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秉持着这种坚定信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20年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奋战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防沙治沙第一线,用岁月和辛劳换来沙漠中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2024年9月,帕提古丽·亚森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基层治沙工人,我获得表彰后非常激动,虽然奖章上写着我的名字,但且末治沙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要继续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进一步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守护好家园,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帕提古丽·亚森坚定地说。
帕提古丽·亚森(前)给西部志愿者讲述防沙治沙故事
誓叫沙漠焕新颜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面积超过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帕提古丽·亚森记得,小时候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一部且末志,半部治沙史。1998年,为阻挡沙漠大规模侵袭,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启动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2005年,在父亲的鼓励下,23岁的帕提古丽·亚森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从那时起,她同工作站的25名防沙治沙工人一起,在距且末县城2公里外的车尔臣河东岸开启了治沙历程。
一把铁锹一把镰、一块馕饼一壶水,是帕提古丽·亚森每天的必备物品。爬沙山、穿沙窝、割芦苇、做方格、种绿植,她和工友们的足迹遍布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海。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让帕提古丽·亚森的皮肤变得黝黑,她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黑玫瑰”。
经过几代人的植树造林,且末县逐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的生态长廊。全县各族同胞共植团结林,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据不完全统计,仅帕提古丽·亚森就亲手栽下了17万余株树苗。
治穷不治沙,到头一场空。按照且末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帕提古丽·亚森积极主动地把治沙技术传授给新加入的防沙治沙企业,手把手教授员工种植耐旱作物、林木日常管护的方法措施,以及肉苁蓉、板蓝根、花生等中草药和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经过多年探索,截至2024年9月,且末县周边沙漠梭梭林下肉苁蓉接种面积约10.39万亩,年产肉苁蓉种子6.1吨,总产值达1398万元,实现了“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双赢”的目标,达到了“绿富同兴”的效果。
曾经,群众面对漫漫黄沙愁眉不展。如今,这片片沙漠绿洲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当初我们也没有想到,沙漠还能‘生金’。”帕提古丽·亚森自豪地说。
共绘团结和美画卷
近年来,全国各行各业不少爱心人士不远千里加入且末县防沙治沙大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生活。
2021年,山东小伙荣新宇通过网络直播了解到帕提古丽·亚森的先进事迹后,被她在沙海奉献青春的精神所感动,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且末治沙志愿者队伍。担心荣新宇来疆工作生活不习惯,帕提古丽·亚森主动为他送去家常饭菜、防晒防护用品,并详细讲解工作重点难点,帮助他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志愿者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就是一家人。”帕提古丽·亚森说。
工作之余,帕提古丽·亚森还“化身”为草根宣讲员,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防风治沙工作等。她将身边人、身边事等融入宣讲内容中,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处处可见这位“黑玫瑰”的身影。
且末县多民族互嵌融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群众沟通的桥梁。2023年起,帕提古丽·亚森主动在县林草系统承担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授课任务,通过领读带读、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帮助更多群众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她的带动下,已有1200余人次参加培训。
“相信这片沙漠的绿色会一年比一年多,各族群众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红火。”帕提古丽·亚森眼中满含憧憬。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文:本刊综合报道
责编:王孺杰 刘雅 游欢(见习)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