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韦祥龙
发布日期:2019-05-07

蓝有百种,布依族是把蓝色穿在身上的民族。蓝是源自土壤中的蓝靛植物,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仍保留布依族的蓝靛染织、枫香染、扎染、蜡染等技艺。


文创中心中的传统工艺制作展示区.jpg


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个民族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存智慧与艺术。每每谈及为何将自己的品牌取名“吾土吾生”,布依族创业者韦祥龙总会这样解释:“我的作品就像是我的土地,我的生命,我的生活。这个东西很土,但可以从里面找到新的生机。”


来自贵州都匀市的80后布依族小伙子韦祥龙,曾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开起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工作坊。在韦祥龙看来,民艺就是民间艺术。艺术作品常常被放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但民艺不一样。“让民艺回归日常,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去选择。”他的品牌理念,便浸润在“吾土吾生,让民艺回归日常”中。


10.jpg

         韦祥龙在设计传统纹样


从结缘民艺说起


“小时候家里用的床单、衣服、背带,都是祖母和母亲她们用当地的手工布做的,很有质感,每样东西可以用很久,三五年都不会坏。”老家的布艺承载着韦祥龙的童年记忆,“可是后来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外来的化工纺织品进入布依族地区,传统手工艺遭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期间,韦祥龙也接触到了众多国外设计师的作品。他发现,真正让设计师立足于世界的,恰恰是他们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这让韦祥龙不禁反思,自己能否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想到就做。韦祥龙在大学期间开设博客,专门发表他在家乡采风时收集的有关民歌、手工的记录和田野调查,文章最高点击率达数万次。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文化、传统与手工艺的重要性。


此后,这个念头一直跟随着他。毕业后,韦祥龙反复思考是否要从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上班两个月后,他决定辞职,抛开一切顾虑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当时很多人劝我,但是我不后悔。”辞职之后,韦祥龙便开始全身心投入非遗传承和创业中。


2012年的春节期间,韦祥龙拿着仅有的2000元钱买了布依族纹样的布料,自己做成十几个民族风的电脑包。之后,他把产品图片发到网店,一个星期内即告售罄,销售额达6000多元。这极大地鼓舞了他创业的信心:传统工艺并非没有市场。


“归吾乡土,寻吾人生”是这个布依族青年一直的理想。于是,韦祥龙自主创立了“吾土吾生民艺工坊”,从事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事业。


民艺种类繁多,“吾土吾生”第一个产品系列是布依族的手织布,而目前主营的包含了蓝靛染织、枫香染、蜡染和扎染等以蓝靛染工艺为核心的传统和文创产品。


刚开始对枫香染一无所知的韦祥龙,打定主意要从头学起,他把贵州有蜡染和枫香染的地区都跑了一遍。“我自己去配了枫香油,研究配方。”


“吾土吾生”民艺工坊成立6年以来,以融入现代设计的日常实用产品为载体,开展了许多“非遗+文创”项目,包括布依族手工色织土布、布依族枫香染、水族马尾绣等,相继推出了服装配饰、包、茶道布艺、家居布艺、染织壁饰、陶艺等产品。通过这些产品,将传统民艺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将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很好地保留与传承下来。


一种传统纹样的复原


蓝靛染色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冷染技术之一,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中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淀”,布依族古歌《造万物》中也有关于造棉造靛的描述。前不久,韦祥龙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将布依族蓝靛染织的传统纹样复原。


他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起他的藏品——来自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等各地区的布料样品。


讲起这些布依族的传统纹样,韦祥龙滔滔不绝。“这种大格子的一般用来做床上用品和桌布等家居纺织品,这种白底子细蓝条纹的用来做夏装和里衣,而深蓝色条纹通常做中年男性的服饰,浅蓝色条纹和小格子主要是做少年和青年男性的服饰,浅蓝色一般是年轻女性的服饰。”


厚厚的一大本,每一块布头看似不起眼,却都被他细细地标注、分类。


韦祥龙说,这种色彩系统是在布依族的传统社会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通过穿着的色彩搭配可以确认人的不同身份,也形成了布依族不同支系相互识别的方法。


布依族民间工艺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韦祥龙的布依族染织技法来源于他多年的田野调查以及制作传统工艺服饰的经验。其中,斜纹和“桂花纹”的组合,是韦祥龙最近研究工艺恢复的重点。他通过将经线组合拆解后,计算出经纬交织的结构和线的数量,接着又在织布机上穿综丝,通过综板踩踏的不同顺序排列组合,织入纬线后形成了纹样。


染线是前提。韦祥龙染线选用蓝靛,利用样本面料的纹样,创作了属于他的新纺织品。在晴朗的日子里,他还使用苏木染成了紫红和粉红色的棉纱。


正是这种“意外收获”的棉纱让韦祥龙明白了为什么都匀、贵定的布依族头帕会用到粉红色。在《黔南民族服饰》画册中,一张照片里3位布依族女孩佩戴着水红色头帕,“当时有的地区依然用手工织造,有的地方是用毛巾代替了,要知道那个年代谁要是有一条上海产的水红色毛巾,简直就是众人羡慕的对象。”韦祥龙笑着说。


韦祥龙还染了一些绿色手工蚕丝线。“染绿色主要是通过黄栀子套蓝靛的方法来染,可以染出非常丰富的绿色。”如今,韦祥龙对布依族染织技术已经相当有经验。在染织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例如,如果染线在晾晒过程中没有用力绷顺,纺的时候就会打成无数个结,需要人工解开。韦祥龙笑着说,“解开线疙瘩的这个步骤要有一万个耐心,不能有一点点的抱怨和不开心,否则永远也解不开。”


紧接着下来是牵经线,这基本上是个数学题。整理经线的时候要一点点的梳理开来,然后穿综,穿筘,要把436根经线穿好,不能出错。


织布的过程中,韦祥龙会加入事先染好色的绿色真丝和驼色真丝,在自然的质感中寻求一种特别的配色。流动的云、地上的黄土、河边的青草地,这三种自然的色彩,构成了整张织物。


对传统纹样的复原,韦祥龙完全按照过去的方法,只是在纬线的色彩设计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看了很多传世的布依族服饰后,我发现一个规律:工艺的特性决定了形式,民族的礼俗决定了内容,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认知允许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当布依族文化走进“孔子学院”


2017年夏天,布依族染织技艺也有了一次“土”与“洋”的结合。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院长马燕从大洋彼岸飞到都匀,一方面是想了解布依族的蓝靛染织技艺,更重要的是希望邀请韦祥龙担任法国《孔子学院》杂志第44期“布依族”专题的主题顾问,她希望将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推介到法国。


马燕的希望最终成为现实。“韦祥龙担任制作顾问的那一期杂志的封面,法国人最喜欢”。封面的内容,是转场仪式上一个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燃香的布依族女性的手的特写,香的一端有糯稻的稻穗。稻穗象征米魂,米连接着脚下的土地,香连接着天上的神灵与祖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稻作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8年以来,为更深入了解、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韦祥龙经常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服饰、采录民歌、记录影像等。当得知马燕的邀请后,韦祥龙兴奋不已。他认为,通过一本法语杂志来介绍有数千年历史、人口近300万的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马燕热情豪爽,在她看来只有文化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才能打动人。他们俩最终达成了共识——这本杂志不但要展示布依族的历史、传统,更要展示现当代布依族如何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全球化时代。


立足杂志“天、时、地、利、人、和”的框架,韦祥龙与马燕选取了布依族的历史、当代事件、节日、人生礼俗、食物、传统技艺、服饰文化作为主题文章。杂志的图文内容,涵盖了赫章、望谟、关岭、兴义、册亨、罗甸、惠水、贞丰、都匀等贵州全省的10多个县市。为展示不同地区布依族的风貌,韦祥龙还找到了很多布依族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摄影师,作为这本杂志的外援。


“马燕老师在法国,我在国内,沟通要跨越7个小时的时差。我经常深夜还在与马老师沟通版面设计、补充素材等,清早6点又开始继续工作。”回顾为这期杂志付出的辛劳与努力时,韦祥龙笑着对记者说,“马燕老师告诉我,从这次合作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热情,她相信这期杂志一定会在法语社会引起关注。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激励,一次次的沟通,我们终于不负所托。


2017年9月30日,北京国际设计周系列活动《溯源·新传——“民艺:转化的生机”第三届民艺生活展》开幕。在此次设计周上,“吾土吾生”带来了“蓝有百种——用蓝染创无限可能”作品和文创产品展览,令不少国际国内艺术家赞赏不已。


取之于艺  用之于民


如今,“吾土吾生”有自己的染坊,所有产品都是自行染色、自主设计图案。团队稳步发展的同时,韦祥龙也在帮助更多人实现理想。“吾土吾生”的员工主要来自当地社区,还有很多走出布依族村寨到城里陪孩子读书的少数民族妇女。


“我们可以为更多人带来收入,一些村里的布依族妇女经过我们培训后从事传统工艺的制作,每个月收入也有近3000元。她们的孩子在城里念高中,每天还能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十分满足。”韦祥龙说。


经过5年的耕耘,工作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都匀市委宣传部、市民宗局的支持和协调下,2018年元旦,“吾土吾生”工作坊搬入了都匀非遗文创园,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吾土吾生”民族蓝染文创中心——其重300平方米用作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公益性展示,几十套来自布依族不同支系的典型代表性传世精品服饰在馆中陈列。


文创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类高校的师生前来参观考察,不仅如此,这里还成为当地中小学校第二课堂的实践基地,各族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布依族染、织、绣的传统技艺,还可以动手学习制作染织作品。


文创中心的传统工艺制作展示区,满足了企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也为当地社区、村寨的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从“55后”的老师傅到“95后”的新学徒,在这里,不仅可以传承本民族技艺,还获得了一份体面的收入。


韦祥龙说,他做的这一切都源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穿行在少数民族村寨中寻找那些即将逝去的传统手工艺,再用一点点创新,让它重获生机。他说,最感谢的还是拥有这些传统工艺的师傅,以及吾土吾生团队和乡村的妇女们,“是你们默默的坚守,这些宝贵的技艺才能由老一辈传递到我们这一辈人。”说到这里,记者也明白了这个品牌最核心的理念,只有“吾土”,才能“吾生”。


2019年伊始,韦祥龙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新年期待,“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加入我们的团队,老一辈人能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民族的文化也能因此而绵延不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许是对韦祥龙的故事最恰当的注解。


文/本刊见习记者 王孺杰(责编  刘雅)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