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道中华
一曲高歌漫瀚调,长城两边皆故乡
发布日期:2025-07-15

连根根草草连枝枝树

蒙人汉人一个村村住

蒙汉邻居对门门住

又种糜谷又放牧

绵羊山羊混群群

蒙人汉人拜弟兄

混蔓蔓葫芦混种种瓜

蒙汉人相好结亲家

……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沙丘间,在奔涌的黄河岸边,在蜿蜒的长城上,一曲悠扬的漫瀚调总能穿透时空,将人们带回那段西口移民的岁月。  

       这首源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漫瀚调,记录着几百年前晋陕先民跨越长城的迁徙足迹,描绘着蒙汉同胞在草原与黄土高原间耕牧相依的生活图景,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

image.png

▲漫瀚调传承人奇附林(右)和漫瀚调歌手王慧萍(左)一起演唱漫瀚调。(图片来源: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大数据网)


(一)走西口:长城脚下的迁徙与共生 

       晚清时期,为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和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开始逐步放垦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

       地处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这里区位便利、水土丰饶,吸引了大批山西、陕西移民越过长城,踏上“走西口”的迁徙之路。

       正如漫瀚调中传唱的:“大清朝的圣旨放垦的风,刮来了南面走西口的人;准格尔旗的蒙人好交情,热心接待那外来的人……”

       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期盼,这些移民跨过杀虎口(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等长城关隘,北上至鄂尔多斯广袤天地。这片土地以包容的胸怀,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

image.png

▲杀虎口建于明朝,紧邻山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这里不仅是一道地理屏障,更是民族生存与交流的重要历史坐标。(图片来源:黄河新闻网 钱龙 摄)

       在这里,蒙汉两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相互碰撞、彼此滋养。当地牧民倾囊相授游牧智慧,帮助汉人适应草原生活;中原移民则带来精耕细作的农艺,让这片以牧为主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正是在黄河与长城“握手”之地的准格尔旗,草原牧歌与黄土谣曲水乳交融,最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瑰宝——漫翰调。

image.png

▲地处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的准格尔旗。(图片来源:准格尔统战微信公众号)

image.png

▲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黄河老牛湾拍摄的明长城遗址(2023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漫瀚调,也称“蒙汉调”,其名源自蒙古语“芒赫”,意为沙丘、沙梁。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发祥地准格尔旗,昔日沙丘连绵,原旗政府所在地“沙圪堵”便得名于此地的地貌特征。

       在漫长的岁月里,蒙汉两族民众共同劳作、和睦相处,从日常生活到文化习俗,彼此影响交融。晋西北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与准格尔旗蒙古民歌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的独特艺术形态——漫瀚调。正如歌中所唱:

汉人学唱蒙古曲儿

蒙古曲儿带上了汉人味儿

蒙古调调配上汉话话唱

鲜花花开在沙梁上

香油炒菜加调料

蒙汉人伙唱漫瀚调

……

       时至今日,每逢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大量西口移民的后代仍会往返于长城南北,寄托对故土乡情的留恋。

       经典漫瀚调《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中,既描绘了黄河迂回曲折的壮美景象,更饱含着移民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二)漫瀚调的文化共鸣:长城两边皆故乡 

       多元文化融合,让曾经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亲如一家。而走西口的历史纽带,让长城两边至今仍共享着一脉相承的民俗印记和乡愁味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的河曲河灯会,吸引着大批晋、陕、内蒙古三地民众齐聚黄河两岸。这一盛大活动,见证着三地民俗交融的深厚渊源。

       无独有偶,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的九曲黄河灯游会,相传是由走西口移民带入,延续至今。每逢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三,周边乡民纷纷汇聚,场面蔚为壮观。

image.png

▲准格尔旗龙口镇九曲黄河灯游会中的九曲黄河阵。(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贾志杰 摄) 

       一家人吃一桌饭菜,饮食中的文化透过色香味飘散开来。山西河曲的蒸四碗等特色吃食,跟着走西口的人流传入内蒙古西部,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宴席——如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六六八八”宴、包头东河的“八大碗”、巴彦淖尔的“河套硬四盘”等。

       晋陕人钟爱的酸粥、碗托等风味小吃,也在内蒙古西部扎根生长。经过与当地饮食文化的融合改良,这些小吃既保留了原有的风味精髓,又融入了草原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滋味。

image.png

▲准格尔旗的酸粥,将发酵好的糜米和酸汤一起下入锅中,小火慢熬、再搭上红腌菜、扎蒙油、辣椒酱、西红柿酱等调料,是准格尔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片来源:央视网)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

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

漫瀚调是那盘根根柳

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

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

天又长来地又久

蒙汉人民的情谊万辈留

……

       根植于准格尔沃土的漫瀚调,回荡在乡野山间、飞扬在眼角眉梢,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也唱出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蒙汉民众守望相助、文化共融的深情厚谊。


(三)从黄河乡土到世界舞台:

传播共同体声音 

       漫瀚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逐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1964年,在全国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准格尔旗汉族青年女歌手张美蓉以一曲高亢激昂的《西山活要命》惊艳四座,使漫瀚调首次以鲜明的艺术个性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1996年10月,文化部命名准格尔旗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2008年,漫瀚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image.png

▲准格尔旗“千人同台吟唱漫瀚调”节目,获得了世界最大规模群众吟唱漫瀚调活动世界纪录认证。(图片来源: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大数据网)

       近年来,漫瀚调更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出国门。2024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现场,中国漫瀚调演员岳文祥和黄玉蓉以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了现场观众,创造了漫瀚调首次走出国门演唱的历史。

       2025年2月,在“你好!中国”暖城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中,漫瀚调精彩亮相马来西亚吉隆坡,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从黄河岸边的乡土歌谣到世界舞台的艺术瑰宝,这朵盛开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之花”,始终以高亢嘹亮的旋律传唱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站在巍峨长城上极目远眺,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千百年来,长城内外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融共生。当漫瀚调的动人旋律掠过古老的长城垛口,这座曾经的军事屏障早已化作一条温情的文化纽带,将长城两边的各族儿女紧紧相连!

       【作者简介:王功,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讲师、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疆文化历史演进大融合表征研究”(2024NDC133)阶段性成果。】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文:王功

编辑:太平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