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天涯海角回辉村
发布日期:2016-12-14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两个村庄,它们是我国最南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早期的传播地之一。在那里,文化古老,民风淳厚,信仰虔诚。

这两个村庄,就是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的回辉村、回新村。

作为海南岛上穆斯林的聚居地,回辉、回新这两个村庄不仅距离近,而且在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有幸在回辉村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第一次到回辉村的时候刚过正午,阳光不是很强烈,站在村里清真古寺的院内,抬起头,可以看见一片片鱼鳞状的云,点缀在碧蓝的天空,微微有阳光倾泻下来,也不觉得有多刺眼。大殿里的穆斯林同胞正在礼拜,阿訇的诵经声飘向远方……

 

初识回辉村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对于如今生活在三亚及海南各地的穆斯林而言,意义重大。就在这一年,从越南占城漂泊而来的穆斯林渔民与海南岛上原有的穆斯林一起,成为了今日三亚市回辉、回新两个回族聚居村的祖先。

2013年4月,我来到回辉村——充满浓郁海岛特色的穆斯林村庄,期待自己的心灵能近距离感受这个南中国穆斯林的“小麦加”。

陪我一同来到回辉村的三亚市民宗委的刘道生科长,就是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在回辉中学旁边的华里德饭庄门口,我们坐了下来。这是一家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餐馆,特色菜品也大都是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我一边听刘道生讲述回辉村的历史与现状,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穆斯林妇女。她们一般上身穿鲜艳的斜襟大褂,下身穿黑色长裤,戴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围巾盖头,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三亚回辉、回新两个回族聚居村,共有人口8913人,均为回族,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其中,回辉村位于三亚市的西部,是通往“天涯海角”景区和凤凰国际机场的必经之路,全村共有3537人。

来到回辉村,清真寺是一定要去的。目前回辉和回新两个村共有6座清真寺,平时还是完全可以满足教民需要的。可一到冬季,大量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也会来到这里过冬,那时候,清真寺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刘道生第一站就带我到了回辉村的清真古寺。该寺始建于南宋初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海南省的第一座清真寺。古寺极具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圆尖顶塔式造型,建造之初是砖瓦结构的,20世纪20年代改建为水泥钢混结构,建筑形状为八角形,后来被毁坏,于1982年重建。1986年再次扩建,现在全寺占地近200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以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

在清真寺院子里的一处乒乓球台,我遇见了三个打球的小男孩——阿丹和他的伙伴。阿丹今年11岁,上小学四年级,每天下午放学他们都要来到清真寺打球。三个小伙伴中,他的球打得最好,还是“自学成才”。因为只有一张台子,三个孩子只能轮流玩,输的那一个下去再换上其他人上来,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乒乓球撞击球台发出清脆的“乒乓”声,与清真寺礼拜大殿传出的诵经声交相呼应,那声音一直回响在我的脑海中……

 

蒲阿訇的幸福生活

蒲祝文阿訇是我在路边偶遇的,29岁,回辉村最年轻的阿訇。

见到我的时候,蒲阿訇刚从市里的伊斯兰教协会开会回来。近些年,村里的墓地管理亟需加强,这次开会主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我与蒲阿訇交谈的时候,旁边小商店门口,一位戴着头巾的大姐正在抱着孩子看浙江卫视播放的泰剧。

蒲阿訇在回辉村的清真北大寺做阿訇刚好两年。清真北大寺位于回辉村的西部,是全村所辖信教群众最多的一个清真寺,有600多户,2000多人,每天都有将近200人到寺里做礼拜。全寺共有8位阿訇,蒲阿訇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每天五次的拜功,日常教务和为有需要的穆斯林同胞诵念经文也是蒲阿訇的主要工作。

目前,回辉、回新两个村共有32位阿訇。因为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少,所以阿訇们的教务工作非常繁忙。

2006年,蒲阿訇到甘肃临夏的一座清真寺学习教义。这一学就是6年,加上此前在回新村将近4年的学习,蒲阿訇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伊斯兰教知识。等他回到回辉村的时候,当年那个少不经事的男孩已经成长为一位精通教务的阿訇。

在与我交谈的过程中,蒲阿訇还用另一种语言与村民交流,当地人把这种语言称为“回辉话”。“回辉话”与柬埔寨、越南等地的占语接近,其数字从一到十的发音更是与马来语完全一致。目前,在我国只有三亚回辉、回新两个村以及白沙县、万宁市的少数居民在使用。在回辉村,阿訇们也都会使用并书写阿拉伯文。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回辉、回新两个村出国留学的也越来越多,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人,目前在沙特学习阿拉伯文的就有7个人。

蒲阿訇告诉我,与其他穆斯林聚居区比起来,回辉、回新两个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生活的环境和由此带来的生活习俗的差异,而在宗教信仰方面则完全一样。在这里,能赴麦加朝觐同样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期待,两个村平均每年朝觐名额有46个,这些年一共去过300余人。

交流越多,我越能感觉到这位年轻阿訇的开朗与善良——他更像是我的朋友或兄长,把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讲给我听。

后来,我了解到蒲阿訇的祖爷爷、爷爷都曾做过阿訇,一家人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威望。蒲阿訇的爷爷今年已经87岁了,老人家身体还很健康,依然每天坚持礼拜,完成自身的修行。

蒲阿訇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儿子今年两岁半,小女儿刚刚两个月。提起刚出生的女儿,他一脸幸福,作为年轻父亲,他对孩子最大的期盼就是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与其他经商的年轻人比起来,每天忙忙碌碌的蒲阿訇每个月2000元的收入显然是少之又少了。谈起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这个年轻帅气的“80后”阿訇依然寄情于自己从事的这份教务工作,希望能尽自己的全力为穆斯林同胞做一些贡献,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平平安安。

原本要去拜访的蒲桂才阿訇,今年已经78岁了,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阿訇。不巧老人家身体抱恙正在医院休养,无缘相见。一连几天,都是蒲祝文阿訇陪着我在村子里采访,为我解答各种疑问,使我受益匪浅。想必,与村里最年轻的阿訇相识也是一种意外的缘分吧。

 

珍珠·鲜鱼汤

见到蒲大姐的时候,她的珍珠商店刚刚开门。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繁忙比起来,最近的生意正进入淡季。在她的店铺里,各种珍珠制品一应俱全,有珍珠项链、珍珠手链、珍珠戒指等等。我拿起了一条标价598元的项链,仔细地端详着,蒲大姐看我着实喜欢,还说可以打折卖给我……

正当我在蒲大姐的店铺里流连忘返的时候,旁边的建均珍珠批发商店里,来自浙江的周老板迎来了今天最早的两位进货者。平时,就有很多村民在周老板这儿批发珍珠然后去景区卖。自从发现回辉村的巨大商机后,周老板就在这里开了家店铺,专门批发珍珠,一做就是十几年。他和这里的村民早已相熟,也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合作关系。

路边一家餐馆也已经开始准备一天的饭菜了。戴着头巾的老板娘哈大姐正在洗菜。她告诉我,餐馆已经开业六七年,生意很好。尤其是近几年,来三亚的游客越来越多,她的餐馆在村里算是中档消费,每年的收入至少也有10万元左右……

清早的回辉村,总是忙碌的。

回族善商。回辉、回新两个村的村民人均土地面积很少,多年前村民一直是以捕鱼为生。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开始自发地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因为发现了三亚旅游景区的巨大商机,回辉村的村民就从珍珠生意开始做起。这里没有珍珠加工厂,村民们销售的珍珠大都是从广东、浙江运过来的。妇女把珍珠拿到旅游景点去卖,在天涯海角、大东海、蜈支洲岛、亚龙湾等景区常常能见到她们的身影。

除了珍珠,在回辉村,还有一个品牌也是响当当的,那就是回族鲜鱼汤。

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过驴友们的推荐,据说这儿的鱼汤“鲜得直掉眉毛”。这次身临其地,肯定要大饱口福啊!

刘道生一尽地主之谊,把我带到了回辉、回新两村最出名的餐馆——“回新第一家”。

尽管之前的各种菜品一直在不停地刺激着我的味蕾,但我依然对传说中的鲜鱼汤充满了期待。可让我失望的是,最后上来的那一大盆鲜鱼汤看起来却很是平常。

我还是尝了一口,可没想到,这一尝味道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汤特别的鲜,喝下一口舌间留下淡淡的酸和甜,味道鲜美但不单薄,口味酸甜但不浓烈。那种清新沁入心脾,闷热的天气仿佛也因此而清凉了许多。刘科长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不无骄傲地说这鱼汤中并没有添加任何特别的佐料,完全是纯天然的:鱼就是海里的马鲛鱼,水是村口水井打上来的井水,惟一特别的就是汤中加入了酸杨桃、酸豆、西红柿等辅料,但也都是常见的。就这样,一道飘着清香、色彩鲜艳的诱人鱼汤出炉了。几碗鱼汤喝下去,我的食欲大开,那鲜入骨髓的滋味,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啊!

离开餐馆的时候,我在前台看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在这里就餐,巴达维总理的外公哈苏璋就是三亚的回族。另外一张,竟然是著名笑星赵本山与餐馆工作人员的合影!

回辉村的村民极富商业头脑,这一点在海南岛上非常有名。有这样一个小例子:海南人爱吃槟榔,无论老少都是槟榔的消费群体。因为土地少,回辉村自产的槟榔很少,于是就有村民从外面买来槟榔,再转手卖给村民,既方便了大家,又有一定的收入。回辉村的村民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商机被忽略,所有的经商机会都会在这里得到实现。

每次从回辉村回到三亚市的时候,我都要乘坐16路公交车。这条公交线路,也是由回辉村集体承包的。目前整条线路有30余辆公交车,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游客和老百姓。

从本村的回族妇女在旅游景区卖珍珠饰品开始,这里的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日益发达。由于村民善于经营,重视经营,大买卖讲信誉,小生意凭良心,因此各个行业都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当地回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2012年,回辉村人均收入11000元,在三亚市名列前茅……

    

离开回辉村之前,我又一次来到了清真古寺。与第一次到这里的感觉一样,这个地方总能让我心神宁静,恬淡平和。抬起头,那蓝天白云,那微泻的阳光,像极了我几天前初到这里的样子。这时,一架从凤凰国际机场起飞的飞机从空中掠过。在它与邦克楼从视觉上交汇的那个瞬间,我的内心涌动起无法言说的感慨: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似乎,这里的一切又从未改变…… (责编 许鑫)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