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前,刚从新疆各地小学毕业、还有些懵懵懂懂的我们,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怯生生地跨进民大附中的校门,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尤其是那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更令我们倍感神奇。每天晚上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围坐在那台电视机前,观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各类节目和电影。同学们纷纷写信告诉家人这里看到的一切新鲜事情,说我们每天打开一个木箱子,看里面的电影呢。
我们当时是民大附中初一年级,班主任是把我们从新疆各地招来一路带到北京的王良明老师。他是个湖南籍小伙子,比我们大上那么七八岁,很年轻,也很健谈。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问寒问暖。他对我们很严格,又总是语重心长地做我们的思想工作,要我们安心学习,不要想家。教语文的是杨进铨老师,少数民族,但他的汉语非常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喜欢叫他杨先生。还有给我们教数学的幂茂若老师,也是一位非常认真的好老师,听说她是王光美的同学,每当我们有了点进步,她总是不忘表扬和鼓励我们。
第二年,也就是1966年的6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了。很快,所有单位和学校也都贴满了大字报。我们看大字报从学校看到大街上,慢慢看到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里去了。总结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这段时间的收获,就是通过看大字报,我们认识汉字的数量和速度有所提高,但其他课程的教育处于停顿甚至倒退状态。这样足足折腾了两年,到1968年复课闹革命,我们才有机会坐回教室。
离校各奔东西近半个世纪了,同学们也都在各地成家立业,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万千。
便宜可口的民族小灶,比大学宿舍还好的公寓,可亲可敬的老师……怀念在民大附中的日子,那里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梦想。一个不知城市是啥模样,只会在山里放牛放羊的孩子,一个成绩很普通的初中学生,从这里走进部队,后来又进入大学的大门,终于有了点出息。
走过后才知道路的艰辛。永远怀念我的母校和我在母校时的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