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黔东南不得了啊,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我最看好你们。”没想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遇到了不少黔东南的“粉丝”,这让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副州长胡国珍很自豪。她认为,民族特色是黔东南的“颜值”,产业发展则是黔东南的“气质”。
胡国珍
2018年农历除夕夜,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设在了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奉上了一道醇美的“年夜饭”。侗族大歌、鼓楼、侗寨、风雨桥像一场盛宴,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心向往之。“很多人通过《魅力中国城》节目和央视春晚认识了我们黔东南,发现原来黔东南这么有魅力,这么大气。”在胡国珍看来,要让黔东南民族文化“走出去”,一要“铸形”,二要“铸魂”。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作为连任委员,胡国珍一直持续推进自己的提案,呼吁保护民族传统村落。特别是地坪风雨桥的重建,让胡国珍意识到传统古建筑、村落的保护时不我待。黔东南的地标之一——地坪风雨桥有一年遭受了特大暴雨的袭击,大水把桥上的原始构件冲走了好多。“许多老人都心疼得哭了,百姓们自发去找桥上的构件,顺着江往下游找,最远的漂到了广西,最终70%的构件都被我们找回来了。”说到这里,胡国珍的眼眶湿润了。“很多村民可能不一定了解文物保护,但他知道那是风雨桥,是我们的历史,是不能被破坏的。这就是根植于心的民族文化!”
2018年,黔东南州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出台了《加快推进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近三年重点实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线路规划、特色产业发展等。据胡国珍介绍,全州有309个传统村落,目前已修缮200个。她告诉记者,加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消防设施配备不可忽视。“一场火灾会把一个有形的村落毁掉,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就丢失了。这样的教训是惨痛的。”
2016年,黔东南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原生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胡国珍说,打通交通线路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要让公路通到最深处的美丽乡村,把原汁原味的苗寨、侗寨呈现在游客眼前。
黔东南的旅游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能够持续的。我们黔东南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就像是埋在深山里的金子,在黑暗里闪闪发光。很多人说来了黔东南,会找到心灵的归宿。”胡国珍告诉记者,在黔东南的岜沙苗寨,每个人出生时,父母都会为他栽种一棵“生命树”,让它生根发芽,根深叶茂。待这个人去世时,后人就用这棵树为他打一副棺木,并在他下葬的地方再种下一棵树。“人即树,树即人,敬畏自然,是少数民族朴素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本次两会,胡国珍的提案是乡村振兴的主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我们需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来促进乡村振兴。”她说。黔东南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让这里诞生了“舌尖上的美味”——“菌类食材、有机蓝莓、油茶,还有餐桌上的酸汤鱼……都是我们着力打造的‘舌尖品牌’。”胡国珍认为,民族地区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要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环境好,才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个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用心守护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