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小切口 大主题 听百姓讲民族团结故事——新华社音视频部《“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专题报道侧记
发布日期:2019-12-10

“手足相亲,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共奔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同心筑梦,凝聚起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今年国庆节期间,只要打开电台广播或新华社移动新闻客户端,都会听到这段推介词,听到56个民族用56种语言表达对伟大祖国深情的祝福。这是新华社音视频部为献礼国庆专门打造的音频节目《“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以音频的方式传递各族儿女心向党,心向祖国,共同奋斗逐梦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音频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主流媒体正在抓住音频传播的机遇和特点,积极地进行音频内容策划与创新,运用移动互联网和语音交互技术扩展内容分发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何能最大程度地运用自身优势,对这一盛事进行高站位、多角度的报道,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新时代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让用户认同这种话语表达方式?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索,新华社音视频部主编吴炜玲及其团队将视线聚焦在56个民族同胞和他们身边的故事——借助新华社全国各分社的力量,寻找能够说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采访对象,通过声音的传播,生动表达他们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祝福,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民族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0.jpg

1.jpg


“大国小家”     音频需要代入感


“我叫青格乐图,是蒙古族,内蒙古库伦旗额勒顺镇人。我的老家库伦旗原来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小时候从呼和浩特寄来的信要10天以后才能收到,现在通过微信,我们(和家人朋友)可以面对面地交流了。”


“我叫再屯娜•卡利穆瓦,塔塔尔族。我和我的兄弟姐妹5个人从小失去父母,我们是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现在兄弟姐妹们都很富足很幸福,我也成长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56集音频节目,每一集都出现一个声音,每个采访对象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都见证和参与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在寻找节目主人公的过程中,主创吴炜玲并没有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只是要求各地分社的同事能够到基层去找,找到有代表性的人物。“我们的要求就是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有代表性。比如教师、村第一书记、贫困户等。我记得我们采访到的一个学生,把家里每个人的变化都说了一遍。还有一名老师,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他们都是普通人,但是通过他们每个人身上的变化,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这不就是‘大国小家’吗?”


除音频内容外,吴炜玲和团队也充分利用了新华社的优势资源,在图片库中找到了各族群众的照片。“我们在新华社移动新闻客户端上发布内容的时候,加入了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吴炜玲介绍说,“我们选择的照片都是比较生活化的,是对生活场景的还原。”


节目编导赵世芸也表示,“音频的特点就是伴随性。听众不管是在干农活、做家务还是吃饭,只要广播在播放,就可以接收到信息。而通过图片和文字又能让听的人进入音频的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事人在当地的生活状态。失去了这种代入感,就不能完全让听众产生共鸣。”


事实上,音频不是单纯地把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读”出来,而是通过声音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从56个民族的采访对象出发,把握音频特点,找到选题的小切口,以各民族同胞自己的故事,奏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与此同时,简短的音频故事让听众从不同人群的生活、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了新时代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平台分发   打造更具贴近性的内容


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音频也不例外。在融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新华社音视频部充分发挥声音这一传播形态的作用,创新内容和分发渠道,全方位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凸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


除在新华网、新华社移动新闻客户端上发布音频内容外,音视频部还进行了多平台探索、多渠道发布,争取实现音频新闻内容的“一鱼多吃”。据吴炜玲介绍,他们在喜马拉雅、蜻蜓等网络音频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往往以专辑的形式呈现,类似于专题系列报道。例如,《新华社带你听两会》《聆听长江》《嫦娥玉兔探月记》《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世界杯来了》等专辑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提升了报道的到达率和触达率。


说起有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题材的音频制作,吴炜玲认为可以多在互动性上下功夫。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互动,“我们可以让听众们听一段民族语言,并猜测它属于哪个民族。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听众的参与度。”


赵世芸则提出,在音频内容的制作上还需要考虑与受众的贴近性。“我在制作这个专题的时候发现,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很好听,但传播范围有限。听众对这些音乐充满好奇却不甚了解。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点,介绍民族音乐和它的历史背景,受众听起来、看起来都不累,也比较贴近日常生活,适合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传播。”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截至目前,《“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在新华社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超过300万次。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内容的生产、创新始终是关键。新华社音视频部抓住自身的优势资源,发扬工匠精神,聚焦民族题材选题,打造精品力作,为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风貌提供了新的角度与形式。


(责编  龙慧蕊)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