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的一天,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宁海路海洋国防教育馆迎来了几十位新疆籍小学生。这些孩子是凤凰街道白云园社区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白云园社区副书记刘开红介绍说,该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其中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有30人。近几年,社区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并在传统节日、寒暑假期间组织多种亲子活动,使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进一步增强了归属感、获得感,形成了“我们都是社区人”的共识。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新疆驻江苏省工作组和白云园社区联合举办了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工作组成员加帕尔·沙塔尔用维吾尔语传达了十九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决策新部署,并和与会者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与社区其他民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南京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典型的多民族汇聚与融合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全市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6万余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9.4万余人,其中包括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4.1万余人;还有1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3个民族村、1个民族组,先后涌现出多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
近年来,南京市构建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的做法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建立一套机制。在市、区一级政府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民族工作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专项协调组等五项专项协调机制,建立了由市领导牵头、25个部门参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例会、信息通报、重大情况请示报告、督查、协作等相关工作制度,将服务范围扩大到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子女上学、医疗卫生、户口登记、经营场所、房屋租赁、法律援助等方面。同时,围绕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做“好市民”等开展多种活动,落实“勤走访、解困难、讲法制、抓学习”的四步工作法,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形成一张网。坚持把社区作为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全市全面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积极推行“全科政务”,通过“智慧社区”的人口管理模块、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全覆盖。
建立一张清单。建立了一张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服务清单,涵盖25项服务,凡来南京的人都能享受到清单所列的服务。服务清单的建立,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了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使其享受到“市民化”待遇。
培育一系列品牌。着眼于建设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推进民族工作“一区一品”建设,打造了七家湾“民族之家”、评事街社区“民族驿站”、万寿社区“团心社”、服务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盘根草”爱心基金、白云园“一家亲”工作站等社区民族工作品牌。七家湾是南京著名历史文化街区,2014年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授牌成立“民族之家工作站”。社区党委以文化滴灌为切入点,打造了民族之家微博物馆,展示南京各民族奋斗历程,增强了辖区各族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2016年,社区微博物馆成为首批“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馆”。在七家湾民族之家工作站,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维吾尔族女社工古再里。2017年9月,古再里从南京师范学院社工专业毕业,被聘为社区工作者。社区主任张思远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月,社区已正式聘用2名维吾尔族大学生。
打造一支队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队伍的建设,打造了一支由党政领导、各层面民族工作者、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人士等组成的民族工作队伍,保障了全市民族工作的有效运行。2015年,南京市推进区一级民族宗教部门机构设置规范化。2016年市属11个区全部单独成立了区一级民族宗教事务局,并纳入政府序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