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青海省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1-11-30

B1_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JPG

朝气蓬勃的海西州各民族青年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得名,全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连续14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就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斗史。2016年,海西州在全省率先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全面提速,让民族团结真正在蓝天白云青海湖畔,在海西人的生活里“扎下根,开出花”。


植根海西大地   建立工作体系

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顶层设计出发,州委将创建工作放在事关海西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并于每年初由州委全会安排创建第一责任人进行专项述职,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和副组长、5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一办十组”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创建工作格局。制定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确定创建工作10大示范工程47项重点任务。2015年,将创建先进州纳入全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13578”创建思路。2016年,制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推进方案及8个子方案和12项先进州测评指标,形成“1+8+12”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出台了《海西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条例》和实施细则,依法保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海西州坚持重在平时、重在基层,推动创建落地生根,促进创建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在群众中动起来,在基层热起来。深入开展“九进”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评选活动,在社区强化日间照料、社会保障等工作;在乡镇注重落实惠民政策、排查矛盾纠纷;在机关开展“访民情、聚民心、惠民生、作表率”活动;在全州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面择优确定了110个各级各类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召开州县两级创建工作现场观摩和各行业系统“互观互检”及全州示范点现场教学培训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制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考核命名办法和创建工作年度专项考核办法,建立层层考核达标和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开展层级达标考核验收工作,形成竞相争优的工作局面。


共筑海西精神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秉承“创新卓越、包容大气、务实诚信、担当奉献、感恩图报”的海西精神,海西州不断汇成凝聚人心的正能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重视文化引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纳入全州法制、公民道德和党员教育的全程,实行“十百千万”工程。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百姓大篷车”,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签名承诺、美食大赛活动,以儿歌、贤孝、花儿等方式在群众中传唱民族团结,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讲团结、人人求进步”的良好态势。大力宣扬“民族团结之花、民族团结之星”“双百典型”“最美柴达木人”等先进典型,培育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格尔木市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格尔木市青藏公路指挥部(将军楼)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织举办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藏族“智格鲁柔”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本土电影《德令哈之夜》荣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原创音乐剧《昆仑神话》荣获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将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之本,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每年申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对少数民族的食品供应、节庆、丧葬、宗教活动等予以特殊政策支持,确定民族贸易地区3个、民族特色村寨3个、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企业5家。加大民族学校布局调整和校园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

强化服务窗口从业人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防止歧视少数民族、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矛盾纠纷发生。制定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城镇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5个少数民族服务中心、32个“社区民族之家”,建立“一基十面”、“三点一线工作法”、“6678”等城镇民族社区民族工作管理服务模式。制定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在格尔木市开展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加强社区民族事务管理工作的网格化和数据化建设。


建设平安海西   推进阳光宗教

海西州实行依法治州,深化平安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依法治州纲要》,颁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旅游景区管理条例》,修订《自治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依法保障和促进藏区发展进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加强“平安细胞”创建,连续12年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州,在全省首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建立州、县(市、行委)、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机构和行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平台,开展矛盾纠纷“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活动,建立网络信访和视频接访渠道,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服务并重,推进和谐寺院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建立海西州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培训学校,每年对全部宗教教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书香寺院、阳光宗教、寺院法制宣传月等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宗教教义教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将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纳入村(社区)网格进行网上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寺院“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把寺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共落实资金1.2亿元,实施寺院“六大工程”建设项目,全州大部分藏传佛教寺院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寺院寺貌发生巨大变化。从2016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解决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回馈美丽海西   释放改革红利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海西州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造升级四大传统产业,开拓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业,“梅陇模式”“金沟里模式”等一批新型农牧业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柴达木枸杞成为全省出口创汇排名首位的特色农产品。“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顺应人民期待,着力改善民生,释放改革发展红利。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创建工作的重心,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民族群众。“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419元、10582元,城乡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实行城乡十五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率、升学率、毕业率均居全省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启动“八个一批”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贫困人口已基本清零。城镇化率达到75.1%,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建成高原美丽城镇4个、美丽乡村27个。实施了可鲁克湖、柏树山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

如今,柴达木人共有的价值追求与梦想愿景正在通过各民族大团结而得以实现,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新海西正在祖国西部崛起。海西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正如青海湖畔的格桑花,向着阳光,尽情绽放。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