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皆有异表。” 《白虎通》中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圣人的特有观念。在众多的“异表”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黄帝四面、舜目重瞳、孔子圩顶。有趣的是,对这三种“异表”的解读,至今也没有统一,似乎成了“不解之谜”。从易学的视野来看,这三种“异表”皆有所本,是运用中国文化“天人同易”、“神道设教”原理的典型案例。因为本文是全年系列解读的最后一篇,为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内涵,因此以中华文化的三位杰出代表黄帝、舜帝、孔子的内容作为结尾。
本期解读:圣人的异表
黄帝四面
黄帝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四面” 的直接含义是黄帝有四张不同的面孔。关于“黄帝四面”的出处,目前学者找到的主要有三种。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故皇帝立(位)四面”的说法。北宋类书《太平御览 》卷七九引《尸子》佚文:“子贡云:‘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在这段记载里,孔子用“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来解释“四面”,符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原则。但在1997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帛书《十六经·立命篇》中,对“四面”有了不同的解读:“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君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吾类天大明。”在这段话中,“作自为象”、“唯余一人”,明确说明“四面”指的是黄帝自己“一人”的四面,而不是孔子说的“四人”。
从古至今,对“黄帝四面”的解读有多种,笔者以为,真正能够把各种资料完全统一起来的解读只有一种,其中关键的理由就是黄帝“有土德之瑞”。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司马贞索隐曰:“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子而制四方。”
《史记》与《淮南子》中的记载都肯定了黄帝为“土德”,而“土王(旺)于四季”。从“神道设教”的原理出发,不难明白,所谓“黄帝四面”,其实是“土王(旺)于四季的一种形象化、拟人化示现。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五行之气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是: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戍为秋,亥子丑为冬。其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辰、未、戍、丑属土,但时间不是一个月,而是这个月的后18天,合起来为72天。与木、火、金、水分值四季不同,土在每一季度最后一个月的后18天值班,古人称这种现象为“土王于四季”。把这种自然现象转化为神话,就成了“黄帝四面”。结合“十二生肖”,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所谓“黄帝四面”,用动物来表示,就是辰龙、未羊、戍狗、丑牛。
巧合的是,笔者在互联网上偶尔查到了一个名为“烈山”的湖北网友的收藏,与“黄帝四面”的内涵完全相符。
舜目重瞳
传说舜帝——中国上古时代三位最伟大的圣人兼帝王之一,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特征:“重瞳”。“重瞳”从直义上理解就是眼睛有两个瞳子。
古书记载中,有两个著名人物拥有“重瞳”,一个是舜帝,另一个是项羽。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由上述记载可知,舜帝与项羽的“重瞳”,自汉唐以至清代,都是知识界普遍的共识。然而,最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重瞳”者会把一个人看成几个?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重瞳”事实上是一种残疾,很难想象一个眼睛“重瞳”之人能够毫无障碍地正常生活,甚至如项羽一样成为盖世英雄。不过,如果我们从“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角度来理解“重瞳”,事情就不显得那么怪异了。既然黄帝可以“四面”,舜帝为什么不能“重瞳”呢?
关于“重瞳”的解读,我们需要更大胆的推测,当然,这种推测是建立在逻辑与史料相统一的前提之下。笔者认为,“重瞳”的异表神话,其实是对六画巽(上巽下巽)卦“观象”的结果。有关舜帝的神话,基于对巽卦之象的演绎,而“重瞳”的异表,只是这种演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舜帝与巽卦之象的关系,笔者给出四条依据:其一,舜与巽音近。其二,尧是上古第一个帝王,舜的帝位是由尧“禅让”的。以卦象而言,乾为王,乾阳极阴生变巽,乾卦上爻退藏至巽卦初爻之中,原来的乾卦第二爻接替上来,成为巽卦的上爻,因此,乾变巽,有“禅让”之象。以尧为乾,尧让舜,可推知舜有巽象。进一步推理,舜让禹,即巽卦上爻再退藏于下,则巽变艮,艮即大禹对应的卦象。尧让舜,舜让禹,至大禹乾卦三个阳爻已经依次称帝,此即所谓史称的“公天下”。到了大禹的时代,因为已经是乾卦三阳的最后一阳,再让则艮变坤,无阳可继,要从坤母中生出震子来继位,这也就是所谓禹变“公天下”为“家天下”古史神话的理论来源。
第三个理由,是巽卦的卦象包含了“重瞳”之象。六画卦的巽(上下)卦之象,由二至六爻,构成了所谓的“重瞳”之象(见图三)。因为“离为目”,离卦之象是标准的眼睛之象,把这个离卦之象上下两个阳爻各增加一个阳爻,就是“重瞳”之象,也就是六画巽卦二至六爻所显示的卦象。
第四个理由,是另一个拥有“重瞳”的人物提供的。项羽之名,从易象上看,明确对应着巽卦之象:乾为头,“项”在头的底部,也就是乾卦初爻之位。而“羽”有巽卦之象。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舜和项羽都是“重瞳”了。从“神道设教”的视角来看,所谓二人的“重瞳”,只是依据巽卦之象所演绎的圣人神话而已。
孔子圩顶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历史人物传记译注》丛书《孔子》分册中注释:“圩(wéi或yú)顶,即凹顶,指人的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圩,本指洼田周围的堤埂。”
按照前述对“圩顶”的解释,如果仅从生理角度理解,“生而圩顶”并不值得羡慕,甚至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这种“异表”,很可能意味着新生儿是一个“脑残”,因为确保人的智力正常发育的大脑部分是缺损的。但我们从“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视角来看,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按照古人的观念,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依据“与日月合其明”的原理可以推知:圣人的出生应当与月亮光明的初现相对应。在“月象纳甲”中,初三日月光初现,配震卦之象,我们看初三日一弯细月的形象,不正是“圩顶”之象吗?由此可知,所谓“圩顶”,其实与前面解读的两种异表一样,是依据“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原理,从易象中演绎出来的。与之相关的还有“盘古”神话,记得儿时听过“盘古扁头”的传说,学易后方悟,“盘古”之名实从震卦而来,震为“盘”,一阳初生为“古”。乾为“头”,震变至乾尚欠二阳,当然也就是“扁头”了。 (待续 责编 郑茜)
致读者:
自2013年第一期开始,笔者从易学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俗等专题进行了系列解读,内容包括“苗族接龙”、“端午节”、“彝族火把节”、“白族泼水节”、“壮族刘三姐传说”、“射日神话”、“满族乌鸦救主与索伦杆子传说”等11个专题。
本系列专题的主旨,是从易学文化的视角,说明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易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通过努力,至少可以说,我们已经提供了一个从新的视角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框架,相信具备一定易学基础的读者,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这一视角和方法的独特价值。
诚然,由于易学文化传统的断代,很多读者可能会产生阅读障碍,但这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因为文中所涉及的易学原理并不复杂,普通读者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掌握。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难易,而在于是否承认易学是一个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体系对于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是有意义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本系列专题明年将继续推出,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