好贴在墙上。
我知道老百姓的苦与乐,纵使生存一再艰辛,我身边的人多是包容的,都是一肩扛,一手挑。我的笔墨就是要描绘质朴的人民、描绘哺育华夏子孙的祖国山河。我要挖出自己所有业余时间,更上一层楼,用和谐繁荣的书画艺术激发人们都热爱生活,保护好中华文化命脉。
在那个匮乏、单调的时代,在煤矿能写写小标语、描描宣传画,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和愉悦。生活有起有落,我的工作需要我时刻冷静、严谨、圆融、果决,书画则让我回归自我,酣畅洒脱。
我23岁就做了矿党委副书记,兼一个工区党支部书记,25岁调入团中央。应该说一路走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写字画画是我最大的爱好,陪伴着我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澹泊向学,翰墨写意
团中央提倡青少年练好书法,覃志刚身体力行。不仅自己练,也鼓励身边的同志一起练。直到今天,曾在团中央工作过的老同志们提起覃志刚逼他们练字的事情,还会意犹未尽地说个没完。
书画艺术,在表面风光无限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他总是自嘲自己不聪明,想要写好字画好画就得不停地练习和创作。那些20多年前的团中央室友和老领导记忆中的覃志刚深夜摸黑进寝室和清晨光膀子练字的情景,那些散发着翰墨清香的艺术作品,哪一件不是印证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
在担任中国青联秘书长的时候,覃志刚跟当时的一批中青年画家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刘炳森、范增、韩美林、王迎春、冯远等都是当年的青联要员,大家都说他是个有傲骨没傲气的文人,怎么就当了官员了呢?
记者:您如何评价您的艺术风格?
覃志刚:真我豪放派,汇聚中华情。
记者:您并非严格的科班出身,且公务繁忙,如何在书法中历练出“林散之”的风貌,在画作中聚汇山川之灵秀?
覃志刚:星星之火,总可以成燎原之势,我自知没有家中兄弟姐妹的聪颖,那么只能苦中求,汗中练。自学是一种习惯,我15岁就工作,才念完初一,以后都没有正规上过学。在下乡的一点空余时间,我都用来看书,要求自己看完所有的初中教材。我在煤矿的时候,有一个技术员对我特别好,他是大学毕业生,帮我把所有高中的课都补完了。后来高考的时候,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都曾想录取我。年轻时有很多其他机会,没想到会走上从政之路。
我的字是师从古法的,草源于怀素、行出自二王,但我的风格还是涵养于充实的人生阅历吧!习字作画都是学问,文化素养一日应有一日之进步。2004年以前只是专注于写字,绕了一圈又拾起了画画。那一年,我和三个文艺界名人一同去法国、德国访问,他们看我写字不错、照相取景不错,就说我有毛笔功底,造型能力强,应该画画。我完全是自学,很多全国知名的画家都是我的好朋友。美协主席刘大为帮我列了三年计划,先临摹谁,临摹多少时间,这样自己入门的路子就比较正了。我想做一个明白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取书画知识,领会艺术家创作的过程。
记者:作为文化官员,您如何给自己定位?
覃志刚:我也就是一名文化干部,要为艺术家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记者:您一直坚持“做书法名人,不做名人书法”。您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这个原则的?
覃志刚:靠着职位和名气,人家可能会吹捧你,但你自己水平达不到,能配得上名人书法的称号吗?做事要认真踏实,不听吹捧,对自己要求严格。我到现在还没有出过一本画册,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5年了,我临摹了100张古画,有时一个星期就要临摹五六幅。中国画要由传统而来的,光靠灵气不行,仿古是基本功。立意、构图、笔法、技巧都要从传统里传承。中国画虽讲究灵活,但必须踏踏实实扎根于大地。有的人临摹两三幅就创作,这是不行的。写毛笔字,我也天天坚持练帖,看很多书,积累自己的理论,不能光靠聪明。
记者:您经常同许多艺术家下基层,您认为群众最需要哪一类的艺术?
覃志刚:群众需要民族的、大众的、先进的艺术。人要提高精神层次,文化要超前一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身处世界大家庭,没有特点,就会被淹没了。其实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字画,毕加索在晚年也要学中国字,认为中国字高度抽象,艺术性更强。他有一些小画都是用毛笔来创造的。看到很多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毕加索不解:“你们中国人怎么到我这里来学习,我们应该向你们学才行!”
静对夕阳,仰望故乡
故乡,是一条静静的宽阔的河流。
虽然出生于六朝古都的金陵,覃志刚血液里却还留着广西壮族的那份率真和勇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书画创作中没有过分矫饰的脂粉文人气,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然之美的渲染和呈现。
1998年,覃志刚从中央统战部的工作岗位上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在广西这片山川秀美、歌舞升平的文化之乡,覃志刚找到了滋养他艺术创作第二次高潮的土壤。如果说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翰墨浓郁的人文环境赐予了他灵敏的天性,那么,广西壮丽的山川河流以及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再次塑造了他大气的创作风格。
记者:您觉得,根据您个人的成长经历,壮族这个身份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覃志刚:意味着要平等,不要照顾,要更努力。我这辈子都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作为壮族,我也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丢自己民族的脸,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爷爷有4个孩子,就靠务农、补锅养活一大家子人,家里面穷得没有房子,后来就住在祠堂里。但他一直把我父亲供到16岁去桂林上中专,非常不容易。这就是我们壮家的传统和榜样。
记者:广西、南京都是您的家乡,您对壮乡文化、六朝古都的印象分别是什么样的?
覃志刚:广西山多,十万大山,地形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都是喀斯特地貌,水留不住,下了雨,水就流到地下。所以这里不适合种植,老百姓谋生计很辛苦。但是,这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且根深叶茂。
南京则是“文”、“雅”相得益彰。六朝古都文气袭人,明清以来的画家,绝大部分都在南京待过,金陵画派主要都集中在江南一带,比如扬州八怪、吴门画派。我小时候就认识一些名书法家、画家。广西文化是比较淳朴真诚的。南京的文化包容性很强,对外来的包括少数民族都能一视同仁地接纳。
记者:您在故乡广西工作期间,有哪些工作印象深刻?
覃志刚:我虽然生长在南京,但是有幸在中年“还乡”,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我觉得家乡的发展还有待提速,我当时就立志为家乡多做点实事。我担任自治区统战部长时,积极鼓励海外的企业家支援广西,捐建100所学校,还捐款3000万元。
此外,我和广西组织部门一起在全区范围内举行了一次民主选拔党外干部,为统战工作、各个民主党派搞了一次人才大筛选。人才是地方最宝贵的资源,我到广西就是多发现一些知识分子人才,为老百姓多做点好事。
文质相济,真我依然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高潮迭起的精彩和默默忍受的苦难。覃志刚的记忆中,最为苦难的日子,是父亲在“文革”中受挫,一家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很紧张的那段时光。在那个今人无法想象的时代中,个人与家庭的荣辱紧密相连,“成分”这个今天早已消失的词语,却是压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
在父亲被打倒之后,覃志刚一下子从学生干部变成了特务子女。等待他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命运。有些知识青年在这样的命运中沮丧甚至沦落了,但是覃志刚没有放弃希望。他努力、他奋斗,他什么苦都能吃;他乐观、他豁达,他什么乐都能创造。
所以今天,他的真诚和磊落让他在中国的文艺界拥有了一大批的好朋友。他说,他知足。
记者:别人都称呼您为文化官员,您是如何定位自己的?
覃志刚:我就是一个文化干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做人要真诚、真实,不虚不假不浮,待人宽,待己严。古语云:“传家靠忠厚”,人要忠厚。现在这个社会浮躁,甚至很多弄虚作假的人还有市场,这是不正常的。
记者:在您的人生中,有过最艰难的时期吗?什么样的事对您的人生产生过影响?
覃志刚:那是在“文革”中吧!当年我13岁,两个弟弟一个11岁,一个9岁。“文革”开始不久,当时我父亲是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要管理人员,里面保留着蒋介石的画像和用过的椅子。这其实是国家博物馆定下的文物,暂时由人民大会堂保管。“文革”开始有人利用这一点陷害我父亲,说南京雨花台烈士的尸骨、遗物没保存好,你们却把国民党老蒋坐过的椅子保存那么好。不久之后,父亲被诬蔑为国民党特务,送进监狱。母亲为此经常挨打,身上还被泼了墨汁,头发也被剪了。父亲的工资停发,就靠母亲每月40元的工资养4个小孩,还要寄给在老家的爷爷10元。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1966年到1975年9年的时间里,我无论怎么努力工作,也无法入党,无法当兵,只能是下乡,到煤矿。好在我这个人生性比较乐观,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依旧认真学习、认真工作。1978年,由江苏省推荐,我进入团中央当后备干部。当时跟我一起被推荐的,还有后来的文化部长孙家正。
记者:早上干活、夜半挑灯,您的成绩有目共睹。那您认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覃志刚:人要有骨气,有上进心,但更要正直。天赋重要吗?我的天赋并不好,当年学校同学里面有很多才能超过我的。到了煤矿,大家一起搞壁报,很多人也比我做得好。但我非常努力。过去我性子急,为了磨自己的性子,我学会了钓鱼。早上去得最早,晚上最晚收杆,好几年,性子慢慢磨好了。我现在睡眠很少,凌晨一点睡觉,早上七点起床,中午不午睡,处理完一天公务之后的所有时间都是写字画画。我花了很多别人不肯花的“笨功夫”。搞绘画专业的人一辈子得临摹多少幅?黄君璧先生,是宋美龄的美术老师、“渡海三杰”之一,一生临摹百余幅故作,我这半年来就临摹了一百幅。我不喜欢虚浮,不摆个性。我写生是把中国画、版画、油画、照片等风格结合在一起。我必须更快地研习好传统,争取在退休以前早日创作好一百幅作品,完成从官员到专业书画家的转型。我只愿用作品说话,认认真真,问心无愧。
兄弟齐心,共闯艺坛
当覃志刚在艺术这条路上越走越稳的时候,他的两位手足至亲也投身这个领域。弟弟覃志强目前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央视国际画院院士、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堂兄覃日飞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覃氏三兄弟”的名号在艺术圈逐渐响亮起来。
记者:“覃氏三兄弟”的丹青翰墨成为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两位兄弟。
覃志刚:我们覃氏三兄弟,都很努力。我的弟弟覃志强也是15岁参加工作,跟着他同事的父亲学习绘画,就一画就画了近三十多年。覃日飞是我的堂兄,我到广西工作才认识他。他是广西的大法官,业余爱好是写字。现在退休了,天天写,很认真,字是临帖,学“二王”。
我们的祖籍都是柳州柳城县太平镇桥头村,虽然天各一方,但共同的艺术道路促使我们结缘,得以相聚。2012年底,我们在南宁、深圳等地推出了“翰墨丹青艺道行覃志刚、覃日飞、覃志强书画展”,以期介绍我们的家乡——广西。
记者:请问你们对宣传、推广广西文化、壮族文化有何想法?
覃志刚:古虽有云:“岭南山水无壮美”,但我个人觉得广西的山水还是很美的,但比较难入画。所以你几乎看不到能把漓江山水画得很好的作品。我期盼自己可以把广西山水画好。我们三个人的书画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宣传和推介广西和壮族文化,但我们的书画成就能到一定水平后,从一个侧面可以给家乡添彩。因为我们三个是真正的广西壮族啊。我们三个都画过一些广西山水题材的作品,以后会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加精彩地通过画作反映出广西的秀美山川。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祝您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覃志刚:谢谢你们!
就像现在这样,你跟覃志刚面对面坐着,眼对眼神色交换,他三两下轻松讲出半生的辛苦遭遇,可在你听来,那其中都是好的、快乐的片段。他脸上的表情爽朗真诚,所有的沧桑全付诸笑谈中。
我们常常从艺术作品中感悟美好,那或灵秀婉约、或大气磅礴、或自然清新、或绚烂华丽的艺术作品,往往凝结着创作者一生的经历和智慧。就像现在,我们看着面前的覃志刚,看着他挂在墙上新创作的几幅书画作品,其中所体现出的正气凛然以及挥毫气如虹的魄力,不正是他真实人生的写照吗? (责编 增林)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