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代驰、陈惠
发布日期:2020-07-16

“五一”劳动节小长假临近尾声,5月5日一大早,代驰和妻子陈惠、女儿萌萌一道,再次踏上了回“家”路。


这趟旅程,要花费12个小时。从家乡四川自贡市出发,途经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最终抵达夫妻俩帮扶驻村的盐源县棉桠乡。为全心帮扶,这对“85后”夫妇选择带上女儿,把家安到了大凉山。车窗外,创下4个世界第一的干海子特大桥双螺旋隧道依旧壮观震撼。高山耸立、道路蜿蜒,“山路不好走,代驰是个细致耐心的人,开车尽量稳妥。”陈惠说。


过去两年来,这唯一一条连通四川省内各地与大凉山的路,尽管总让这家人头晕目眩,“始终悬着一颗心”,却也见证着包含他们在内的数千名扶贫干部的援彝暖心故事。


8.jpg

代驰夫妻和孩子在一起



凉山州作为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原因复杂,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当地彝族村民家中考察慰问。同年6月,四川省决定派出5700多名干部,组成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


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自贡市。在贡井区牛尾乡兽防站工作的代驰,因为有在当地做过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准备“先斩后奏”争取妻子的同意。


没想到,妻子陈惠不但支持他的决定,还申请与丈夫同去。她是荣县旭阳镇北街幼儿园的老师,到凉山也有用武之地。“不是夫唱妇随,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陈惠的回答颇有川妹子的爽利。


“女儿奴”代驰记得很清楚,2018年6月29日是夫妻俩离开女儿萌萌去大凉山驻村的日子。清晨,3岁的萌萌还在睡梦中,他们亲吻女儿后,悄悄出了家门。“你们安心工作,孩子我们会照顾好”,双方父母对他们的决定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两个月后,“探好路”的夫妻俩才下定决心,把女儿也接过来。


到盐源后,夫妇俩在县城租好房子安顿下来,这里距离他们帮扶的棉桠乡约1个小时车程。陈惠上班在清河村幼教点,每天可以回家。代驰作为工作队里唯一驻村的男队员,住进了核桃园村委会。


一间约15平方米的屋子,是代驰临时的“家”。一边是单人铁架床,一边是办公桌。他颇有仪式感地在电脑旁摆放了一张妻女的合照,让这里有了家的模样。


与水系发达、温和湿润的老家自贡不同,核桃园村平均海拔2530米,气候干燥、常年缺水。刚驻村时,代驰不会做饭,一周只能趁着周五回县城的机会,吃顿热乎饭,洗个热水澡。


陈惠做得一手好饭菜,总会安排满满一桌,和女儿一起等代驰回家。“两头都是家,路上往返得两个多小时,还是舍小家顾大家吧!”代驰说。渐渐地,他适应了长期驻村的日子,最忙时和妻女近4个月没见上面,一起吃顿饭也成了奢侈的事。


到过凉山的人都知道,很多地方往往目的地近在眼前,路程却是不短的。核桃园是棉桠乡面积最大的彝族聚居村,典型的二半山区,村组较为分散。代驰负责的村组偏远,走路单趟得两个小时。因为自己的车排量小,爬坡有些吃劲,这两年代驰习惯了徒步翻山,走村入户。体型微胖的他,一路走下来气喘吁吁。“如果没有困难,我们还来干什么呢?就是要迎难而上!”代驰说得肯定。


护林防火、禁毒防艾、宣讲政策、了解情况、谈心动员、答疑解惑……走村入户是代驰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一天能多走访几户,往往天没亮他就出发了。手提包里一边是要发放或填写的材料,一边是这一天的干粮——提前烤好的本地小洋芋。


“有老乡养了看家鹅,每次路过,我们四目相对,总有老友见面的错觉。”代驰打趣道。足迹深深,历历在目。两年来,沿着熟悉的村道,他见证着破旧土楼变成了蓝顶白墙的彝家新寨;不远处的矮山上,光伏扶贫的设备高效运转,村民们的笑脸一天比一天灿烂——核桃园“住着土墙房,早晚都是黑,人畜混着过”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这些变化,代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走村入户,看着很简单四个字,其实包含着驻村队员的很多心血。”村里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是代驰和战友们这样一家一户“走”出来的。


最初,遇到认生的或者“不好打交道”的村民,驻村工作并不容易开展。好脾气的代驰主动请缨,天天走访这些“钉子户”。有些老乡只会说彝语,代驰就“手舞足蹈、连比划带猜地和他们聊”。终于有一天,其中一户村民用了两个小时,把家中的情况悉数告知了代驰。如此一来,工作队总算可以对症下药、为这户确定脱贫的具体措施了。


如今在村里,调试电视信号、给鸡鸭牛羊诊病、帮忙挪电线杆……哪怕是遇到了高压锅锅盖不会安装的问题,大家都会说“去找住在村上的那个小胖子”。代驰欣然接受了这个绰号,他总说:“帮他们解决了问题,听到一句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我就心满意足了。”



两年前,陈惠第一次走进清河村幼教点时,孩子们坐在一间租用的农户屋改造的教室里,睁着大眼睛看着她,目光羞涩清澈。


“可能那个时候心里就已经定了主意。”自贡市委组织部选派的30名队员主要来自教育系统,被安排在盐源县的各个中小学校,陈惠是唯一坚持留在村幼教点的老师。“城里不缺我一个老师,村里会更需要我。”每天,陈惠先送女儿到幼儿园,再坐1个小时车赶去清河村上班。放学后等送走了学生,又匆匆赶回县城接女儿。没课时,陈惠还会带着萌萌到村里玩,都是同龄的孩子,她们很快打成了一片。


今年,萌萌5岁了,早已和父母一样适应了凉山的生活,地道的彝语总会脱口而出。彝乡淳朴氛围的耳濡目染、夫妇俩的言传身教,“对她来说既是难忘的经历,也是宝贵的财富”。陈惠认定,把女儿带来扶贫是正确的决定。


“你不是生了一个娃娃,你是生了一窝!”代驰有时会调侃妻子。“工作狂”陈惠对幼教事业充满激情,到盐源后更是一心扑在了幼教点上。


教育扶贫是凉山州解决代际贫困的治本之策。2015年10月,凉山州启动“一村一幼”计划,在全州设立村级幼儿教学点,目前已累计开办3096个。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让学龄前儿童打破语言障碍,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这两年,在清河村幼教点,陈惠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同事们分享,又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开设多门课程,通过创编早操、开设小舞台等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每月,学校还会邀请家长来听讲座,交流教学内容,共同陪伴孩子们成长。


刚入学的孩子,尽管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却正是学习语言、培养习惯的好时候。“一字一句地教,就像教萌萌一样,拿出我最大的耐心和热情。”面对学生,陈惠总是状态饱满、爱心充溢。


短短一学期,孩子们有了大进步。以前,有的孩子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如今“小手拉大手”还可以教家长说;有的孩子不敢开口,现在背诵唐诗也毫不怯场,性格越发自信开朗。


10.jpg

参演《彝乡娃的学普时光》的清河村幼教点师生,后排左一为陈惠


去年的“五一”小长假,陈惠和同事没有休息,他们要代表盐源县参加全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一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彩排当日,30个孩子有模有样地表演着《彝家娃的学普时光》。前来调研观摩的县教育局同志看到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盈眶,直呼“这就是盐源的未来啊!”


清河小学校长毛志勇(幼教点目前设置在村小学)也为学校师生流过泪。2019年新学期,学生集中学习新创编的早操,看着陈惠领着4个同事充满热情地教授动作,孩子们充满活力地蹦跳,毛志勇不禁拿出手机为他们录制视频,眼泛泪光。自清河村2016年3月开设幼教点以来,从不足50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48名学生,真正实现了控辍保学、应收尽收,成效显著。


“我们和凉山同胞是以真心换真心,”对于这一点,陈惠深有感触。不仅是她与同事、学生培养了感情,代驰在村里也总会收到老乡送来的洋芋和核桃,有时到饭点了还会拉他到家里吃坨坨肉。“我就不担心他饿肚子了”。陈惠笑着说。


“让我们紧密挽着手,情义永不相忘……”夫妻俩有时会哼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最让他们感恩的是,自己从彝族同胞眼中远方的客人,变成了最亲切熟稔的亲人。



与许多年轻人一样,代驰夫妇喜欢旅行、摄影、美食。凉山的美景美食,让他们乐此不疲,延续着生活的趣味。这趟扶贫之旅,他们还找到了一个新的兴趣点:在夜深人静时“备课”。


农民夜校是代驰和队友们开展宣传教育的好平台。一个月4期课,每期一个主题:爱国主义、孝老爱亲、疫情防护、家禽养殖、职业培训……只要是对老乡有帮助的,都会成为课堂内容。授课时间不一定在晚上,也不都固定在村委会,林间地头、彝家火塘边都是教室。


如同代驰日复一日走村入户一样,他和队友也将“备课”“教课”坚持了下来。课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会开设8次,“效果都还不错”。


如今,核桃园村10个村民小组3000余人,一批贫困户靠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林下经济,实现了产业脱贫致富;一批年轻人走出大山,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就业增收。2019年底,盐源县顺利脱贫摘帽,核桃园村的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新房,文明乡风扑面而来。“整个村子都有活力了!”代驰夫妇欣喜不已。


过去彝族婚丧嫁娶习俗尤其隆重,这两年,大家观念更新了,酒席从简代替了大操大办,勤劳致富代替了“等靠要”,就医就学代替了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取得重大进展。在核桃园村的小康路上,老乡们“不仅手头宽裕了,心里更敞亮了”。


而在清河村,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幼教点始终“停课不停学”,陈惠在网络授课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几乎每天在班级群里安排主题课程。


远程上课,需要家长配合。先由陈惠发布文字任务,再录一段普通话的语音交代清楚,最后助教老师用彝语复述一遍。回馈给陈惠的,是家长拍来的一个个视频作业:孩子们用普通话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熟练又自信。


“陈老师,是不是要上课啦?”每天早上9点不到,班级微信群里就会有学生“催课”,期待听到陈惠要教的新内容,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从2月20日返校开始,陈惠和同事们已经手工制作好了各种玩具,教室里“走向春天”主题黑板报焕然一新。“现在只等孩子们回来,6月就能用上新教学楼了!”说起学校的喜事,陈惠总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硬件跟上了,陈惠还想在帮扶结束前,助力把本地老师团队建设得更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幼教队伍”。


“总感觉自己做得不够,还应该做点什么,尽可能再多做一点。” 驻村时间越长,夫妻俩的责任感就越强,“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凉山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


“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份,也有我们家的一份,我们感到很荣幸!”把家安在凉山的第三年,陈惠做的饭菜多了彝乡风味,晒黑的代驰有了凉山兄弟的神采,女儿萌萌习惯了对客人说“子莫格尼”(彝语,意为吉祥如意)。这一家子还计划着:到凉山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小康了,要再次响应国家号召,给这个小家庭添个二宝。


文/本刊记者 龙慧蕊  受访者供图     责编   刘娴)


流程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