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研究藏文信息处理的科研团队。38年间,于洪志带领这个团队研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文字软件产品,开创了我国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中文多文种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先河,使民族语具备汉语在计算机上的所有功能,为民族语信息处理和交换、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洪志教授与她的科研团队
致力推动少数民族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步伐
1997年10月20日, 在北京开完藏文编码新闻发布会, 于洪志飞往西藏拉萨参加藏文编码庆功会。
这一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了以中国为主的藏文编码提案,这意味着藏文从此可以在世界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那192个编码比金子还贵重!”于洪志在《民族团结》杂志1999年第8期《藏文编码:我们的宝贝孩子》中写到。她同藏文专家、计算机专家团为之奋斗了10年,终于盼到这一天。
庆功会从北京开到拉萨,所到之处,无不为我国藏文信息技术的崛起欢呼雀跃。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民委、电子工业部三部委授予于洪志藏文编码突出贡献奖。
1997年,为抵制国外劣质藏文软件的侵入,于洪志带领20余名年轻计算机教师和藏文教师联合攻关,用一年多时间成功研制出“藏汉语言信息处理系统”。
上世纪,我国的格萨尔研究、藏文历算、藏医藏药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但都采用传统手段进行研究。于洪志团队研发的该项目首次实现藏文信息处理学科群,全面确立了藏文计算机技术在涉藏地区的地位。而这批软件设计的实现,更是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处理相关学科的能力。1999年,“藏汉语言信息处理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后,于洪志带领团队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藏文视窗系统、第一个藏文字处理软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2001年“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4月30日,《文汇报》刊发长篇报道《藏文信息技术的奠定人于洪志:新时代的文成公主》。
2000年后,于洪志率团队与国内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从民族信息技术科研团队获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到“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的获批和建设,这个团队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
“产学研”一体 科研教育齐头并进
“‘为师生谋幸福,为学校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是我的初心和使命。”于洪志说,西北民族大学是她的根,在她的研究遇到困难和阻碍时,是国家民委、甘肃省和西北民族大学不遗余力支持她完成研究的。于洪志拒绝了所有东部一流大学的优厚吸引人才条件,坚定地留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这里有她深深热爱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
2000年底,西北民族大学建立了系统开发部、多媒体制作中心、字模部和培训部,拥有计算机60台,3个机房里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字机配备齐全。于洪志带领团队在藏语自然语言处理、藏文识别、藏文远程教育和藏文数字图书馆等方面做了前瞻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为西北民族大学获得博士授予权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西北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所经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这是适应民族信息化新形势的集产、学、研一体的研究型学院。
2009年,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建设期验收。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于洪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信息技术研究团队参与其中。2014年,依托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的民族语言智能处理实验室获批为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以上重大计划和项目的成功申报,标志着西北民族大学承担国家高层次项目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而由人才到项目,由项目到团队,再由团队到平台的完美转换,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
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始终以为国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解决民族语言文字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为国家培养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己任。
在西北民族大学学习和工作17年的吕士良,现担任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师。据他介绍,团队在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实施中,具有很好的凝聚力,有困难大家一起克服,有难题大家一起解决。“进入信息化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这是民族大学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所从事的民族信息技术研究,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于洪志的一席话让吕士良印象深刻。
经过30多年发展,研究院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以及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养新人才和提高研究能力的途径,取得了诸多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教学科研成果。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于洪志带领团队在民族地区建立信息技术示范基地,让各民族共享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于洪志一直坚持以汉语为核心的多民族语信息处理思想,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曾提出提案,建议在“核高基”专项中设立中华文字统一操作系统平台课题,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国家战略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于洪志和团队用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汉语、英语建立了“一带一路”民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辐射全国,贯通中亚沿线、联通东盟各国的电子商务品牌,成为跨境全球的电商平台。围绕电子商务生态圈,她和团队进一步打造数据、人才、经济、扶贫、贸易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收集并智能分析甘肃与“一带一路”各国经贸发展和政策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该项目被甘肃省列为2019年重点项目建设,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把女科学家奖——夏培肃奖授予于洪志。
于洪志和团队还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将民族语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多模态技术及信息技术、图像计算、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等集成创新,解决民族语信息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开发各类民族语言文字软件,推动智能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团队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
风雨不改来时路,坎坷不变创业心。在藏文信息处理和少数民族信息化的道路上,于洪志和她的团队已走过38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本刊记者 王孺杰
责编:贾天粒
制作:古丽斯坦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