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十八,何庆良把工作处理妥当,早早地回到家。今年过年,他想和妻子回老家看望70多岁的老父亲。现在,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两个儿子都在异地安家立业,春节也成了一家人最团圆的时刻。
然而,这天晚归的妻子打破了原本的计划。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当麻醉师的妻子表示,今年春节需要在医院加班,年后开始收治因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已近晚上8点,妻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衣物,便奔赴到战“疫”的战场中。
此时,何庆良明白,将会渡过一个不同以往的春节。爱人奔赴战场,作为一名退伍老兵,自己又岂能坐视不顾。“老家暂时不回了,武汉更需要我。老父亲会理解的。”他对自己说。
何庆良在石牌园社区门口执勤,守护社区楼院
“儿子”
2月5日晚,湖北省民宗委党组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党员进社区协助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紧急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先走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沉一线,参与到重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当中。
作为省民宗委的一名党员干部,何庆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积极报名,投身到省民宗委对口洪山坊社区的抗疫工作中。
2月24日,何庆良夜班值守洪山坊社区大门时,正赶上社区要求将值守点转移到主干道,需要重新拆装临时帐篷。“当兵几十年,拆装帐篷对我来说小菜一碟。但那天晚上非常冷,而且我们穿着防护服,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当何庆良和同事一起把一切归置妥当,两人身上都已被汗水和雨水浸透。
“往常来讲,值夜班是相对轻松的。但武汉市的小区全部实行封闭后,夜晚值班也就非常关键,需要随时盯紧了。”从晚8点到早8点,何庆良和同事一宿没合眼。为了防感冒、打瞌睡,他们来回踱步,有时还会蹦跳一会儿,雪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浅浅地脚印和来往车辆的轮痕。
“偶尔,社区也有个别居民对于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何庆良曾遇到过社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当时体温异常,但老人却坚持要出门。和从医的爱人生活多年,他多少了解一些医疗知识。看到老人身体略显浮肿,更让他感到有些担心。“面对焦虑的老人,我们及时联络社区医生,并耐心地安抚老人,陪他一起等医生赶到。做好社区疫情防控服务,一定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何庆良说。
除了对口的洪山坊社区,何庆良还主动承担起所居住的珞南路小区和旁边的武汉科技大学家属区的防控工作。查楼、喷雾消毒、代购、取快递……何庆良细致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
在逐户排查过程中,何庆良了解到,武汉科技大学家属区住着许多退休老教师。“老人抵抗力差,为减少他们出门的次数,我让这些老教师把垃圾放在门口,我随手就给带下去。”同样让他印象颇深的是,家属区一对老夫妻的孩子疫情期间赶上“封城”无法归家,老人无人照顾。了解情况后,何庆良对两位老人格外关心。老人家降压药没有了,他更是跑遍周边药店去购买。说起这些故事,他的语气总是淡淡的,“举手之劳而已。”
虽然已褪下军装,但从军30载,军人的忠诚、血性、担当和信仰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中。此时此刻,何庆良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儿子,国家的儿子。
“同胞”
何庆良的女儿现在英国读书。国内抗疫物资紧缺时,他请女儿想办法从国外协助筹集。
“她从小就跟我们在部队院里长大。虽说是女娃,却是个风风火火的男孩子性格。”说起女儿,何庆良言语中透着自豪。
“1998年,我从广州军区派回武汉参加抗洪抢险。抗洪结束后我申请回趟老家,当时正好女儿出生。”
“2003年抗击SARS疫情、2008年5.12汶川地震救援……我和妻子都上了一线。”何庆良回忆道。
对于这次父母的战“疫”行动,远在国外的女儿很是理解和支持。接到父亲的电话后,她二话不说就开始想办法。女儿是黄冈中学毕业生,她就从黄冈中学国外校友会开始动员。在女儿的沟通协调下,黄冈中学国外校友会筹集到了2万多支核酸检测试剂盒,定向捐赠给了黄冈市卫健委。
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何庆良与家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贡献着。自2017年转业到湖北省民宗委,他始终保有那种初出茅庐新人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两年里,他从一名军人到民宗人,很快适应了角色转变,现在民族宗教协调处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在汉各族同胞的生活和健康无疑是何庆良最牵挂的事。特别是在武汉开拉面馆和烧烤店的少数民族同胞有很多,他们的住所和店面大多是楼上楼下,防疫隐患较大。
“一旦店门关闭,经营者在里面居住生活情况就难以直接了解到。”观察到这种情况,何庆良万分焦急:“如果有人被感染没有排查到,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安全,而且对周围人也有感染风险。”何庆良立即向委党组汇报,并及时参与到店面排查,上门、打电话……确保掌握每一家经营户的情况。
封城闭店所带来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在疫情期间,为满足少数民族同胞饮食习惯,何庆良及时为他们办理防疫车通行证,保障生活物资供应。
2月15日,武汉天气突变,气温骤降,漫天飞雪。这天,何庆良在委机关担任值班员,他及时与各市(州)民宗委(局)值班员联系,要求他们针对天气变化情况,积极主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与生活保障工作,帮助大家平安渡过疫期。
中华民族一家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族同胞齐心战“疫”,共克时艰,何庆良对此充满信心。
“爱人”
“大年初二,你正式上班了。寂静的清晨,宽阔的马路上几乎没有一个行人。帮不上忙,我和家人就在家里管好自己,做好饭菜等你下班。两个人牵手托起一个家,我们大家牵手托起这座城……”这是何庆良发给战“疫”一线妻子的微信。
他的妻子是一名麻醉师,主要负责给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插管,风险高,任务重。从大年初二开始,妻子一直忙碌在一线,从没有回过家。
“每天她休息的时候,我们会视频连线一下,只要她平安就好。”何庆良自称是个“粗糙”的人,平时里也不太会做饭。但是正月十五那天,他还是煮了些汤圆给妻子送了过去。
“医院安排医务工作者可以在旁边的宾馆休息。我把盛放汤圆的饭盒放在酒店门口的台阶上,远远地看她走出来、拿上去。这也算是见了一面。”特殊时期,面对面的交谈成了一种“奢望”。
还有一次,何庆良给妻子送衣服时,正好碰上妻子轮休去酒店,于是招呼她上车。但妻子担心身上携带病毒,没有乘车,而是步行前往路程不远的酒店,何庆良就开车在后面慢慢地跟着。“我不懂浪漫,但那个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浪漫。”
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因疫情而不得不暂时分离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此般深意。
作为丈夫,何庆良有着细腻的一面;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何庆良展现了担当精神。他心怀小家,胸怀大家。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像何庆良一样坚守、奉献的人千千万万,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逆行者”们,共同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
文/本刊见习记者 张昀竹 图/湖北省民宗委
责编:许 鑫 制作:刘 雅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