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拟在新千年和世纪之交改版为《中国民族》,我认为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盛事当前,让我用回顾中国过去的历程的方式,来谈谈对《中国民族》今后办刊的希望。
中国过去的1000年,是从世界强国沦为东亚病夫又于近年找回元气的1000年。北宋开国到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经一直是世界强国。中国过去的100年是救亡图存求发展的100年。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终于找准了发展方向。中国各族人民由此得以分享世界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确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得以奠定。
十年前我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说法。社会各界对此有所响应并在1990年形成了一本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书。我想多元一体这个说法对今后办民族期刊还是有用的,所以借此机会把它的含义再略加解释,希望《中国民族》能用它来更好地反映中国文化多样性及中国人认同的内容和理念。
首先,多元一体是对中国民族认同特点的状述。它反映出中国人对“民族”一词的理解,表明中国人的群体认同是个包容很大的概念,它向上可以达于全球各地的华人,向下可以及于亲属邻里群体。其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也是对中国人认同的历史文化基础的解释。“多元”是指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地方和民间文化小传统,“一体”是说中国又有一个为大家认同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复数的小传统反映中国文化多元的现实,但也承认人都有通性和共性,因此可以天下大道理言之,甚至承认天下有定于一的可能。单数的大传统反映统一的要求,但也意识到五方之民各有个性,因此需要达其志通其欲,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由单数大传统和复数小传统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体系。其三,多元一体还是研究和表述中华民族格局的一个范式。运用这个范式要注意两个角度:一是中外历史文化比较;二是社会人类学的文化模型。中外历史文化比较可以揭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与源于西方的民族国家体系不同。中国文化不是单质板块,而是个多元多层次组成的网络体系。社会人类学的文化模型是说我们讲任何一个民族时,都要注意地理生态、生计方式、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语言符号等层面,并注意这几个层面的互动关联。有了这样两个角度,上面讲的一与多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解释。例如,中国的地理复杂多样,但外部的相对封闭使它成为一个单元;中国的生计方式多种多样,但相互间却有共生互补关系,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就是例证。又比如中国有5个语系的70多种语言和20多种文字,但在长期交往中,大家共同创造了表意的方块字作为历史文化大传统的载体。
我想《中国民族》今后办刊,除了推动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反映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现实需求之外,还要多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容,以追求中国各民族和全球人类的共同福祉。
我还要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政治上的体现,中国历来强调统一,但也始终注意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以清代为例,其在本部18省,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西藏,在新疆,在东北,在内蒙古实行的管理制度都有不同。正是这种不同,铸就了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反之,不体现多元一体,片面强调单一体制的中国则是分裂和偏安时的异常状态。今天我国政府提倡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提供给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大智慧。海峡对岸同胞对此应善加体会。中国的先人从来有协和思想,其精髓就是在承认文化多元的基础上统一协调。用冯友兰教授1945年《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的话来讲,就是“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我觉得这也是对“多元一体”的精确概括。我看《中国民族》今后办刊最应体现这个传统。
最后,希望《中国民族》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撰写于2000年8月)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