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徐徐拉起,舞台上是烽火岁月里的桂林。
1937年,山河破碎,碧波里的漓江并不平静。全中国的文化名人云集桂林,兴校办学。第二年,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等爱国艺术家在这里携手创办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前身——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把优秀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广西。
适逢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艺术学院建校80周年,2018年10月18日,由广西艺术学院制作的大型原创话剧《艺海丰碑》在南宁精彩上演,形象地再现了当年这段创校历史。
首演式上,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在致词中说,《艺海丰碑》的创作旨在将“艺师班”师生“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和弘扬开来,进一步唤起各族师生爱国爱校的情怀,燃起改革创新的更大勇气,凝聚奋发向上的力量。
回望历史,不忘初心。从烽火中走来的广西艺术学院,已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承载着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很多人不知道,郑军里一家三代人与广西艺术学院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为此,记者走进广西,采访了郑军里校长和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军建这一对瑶族书画兄弟,写下他们一家与广艺结缘的故事。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握手
母亲结缘广艺
郑氏兄弟的母亲姓郑,名祖国。由于这个名字,也让她的一生有了不同的寓意。弟弟郑军里记得小时候,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幅石膏画,上面的文字是“把青春献给祖国”。
上世纪90年代初,郑氏兄弟与母亲合影
上世纪40年代末,郑祖国考入当时的广西艺术师资培训班,读书期间结婚成家。郑祖国毕业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她也成为了跨越两个时代的广艺人,见证了两个迥异的历史阶段。
郑祖国走上艺术之路,说来还有一段奇缘。1938年,画家阳太阳、诗人艾青、剧作家欧阳予倩等文艺界人士从抗战大后方的桂林辗转来到临近广西的湖南新宁,进行艺术采风与抗日宣传活动。这里正是郑祖国的家乡。青少年时期的她生性活泼,崇拜艺术,自然成了艺术家活动的追随者,也深得艺术家们的喜爱。在交往中,他们鼓励具有艺术潜质的郑祖国学习艺术。这一与艺术的偶遇,影响了她的一生。在阳太阳等前辈的指导下,郑祖国发奋学艺,考取了广西艺专,师从满谦子等前辈学习作曲。她爱好广泛,喜欢文学、美术,在校期间得到了画家阳太阳及夫人李衣尼的呵护。
广艺音乐专业毕业后,由于汉语水平不错,郑祖国被组织分配到广西工农干部学校工作。解放初期,一些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急需补充文化知识,而这项任务主要由工农干校来承担。郑军里还记得母亲在学校教授音乐课和文化课时,工作十分认真,讲课充满激情,很受学生欢迎。据说上音乐课时,为了让大家能跟上节拍,她把用作指挥棒的教鞭都拍裂了。
广艺里的“原住”兄弟
郑祖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后,也一直与阳太阳夫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郑家两兄弟也能常跟随母亲到阳太阳和满谦子、黄独峰以及一些音乐美术前辈家里做客。兄弟俩对音乐悟性不高,倒是对美术与书法十分着迷。阳太阳的画作题跋、黄独峰的花鸟鱼虫更能触动他们的心弦,激起学习美术书法的冲动。总而言之,母亲郑祖国培养了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而广艺的环境和氛围,使郑氏兄弟在那个缺乏艺术的年代里受到了艺术的熏陶,阳太阳、黄独峰等师长悉心指导带领他们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对兄弟俩来说,母亲是跨时代的广艺人,也是他们走向艺术道路的引路人。而广艺,则成为了他们艺术的“学前班”。
更有机缘的是,兄弟俩都是在工农干校(即现在的广艺南湖校区)出生,父亲最初是广西大学的教师,解放后在当时的广西省计划委员会工作。那时,为方便照顾家庭,父母便把家安在了工农干校。尽管如今旧宅已经不复存在,但那段缘分却是心里不可磨灭的记忆。郑军里常常开玩笑地说:“我们是广艺的原住民,广艺是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
郑家兄弟与广艺更进一步的缘分,是在恢复高考之后。1977年,弟弟军里考入广艺美术系,开始了更为系统的学习,得到了更为专业的训练。1986年,29岁的军里在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轰动北京美术界。
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予了他们艺术创造的养分。军里早年曾在桂西的南丹采风,奔放、率性的白裤瑶及其原生态生活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创作出120幅历史人物画。之后,军里选择走出广西,去到更广袤的全国民族地区采风。比如《甘南苍茫》组画,便是他在感受甘南藏民草原生活后,以牧民质朴天性与自然率真的生活为载体,寻求传统绘画、民族审美、现代语境三者融合而创作的匠心之作。正是在广艺的培养、支持下,军里不仅成为广西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美术家,同时也是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第一批获奖者。他的作品还搭载神舟七号飞船驶入太空,于2013年随神舟十号返回地面。
哥哥军健虽然读的是中文系,但从小深受广艺校园的艺术熏陶,一直坚持学习书法,许多书法作品为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毕业留校后,除了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外,他还兼任学校首任艺术教研室主任,是广西高校最早开展书法教学的教师,至今在广艺任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目前唯一代表广西连续受邀参加中国书协书学研讨会的书法家。在参与筹办数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军健积极推动广艺与东盟开展合作,打造面向东盟国家的艺术品牌,拓展了国际交流的领域与空间,提高了广艺的国际知名度。
兄弟俩一书一画,各有所长。虽然对艺术见解时有争论,但二人始终拥有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的作品都曾获广西铜鼓奖,并且也都同心协力培养艺术人才,共同为广西的文艺发展尽一份力。
广艺还是军里夫妇的红娘,他与广艺教师魏恕成了家。夫妇同为教授,一个擅长写意,一个专攻工笔,在广艺教坛上比翼齐飞。女儿郑格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和专业,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后,回归到广艺任教。
军健的女儿郑微则表现出“隔代遗传”的特点,同她的奶奶一样酷爱音乐。虽然在中央财经大学学习经济学专业,但她自幼在广艺学习手风琴、钢琴,延续奶奶的音乐基因。
青蓝相接 守望相助
追昔抚今,感慨良多。郑家三代人在广艺的哺育下成长,由最初的居民变为园丁。回顾一家人的经历,他们对广艺有更多的感恩,对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郑家三代人的成长经历,见证着广艺的发展。母亲郑祖国就读艺专时,音乐专业每年只有10人左右毕业,在上世纪50年代这种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从1946年成立到1953年撤销合并的七年间,艺专只培养了音乐专业70人、美术专业120人。而如今,广艺拥有6个一级学科、36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15000多人,是全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学科齐全的艺术院校之一。
在兄弟俩的记忆中,母亲与父亲从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而减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父亲的专业虽然是经济学,但国学功底深厚,书法很好。即使在“文革”时期,兄弟俩也常常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书画。令军里印象深刻的是,母亲每每在教学生或兄弟俩唱歌时,会忽然兴奋起来,仿佛回到抗战时期她与同学走上街头,在废墟上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的情景。苦难磨炼了一家人的抗压能力,也培养了兄弟俩的坚毅性格,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今天艺术成就的难能可贵。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文艺的春天到了。郑氏兄弟沐浴在时代的春风里,见证了大时代的变迁,深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个人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由此,他们也衷心希望当今的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不辜负时代,更加努力发奋学习。
如今,广艺有大楼,也有大师,日新月异地快速向前,催人奋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对往昔岁月的追思,在我的心底,唤起历久不渝的赞美和谢意”。几十年来,郑军健、郑军里兄弟驻守在广艺的艺术殿堂中,时时欣赏着学子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真正体会到了丹青不老、艺术常青,也亲身经历了薪火相传、青蓝相接的流金岁月。
(责编 刘雅)
制作:李泓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