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中国,有这样一所 “不一样”的中学——写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华诞之际
发布日期:2016-12-09

100年前,在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指导下,蒙古王公中的改革人物贡桑诺尔布建议民国政府在北京创办蒙藏学校。满族教育家达寿任蒙藏学校首任校长。1918年,这所学校升格为大专性质的蒙藏专门学校,乃北京当时仅有的几所大专学校之一,被视为“国立八校”。

 这就是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由此,中国近代少数民族教育的探索之旅得以开启。

 斗换星移,风云世纪。蒙藏学校创立整整92年后,2005年,湖南最年轻的省重点中学校长、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田琳,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这一年,这位苗族农民的后代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更重要的是,他还通过全国公选成为中央民大附中的校长。

尽管对民大附中没有特别详实的了解,但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田琳非常清楚:这绝非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

的确如此!往昔,这里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共产党建立初期,少数民族的第一批党员在这里入党,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此后,少数民族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也在这里建立……

这里先后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以及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文精等党的高级干部和诗人郭小川、文学家巴彦布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在民族地区、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关怀和高度重视这所学校的建设。

1949年北平解放前后,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先后五次电报往来指示、商定接管蒙藏学校之事。开国大典时,参加游行庆祝的蒙藏学校学生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得知他们是蒙藏学校的学生后,激动地回应:“蒙藏青年们万岁!”

195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蒙藏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面向全国各民族招生,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一个民族英才荟萃的摇篮。

乌兰夫同志对母校更是关怀备至,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中5次抽空回到附中接见师生,对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勉励附中“发扬革命传统,加强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民委、教育部和北京市对民大附中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帮助。

历届国家民委主任倾心民族教育,多次考察民大附中,指示附中要继承优良传统,突出民族特色,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强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学质量,在全国民族高中教育中树起一面旗帜。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鄂义太、校长陈理,抱着“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办学兴校”的理念,“只管附中的班子团结,只管正确的办学方向,扎扎实实地解决实际困难”。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附中人持之以恒,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勤奋踏实,校务公开”的好班子,带出一支“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勤于学习,勇于奉献”的好队伍,造就一个“师德风范,教学精湛,影响较大,服务学校”的名师方阵,使学校成为中国民族基础教育不断深化体制改革、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典范之一。

进入新世纪,随着京外学生毕业时可参加北京市统一高考和统一录取、面向全国招聘校长、面向全国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和自主选拔生源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民大附中揭开了发展壮大的历史新篇章。

随着对民大附中辉煌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新任公选校长田琳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越来越强。

 

(一)

建校至今,民大附中始终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追求卓越教育,培养民族精英,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真正实现了与民族共荣,与民族共进。

近年来,重任在肩的田琳和各族师生更是奋发努力,孜孜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终于通过苦干实干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骄人业绩。

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民大附中逐步确立和坚持“民族平等、均衡发展”的原则,按“广泛宣传、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考试,分省、分地区、分民族划线录取”的办法,来保证各民族、各地区、各省份都有学生入学,实现各民族教育机会均等。

如今,附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高中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881人,98%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包括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苗族、侗族、朝鲜族、东乡族等50个民族成份,学生数超过10人的民族近30个。来自西部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以及农牧民子女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5%以上。今年9月,与海南省陵水县政府合作创办的中央民大附中海南陵水分校正式开学。

在生源质量并非全优的情况下,附中的2009、2010、2011、2012年四届毕业生,合计被北大、清华录取86人,被人大、复旦、上海交大录取94人;总成绩600分以上的有559人;绝大部分学生都考取了全国一类重点本科院校,一本率达到90%。

特别是2012年高考,民大附中共有565人参考,其中559人上了本科线,比例为99%。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学生有197人,在北京市海淀区各中学中排名第三。其中,文科有49人,海淀排名第一;理科有148人,海淀排名第四。录取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41人,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30人,400多人录取到“985、211”大学,另有17名同学上了国外和香港等地的名校。

2013年高考,全校共560名毕业生,高考成绩650分以上215人(仅次于人大附中),600分以上423人(位居北京市第一名),考入清华、北大共计47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37人,考入复旦15人,考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各一人,考入美国纽约大学等国际名校11人,本科升学率达99%。

与此同时,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的附中,还先后入选清华大学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直通车计划、复旦大学校长直推生资格、台湾辅仁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推荐学生的中学,被纳入国家级特色高中和北京市第二批自主排课和自主会考的实验校……

 

(二)

有着百年荣光的附中,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起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的重大使命,创造少数民族教育的新辉煌?

每每有人问及附中成功跨越的经验之谈,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总会这样回答:除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支持力度很大之外,主要是坚持教育的公平,回归教育的本质按规律办学;打造学术支撑、专业引领的工作环境,营造健康成长、积极向上、主动自觉的学习氛围……

细细探究,附中这些年的巨变最根本的还是受益于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即尊重教师和学生,尊重教育的过程性,尊重教育的结果,不以分数论英雄,以学生团结进步、健康成长为目的,实施匹配的教育和教育的认同。这一点,恰恰是附中最让人敬重的地方。

附中的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50多个民族,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附中招生时不是按绝对分数,而是确保每个民族地区和每个民族机会均等,都有学生来这里上学。这也使得高一新生的成绩、水平参差不齐。在初入学时,将近一半省份的学生达不到北京学生的平均水平,有些学生的汉语水平很差,需要教师付出更多额外的精力来给他们“开小灶”。而就是这种入学时差别较大的生源,毕业时却要用北京市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和考核,与北京学生一起参加公平竞争。

面对挑战,附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以卓越的再加工能力保证毕业时99%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基础悬殊、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各民族青少年朝夕相处,在附中共融共进,和谐发展,快乐成长,国家意识、民族团结观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整体上做到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附中以费孝通先生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校训。这也是附中领导和老师“共美”教育主张的核心——每个学生的不同阶段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通过“共美”教育的熏陶,都能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附中学生的家不在北京,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精神、情感都会更依赖学校、老师和同学,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便属必然。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个人幸福的需要。常言“板凳坐得十年冷,办学要看十年后”,就是要求学校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要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影响。

在附中,学生只要尽力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并非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高中阶段能否贮备足够的能力和能量,在大学里、在社会上能否学得好、立得住,将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诸如唱“三歌”(国歌、校歌、民歌)等民族特色为主的选修课,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走·北京”等为主的社会活动课,关注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以“MBA”篮球俱乐部为主的体育运动,以“中学生领导力”为主的领袖营训练……都是附中极其重视并着力实施的教育形式。

在附中,有每年4月的读书节、春季田径运动会,5月的体育节,6月的音乐节,8月的国防教育,9月的民族团结教育,10月至12月的科技艺术节,12月的纪念“一二·九”大合唱比赛,新年联欢会;学生自编的文学社社刊《零》、共青团刊《华氏100.4》;“在途中”——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市乃至京外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特色主题公园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教育内容;“心理咨询室——成长加油站”发挥积极作用,专业教师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大大小小的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搏击俱乐部、校园广播站、民族艺术团和乐队、动漫社、电影社、歌舞剧社……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受师生喜爱。其中,以“感恩、责任、成才”为主题的成人仪式更是成了精品。

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感受,促进了学生的情操内化和升华,践行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思想。学校还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学生会,并使其成为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力量。

全校师生所有的努力,都在于让学生在附中的三年里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长情趣、长技能,具备民族情怀、人文见长、才能卓越、社会担当的优良品质,懂得感恩、责任,为争做“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共美”教育的初衷。也正是在附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共美”教育基金会已经成立,“共美”教育中学联盟也在筹备之中。

 

(三)

民大附中的招生政策是党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是新时期让少数民族学生优先享受北京优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出优人才的重要途径。办好附中,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两个共同”的宏大时代主题。

各族学生汇聚首都,朝夕相处、取长补短,自然而然地完成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并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这种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此乃附中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今年10月,不辱使命的民大附中迎来了百年华诞。

百年附中,上万名莘莘学子,朝勤夕惕,同窗争进,各族友爱;百年附中,跨世纪学脉相承,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百年附中,维护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让这所有着光辉历史、体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制度优越性的学校,在新时代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的示范校和多民族“共美”教育的孵化器!

这,就是全体附中人的“中国梦”。

这个梦想,就是要使得学校更加有名气、教师更加有地位、学生更加有出息,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所谓学校的名气,在于社会各界认同、各族同胞称赞,领导和群众上下满意,美誉度高。毫无疑问,附中正在成为民族地区的家长和学生所信赖的首选学校,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标杆。

所谓教师的地位,在于通过“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业如命”的付出进而受人尊重,价值凸显,家长夸奖,学生认可。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骨干教师评选中,附中评选区学科带头人9人、区骨干4人,比上届评选多7人。有水平才有地位。家长学生对教师认可尊重,与教师水平提升有直接关系。如今在附中教书,成就感强,很受尊重,教职工的幸福指数较高。

所谓学生的出息,在于做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做对民族的发展繁荣、团结进步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接班人。“时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未发生的都是希望。只要我们为之不懈奋斗!”正如同几年前毕业的一位附中校友所言。10年、20年以后,让附中的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较多的话语权。

 

往昔峥嵘岁月里,附中因为少数民族学子蓬勃的革命热情而名载史册;今朝盛世荣光中,附中又以领先的育人成绩而享誉全国。

从西安门孙家花园到西单石虎胡同,从空军指挥学院到法华寺甲5号——中央民大附中几易校址,走过了100年的非凡历程,铸造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辉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附中的100年,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一幅历史缩影,就是圆好“团结梦”、追寻“发展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现实写照。

世纪风雨沧桑,弦歌不辍;百年薪火相承,代代不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是因为这个矢志不渝的追求,才使得民大附中成为了这样一所“不一样”的中学!

“不一样”的附中,始终满怀憧憬!

“不一样”的附中,永远砥砺前行!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