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诸乐交融 盛世华章——民族融合下的唐代坐立部伎制度
发布日期:2023-06-03


唐代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丝绸之路带来了异彩纷呈的胡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交融。唐代长期繁荣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文化理念,王朝统治者对音乐特别是胡乐的喜好以及对宫廷礼乐制度建构的重视,使得胡乐不断被广泛接受、吸收并推陈出新。唐代音乐艺术发展由此进入歌舞伎乐大曲时代,并逐渐演变为雅、俗、胡乐三足鼎立之局面,达到了中古时期艺术的最高峰。这一重要音乐文化现象从唐代音乐制度的变动,尤以坐立部伎 (即二部伎)的设立得以充分反映。


坐立部伎是唐代设立的宫廷音乐展演的一种乐部制度。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由于政治需要,君臣庆贺以及与外邦和各民族的频繁交往促使王朝礼仪中的燕会音乐活动发展起来,乐部制度由此在宫廷音乐机构中出现并不断调整,影响甚大。除雅乐外,隋初的七部伎、大业中的九部伎至初唐的十部伎成为胡俗乐的大集合,充分体现了唐代万方乐奏的东方王朝形象。唐初太常寺辖属的音乐机构由太乐署与鼓吹署组成。中唐以来,宫廷音乐机构发生变化,坐立部使的确立、教坊胡部新声与梨园法曲等彰显,成为宫廷燕乐的重要机构,意味着胡俗乐完成新一轮融合,宫廷审美旨趣从以太常寺为主导的宫廷礼仪乐逐渐转向以教坊梨园为主的新俗乐的转变。坐立部使制度突出地反映了从初唐到盛唐音乐风尚的嬗变,成为雅、胡、俗乐争流交融的一个侧影。


虽然坐立部伎设立的时间因文献记载含混不清,但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制度设立于唐玄宗时期。《新唐书·礼乐志》 (卷二十二)载:“初,帝(玄宗)赐第隆庆坊,坊南之地变为池,中宗常泛舟以厌其祥。帝即位,作《龙池乐》,舞者十有二人......以歌王迹所兴。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其所演出的题材和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文武功绩的乐舞作品。《旧唐书·音乐志》(卷二十九)载:“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立部伎为堂下立奏,坐部伎为堂上坐奏。两者相较,坐部伎的演奏规模较小,但乐工和舞伎的技艺更为精湛、形式更为华美。


这种基于国家礼仪之上的宴享音乐,是在乐曲形式上采取雅乐规范,在乐器、乐调上充分吸收俗乐、胡乐基础上创作出的新作品。如位于坐部伎之首的《燕乐》,为贞观中协律郎张文放所作,分为《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四部。每部乐舞详细规定了舞蹈人数以及服装样式:《景云乐》——“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绫葱,采云冠,乌皮靴”;《庆善乐》——“舞四人,紫绫袍,大袖,丝布葱,假髻”;《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褾, 绯绫葱”;《承天乐》——“舞四人,紫袍,进德冠,并金铜带”。而这部乐舞也是坐部伎中乐队规模最大的一部,涵盖雅、俗、胡乐器多达28种,其中雅乐乐器仅有玉磐、俗乐乐器有10多种、胡乐乐器种类最多,充分体现了雅俗胡三乐融合的典型风格。


唐代处于各民族以及中西方音乐交流融汇的高峰时期,青睐胡乐的艺术审美充分体现在坐立部伎的乐队乐器中。如立部伎乐队除《庆善乐》用西凉乐,其他各乐舞主要用大鼓与龟兹乐。史载:“自《安乐》以后,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乐,声振百里,并立奏之。其《大定乐》加金钲,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大鼓是宴享雅乐乐器中的重要一类,在太常四部乐制度中专设有大鼓部,足见其在乐队中的重要性。龟兹乐所使用的乐器则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横笛、筚篥、铜钹、答腊鼓、毛员鼓、都曇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贝等十六种,其中各式鼓类独具特色,乐队演奏效果气势恢宏。《大定乐》除上述乐器外,还使用军乐器金钲。“西凉乐”是坐立部伎中的另一重要乐队,由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箫、筚篥、横笛、腰鼓、铜钹、贝、笛、齐鼓、擔鼓、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等乐器组成。《庆善乐》除使用胡、俗乐器之外,还使用雅乐器钟、磬,音响效果“最为闲雅”。


从坐立部伎所用的14 首作品来看,除《安乐》《太平乐》两首为北周、隋代时期的旧作,其余12首均为唐太宗至唐玄宗年间的新作。这说明坐立部伎时代的燕飨雅乐已发生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多部乐时代以西域胡乐为重的风格,而是衍生出了更加包容多元的新作品。


西域的音乐舞蹈被引入唐代宫廷音乐文化中,极大地丰富、完善了王朝礼仪,并以雅胡俗融汇的全新面貌发挥宴享雅乐之功能。作为唐代的重要乐部制度,坐立部伎充分反映了唐代音乐文化胡俗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来自各地乃至外域的四方之乐不断被接受、并行、融合,经历本土化而转化为全新面貌并以新的音乐形式呈现,这是文化交流互鉴的智慧结晶,由此形塑了海纳百川、多元包容的盛唐音乐文化气象,为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写下了恢宏篇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陈瑜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3期

编辑:龙慧蕊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