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全国人大代表卓嘎,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她们一位来祖国自西南部边陲,一位来自祖国最东端黑龙江,直线距离近4000公里,全国“两会”让她们相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一起走上了“代表通道”。
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图右)和藏族全国人大代表卓嘎(图左)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
她们都与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不解之缘:两年前会议上刘蕾的一次邀约,习总书记如约来到了她的家乡;几个月前,总书记给卓嘎姐妹的一封回信,让玉麦这个边境小山乡进入世人的视野。
今年全国“两会”,她们带来了哪些家乡讯息?又准备了哪些议案或建议?跟本刊记者一起到“代表通道”上去看看吧。
人物:卓嘎
感言:“这一切的变化和进步,我们都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们一定会继续守护好祖国边境上的一草一木,有信心把玉麦乡建设得跟格桑花一样美丽!”
藏族全国人大代表卓嘎接受媒体采访
“两会”故事
“我们通往外界的公路通了,电也通了,政府正在帮我们建设小康村的新房,我们的村民开始办起了商店、餐馆和民宿,在乡里买东西不需要用现金,用手机微信扫二维码就可以了。”来自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的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卓嘎亮相3月11日的“代表通道”,用藏语细数家乡的变化,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时,卓嘎充满自信地说:“大会专门给我们准备了翻译成藏文的文件,还有同声传译,在代表团内也有翻译人员,所以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一定能够履好职、尽好责、开好会。”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幕,卓嘎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如愿见到了心念已久的习近平总书记,“能见到总书记是我一生最大的福分!”
2017年10月28日,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在信中对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给予肯定,并嘱咐她们“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被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怀抱的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都有雨雪,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前,玉麦乡仅生活着卓嘎一家人,父亲桑杰曲巴带着她和妹妹央宗坚守玉麦数千公里的土地。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
卓嘎告诉本刊记者,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深入推进,玉麦大力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很快村民就能住进“农家别墅”了,今年玉麦乡还将迎来47户新搬迁的居民,届时全乡常住人口将达到196人。玉麦与世隔绝的日子已经成为了历史。
人物:刘蕾
感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赫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同其他民族同胞一起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快。”
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接受媒体采访
“两会”故事
“赫哲族的伊玛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说胡力’、嫁令阔小调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夸赞我们民族手工艺非常有特点,我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3月11日的“代表通道”上,刘蕾作为全国唯一的赫哲族代表,向中外记者介绍赫哲族文化,并展示了她专程从家乡带来的鱼皮制头饰、钱包和挂饰。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
说起总书记的这次到访,刘蕾至今兴奋不已:“前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我们团审议时说乌苏里船歌他知道,从小耳熟能详,他说他还能哼唱几句。当时,我就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赫哲族地区看看。没想到三个月后总书记真就‘如约’来到了我的家乡!”
刘蕾的家乡同江市下辖两个赫哲族民族乡,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赫哲族人口5354人,属于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赫哲族文化,八岔村专门在村文化传习所开办民族文化课程,教授民族歌舞和民族手工艺等,同时建立了微信学习群,大家可以随时向长辈们请教。“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大力地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带动赫哲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成效很明显。大家积极性非常高。”
刘蕾告诉记者,现在每逢赫哲族的冬捕节、渔猎节等传统节日,八岔村都会举办隆重的文化节,浓郁的赫哲民族风情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让八岔村人气兴旺起来,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村创业,搞乡村旅游,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小康生活。
作为再次当选的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在小组讨论时就与其他代表分享了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新进展。此前,她还提出过关于加强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建议,这次又带来了加大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力度的建议。“只有真正了解、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才,才能传承好民族文化,也才能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刘蕾希望,少数民族人才能够走出去也能回得来。
刘蕾和卓嘎合影留念 刘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