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词曲相和、弦管共情的“风搅雪”——内蒙古鄂尔多斯漫瀚调一瞥
发布日期:2023-06-03


漫瀚调是产生并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一带的地方歌种,是蒙古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


蒙古族和汉族等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漫瀚调产生的基础。清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入内蒙古草原,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得以实现。每每在原野上听到蒙古族民歌时,深受晋陕民歌滋养的汉族群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开始学唱这些歌曲。但由于早期语言交流还存在一些障碍,对歌词的演唱较为困难,于是便填上了汉语歌词,这应是漫瀚调的最初形态。


汉语、蒙古语分属汉藏语系与阿尔泰语系,二者在发音方面存在着一定区别,比如声调、音节、发音长短、元音与辅音数量以及开口度、舌位、唇形和舌根松紧等。填上汉语歌词后,一些蒙古语歌曲的旋律也会随着唱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当蒙古族群众听到汉语演唱的漫瀚调之后,熟悉之余又带有新鲜感,就也开始学着使用汉语演唱。由此,漫瀚调逐渐被两个民族所接纳和喜爱,并在不断传唱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随着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深入,汉语使用越来越普及,漫瀚调已经不仅限于蒙古族曲调配以汉语歌词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晋陕地区的民歌旋律也逐渐被吸收或加以改造,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更加浑然天成。


在漫瀚调流传的主要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与音乐关系非常紧密,无论是婚丧礼俗、节庆集会、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的生产生活,只要有情感的抒发就会引吭高歌。牧民家中多备有枚、四胡、扬琴、三弦、马头琴等乐器,在演唱民歌时常将这些乐器组合作为伴奏。漫瀚调吸收了蒙古族民歌的这一特点,结合汉族民歌“打坐腔”的形式,在演唱中也用枚、四胡、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枚是竹笛的一种传统形式,笛管较粗大,音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其音色嘹亮高亢,穿透力强,故在漫瀚调的伴奏中处于领奏地位。演奏过程中,枚可以随腔演奏,也可变奏或加花装饰,使音乐华丽热烈、风格独特。演唱高音时,枚可以给予演唱者有力的支撑,并适当掩盖其不足。所以,枚被称为伴奏中的“主心骨”。民间艺人利用枚平均孔的优势,使转调变得轻松自如,无须按调备笛,只需口风与按孔的控制就可以轻松完成转调。


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四胡约2000多年前就已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故有“胡琴”之称。其早期记载见于宋代陈旸的《乐书》:“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提到“马尾胡琴随汉车”。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胡已为各族群众所喜爱和共享。其音色清爽明亮,又不失柔美凄婉。作为拉弦乐器,它能够融合吹奏乐器——枚与击弦乐器——扬琴的音色,填补了枚在演奏过程中因换气而出现的间隙,减少枚与扬琴演奏时的停顿感,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四胡的演奏方法与二胡基本相同,但它又吸收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用左手手指的指甲从弦下推弦代替按弦的方法。在为漫瀚调伴奏的3件乐器中,四胡演奏者常是乐队中年龄最长者,往往扮演着班主角色。


扬琴前身为阿拉伯一带的古击弦乐器,明清时期传入我国,在被江南地区音乐吸收并纳入其体系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后又北传至内蒙古地区,为蒙古族音乐所用。漫瀚调伴奏原多使用两排码的小扬琴,因其音域狭窄、转调不变,后改用三排码或四排码的改良大扬琴。扬琴的音色清脆纯净、余韵绵延,是漫瀚调伴奏中唯一兼具节奏功用与和声功用的乐器,常用八度的衬音来装饰旋律。


漫瀚调歌曲的伴奏兼具吹、拉、打三种乐器,而这个组合充分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这也充分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艺术获得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基础。


在歌词方面,漫瀚调除使用汉语歌词外,还有一种蒙古语和汉语混合使用的形式——“风搅雪”。这是漫瀚调流传地区群众对歌词中蒙古语和汉语结合使用这一特殊形式的比喻性称谓。这种歌词的形成,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另一方面则受两个民族审美共性的引导,将两种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诙谐幽默而又不失婉转的风格。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彼此借用语言词汇是常见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大量源于蒙古语的词汇被广泛使用,这在北方地区的方言中表现尤为明显。漫瀚调中类似的用法非常多见,使之更加具有诗歌语言的韵味。


“风搅雪”另外的一种形式是半句蒙古语加半句汉语,或是一句蒙古语一句汉语交替使用,这是演唱者为了追求表演效果而创造的。此外,有些作品还巧妙地将蒙古语和汉语予以互换,以产生特殊的语言效果。


在漫瀚调中,“风搅雪”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最直接的体现,为歌曲赋予了特殊的韵味,增加了幽默感。从受众角度来看,如果不是两种语言兼通的人,无法理解歌词的全部含义,更难以体会到其中的诙谐。由此也反映出,在漫瀚调流传地区,各族群众在文化层面交流交融的深入程度。


除唱词中两种语言夹杂使用,从歌曲整体的特征来看,漫瀚调也符合“风搅雪”这一特点。在现今所见的漫瀚调中,旋律基本来源于蒙古族短调民歌,而唱词则以汉语为主,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蒙古族民歌旋律和汉语歌词构成的漫瀚调本身就是“风搅雪”。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作者:冯卓慧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3期

编辑:王孺杰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