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武陵深秋看印江
发布日期:2016-12-05

今年10月中旬,本刊记者参加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来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进行采访。一路走来,见证了国家民委文化下乡活动带给当地群众实惠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印江,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正依托梵净山的秀美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特色扶贫开发之路,让积贫积弱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并在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工业集聚以及城镇建设等方面大步向前。

空气清新、山风徐徐、溪流潺潺、茶果飘香……所到之处,一片绿意盎然,以致于山里的猴子也跑到路边,在阳光下享受那份静谧的悠然,让置身于此的人们恍若来到世外桃源一般。

这里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 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就在县境的东部。全县辖17个乡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曾经,这里的贫困远近闻名。彼时,落后的发展基础、传统的农耕模式以及扶贫之后不断返贫的怪圈,让这里的老百姓饱受生活之艰苦。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以县为单位的扶贫试点,特别是当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不断推进,印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之路、发展之道。在中国经济打造升级版的时代,地处武陵山深处的小县域也正实现着自己的华丽蜕变。

 

小山村的巨变

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在葱绿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园飘出清香,不时还有挂满果实的橘子树、柚子树伸到路边,绿意中透着一派丰收的景象。距离小山村越来越近,路边“杉树大会战”、“决战贫困”等标语牌,立刻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贫困之深以及当地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努力。

“杉树乡,穷地方,守着大山闹水荒,十八男儿去刹广,八旬老人等皇粮”。这曾经是印江县杉树乡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民谣。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乡镇,杉树乡山高坡陡,自然生产条件恶劣。2006年,全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615元。然而,过去短短几年来,在印江探索扶贫开发机制、推进县域发展的实践中,杉树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310元,95%的群众摆脱了贫困。

走进杉树乡对马村,一片不大的山坝上,一座座崭新的白色砖石结构土家族吊脚楼错落有致,有的房屋外墙上彩绘着廉政文化图片,而高高竖立的太阳能路灯更是给小山村增添出些许现代气息。正值农忙时节,农民们都上山采茶或摘果去了。到了晚上,山村便会热闹起来。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村广场上点燃烟火架或点上土家花灯,跳起金钱杆、摆手舞甚至是土家秧歌。村子一侧,是由博敖亚洲论坛前任秘书长龙永图从论坛基金出资修建的杉树乡小学,这里除了教书育人,也是农民学校,并配有多媒体教室,通过专业人员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和实地培训等方式,努力培养依靠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

乡党委书记蒋兴武从1997年复员转业便来到杉树乡工作,见证了山乡的巨变。他自豪地表示,印江到处都有这样漂亮的小山村,这都是因为国家政策好。蒋兴武刚来乡里工作时,杉树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一个乡镇,交通不便、缺水没电,土地沙石化严重,老百姓靠种玉米、红薯和土豆等传统农业为生,仅有的一点儿经济收入来自烤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并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薄弱。

2007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决定在中西部各省分别选一个县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以此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同年11月,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印江县成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县,项目就定在最贫困的杉树乡。经摸底调研,县里形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资金整合原则,有效解决了各部门间的权责关系,也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从2007年到2009年,印江通过国家扶持的960万元资金共整合6500多万元。短短两年,杉树乡就新建公路131公里,解决了1.3万余名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打通了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

同时,杉树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新的产业已具雏形。蒋兴武介绍,乡里产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畜牧业。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圈、分户饲养”地要求,新建集中联户养殖小区,且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同时引进一家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并聘请农牧师全程指导。不仅村容村貌、环境污染得到根治,新的养殖观念也带动了养殖户的热情。目前,全乡有33家养畜微型企业;二是茶产业,也是目前杉树乡最大的产业。现有近1万亩茶园,已经注册的茶叶微型企业10余家,标准较高的茶叶加工厂10家。同时,正在兴建年产600吨的砖茶生产厂,主要面对西藏、内蒙古以及中东地区的客户;三是根据当地土地沙化程度比较严重的情况,按照贵州省扶贫办的指导,规划了1.78万亩核桃产业带,三年之后就可以挂果。同时,引进贵州绿黔能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指导农户种果、开拓销路。为加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群众还在核桃地里种植草药,并由天柱神威药业公司统一收购开发。通过这些举措,既解决了群众产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也提高了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带动下,老百姓不仅收入显著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转变。一些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乡,按照乡里的统一规划,建起了具有土家族风格的新房,还有的在家乡开始了创业。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提高,不仅更加积极主动地指导带领大家搞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扶贫开发亮点纷呈

近两年来,印江县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先后实施了杉树乡“整村推进”,新业乡、新寨乡“集团帮扶”和板溪镇“整乡推进”等扶贫开发项目。同时,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产业化扶贫新路径,全县组建了4个政府性融资平台,成功创建铜仁市首个、全省第二个“农村金融信用县”,成立全省第一家乡镇小额贷款公司,并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当前,全县茶叶、养殖业、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2000年的1262元提高到2012年的4418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2.31万人。

雾中有山,山中有林,林下有茶,林茶相间——这是永义乡团龙村茶园给记者的印象。这里是印江名茶翠峰茶的核心产地。早在明朝,当地土司便贡茶朝廷,因此也有团龙贡茶之称。据介绍,全乡现有茶园1万余亩,加工企业33家,全乡一半群众靠种茶为生。在第三届国际绿茶博览会上,该乡选送的梵净山翠峰茶获得特等金奖。在一农户家,记者品尝了一杯清香的茶水,鲜润爽口,回味甘甜,真正感受到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出优质茶叶的品质。

印江的绿壳鸡蛋,不仅味道软嫩,据说吃了后并不会增高胆固醇,深受市场欢迎。这种绿壳鸡蛋还面向全县寄宿制学校食堂定点配送,确保学校师生吃上放心营养餐。在新业乡锅厂村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创建起“黔芙蓉蛋”的品牌。乡科技副乡长张江凌介绍,全乡绿壳蛋鸡养殖户有散养和圈养,其中散养户有几百户。2012年4月成立合作社以来,许多散养户都与合作社签署了协议,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年底再根据利润给农户分红。为鼓励农户养殖,县里和乡里都对农户进行补贴,一只种鸡的成本是16元,农户只需要掏3元,其余的由乡里扶贫资金每只补贴10元,县里补贴3元。产蛋期过后,这些鸡还可以在林下再养殖一两个月作为肉鸡销售,农民收入由此又得到提高。

在板溪镇食用菌收购厂区,来自福建的客商黄布强正在整理刚从农户那里收上来的鲜香菇。他告诉记者,他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出产的香菇品质一流。凭借优良的品质以及越来越大的需求,他们收购的香菇早已销向国内外,仅在上海就销售20万斤。

随后,记者来到板溪镇食用菌种植区,连片的菌棚很有气势,在这里打工的村民个个笑逐颜开。镇长刘富强介绍,在丰产期,一亩地蘑菇产值最低5万元,现在合作社有500亩,并带动周边农户400亩,拉动900多人就业。2010年,为改变传统农业落后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带领相关人员到福建、浙江去考察,看到蘑菇产业见效快,产值比较高,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于是将其引进来。生产经营采取合作社的形式,建厂时浙江股东投资350万元,占股份的51%,本地入股占49%。刚投产前两年,政府不仅修建基础设施,而且每生产一个菌棒补助0.5元,现在发展形势很好。

土家族妇女刘英今年45岁,已在这里工作三年,一个月收入2000元。她高兴地说,以前自己在广州打工,后来家乡发展蘑菇产业就回来了,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这里一年四季都产菇,每天都有事做。现在老公在家种地、种菜,孩子在贵州大学上学,生活很幸福。

据了解,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淘宝网“特色中国·印江馆”也于2013年5月31日正式运营,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第一家、西部地区县级第一家、贵州省第一家县级电子商务馆。目前,进店访问人数达100多万人次,售出产品13400余件,全县开设个体经营店186家,形成了强大的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群。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此次国家民委文化三下乡活动期间,正值铜仁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印江举办。作为最早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省区之一,旅游发展大会为贵州各地旅游发展搭建起一个个平台。此次铜仁旅游发展大会落户印江,也表明印江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正如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在旅游发展大会上所言,走进大旅游时代,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铜仁旅游资源,有太多的战略价值点在这里交汇,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源就是铜仁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

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区域民族文化。如今,有着“贵州最美风景县”、“书法之乡”、“长寿之乡”、“名茶之乡”的印江,正成为游客探访的“新大陆”。借着承办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印江实施“旅游新政”,按照“依托梵净山、围绕环山路、打造景观点、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加速实现旅游产业化。

穿行于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绿色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的梵净山,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被赋予了生命。在永义乡有一个紫薇园,里面生长着一棵存活了1300多年的“紫薇王”。据该乡副乡长张祥介绍,紫薇树通常为灌木,但此树为乔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棵,也是我国首批26棵神奇树木之一。树高30多米,主干则要四个成人才能合抱,更为神奇的是,紫薇王三年一开花,在花期内花色由白变粉再变红,而且树干、树皮、树枝都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当地民众将此树奉为“神树”,逢年过节前往祭拜。

在团龙民俗文化村,一座座木制土家吊脚楼排列在道路两旁。从2000年开始,在生态移民政策的带动下,许多当地老百姓搬下山,在种茶之余,经营起了农家乐。平时,游客有百十来人,到了节日,则有几千人。村旁的长寿谷是游客的必去之地,谷内大树林立,溪水潺潺。正如长寿谷入口处的一幅对联所言:树长此谷树长寿,人游此谷人长寿,难怪印江有着“长寿之乡”的美名。

更加让人惊叹的是,这个武陵山深处的小县,还是一个书法之乡。明代有大书法家周冕、肖重望等,其中肖重望为明神宗赐封的“西台四杰”之一;到清代有“书坛四大家”王道行、周以湘、畔登云、严寅亮。北京颐和园的“颐和园”三字就是由严寅亮书写。多年来,印江书法人才辈出,书法也成为印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印江县方向走梵净山环线公路,穿过芙蓉坝,在山涧一个开阔处,一座石板寨映入眼帘:整齐排开的土家小楼以及石板路、石板房顶,一串串红灯笼点缀其间,让人眼前一亮。这是2013年刚刚建成的新业乡石板寨杜鹃山庄。庄主田栋介绍,自梵净山环线公路开通后,一些农户搬下山修建了土家楼,公司通过承租农民的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开业不到一年,经营状况良好。农户不仅有房屋租金收入,而且还有的在山庄打工,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

“最关键的就是环山公路通了。”坐在火盆前,石板寨村支书滕建宏感慨地说。他曾在外打拼多年,对家乡的发展充满渴望。2000年当选支书后,他带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修建通组路,发展茶园240多亩、绿壳蛋鸡8000多只。但由于地处偏远,村里的发展依旧滞后。2011年,梵净山环线公路开通后,滕建宏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动员村民搬出深山,将家安在公路边,发展乡村旅游业。

村民们主动搬迁谋发展的举动,得到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利用项目资金为搬迁点实施水、电、路、沟渠、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印江县还连续两年举办梵净山杜鹃花节,在以节促游的带动下,昔日的穷山沟正成为游人如织的好地方。

 

产业、城镇联动发展

从印江出城方向高速路口开车没多远,便来到了小云轻工业加工园区。2012年,该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其定位一方面是发展民品民贸,利用印江县的自然资源转换经济优势,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另一方面,从一二线城市进行产业转移,发展轻工和电子产业,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园区内,一座座标准厂房林立,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以及通讯等设施健全,并配有食堂、宿舍楼、超市、金融网点等员工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目前,该园区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员工1000多人。

在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的同时,印江的城镇建设也全面提速。“要让印江的城镇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骄傲,成为铜仁市的一面旗帜。”在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印江正朝着城镇建设的新目标迈进。据介绍,印江围绕“四城同创”(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山水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近两年全县累计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2亿元。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印江县财政总收入仅为3.4亿元,面对城镇项目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如何破解?印江县给出的答案是:打好 BT融资、招商引资、项目争取等资金筹集“组合拳”。

行走在印江县城,印江河畔楼房林立,道路宽阔,绿意融融,多种商业应有尽有。投建中的中国土家文化示范街区、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以及即将陆续启动实施的观音沟湿地公园、大圣墩体育公园等建设项目,将构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生态格局。

10月18日晚,作为国家民委文化下基层活动之一,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印江县体育场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歌舞演出。热情的观众将整个体育场看台和场地中央坐得满满当当,阵阵热烈掌声回响在山城上空。 (责编 增林)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