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宁夏吴忠,“黄河”“丝路”“回乡”是无法绕开的三个关键词。
“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地宁夏的庆亲王朱梅的这句诗,道出了吴忠的灵魂所在。无疑,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最恋是吴忠。黄河水流经青海、甘肃到吴忠的青铜峡,才算真正进入塞上江南。这里,曾是从秦汉到隋唐大力兴修水利引来民族交融的富饶之地。自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等水渠,使这里林带成网,旱涝无虞,农业发达,沃野数百里,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同时,吴忠也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塞上的商埠重镇,被誉为“水旱码头”“天下大集”。早在汉唐时期,这里的民间贸易活动就很频繁。明清两代,一度成为陕西、甘肃、内蒙古邻近地区和京、津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民国时期,这里更被誉为宁夏的“华尔街”。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吴忠已成为宁夏的第二大商业中心。
斗转星移,今天的吴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在了时代的前沿。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吴忠作为开发开放核心区,率先在全区出台《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建设行动纲要(2013-2020)》,提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的“1357”战略。即打造一个产业核心区;构建对外贸易、承接产业转移、资源整合集聚三个经济合作区;搭建对话交流、经济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共享、金融服务五大对外开放平台;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沿黄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高效综合农业示范基地、宁夏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示范基地、沿黄城市精品特色旅游基地、中国回医药研发生产基地、西部地区休闲宜居商务中心等七大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从黄河楼俯瞰吴忠市
以德经商 诚达天下
五月,是吴忠槐花飘香的季节。风吹过,槐花簌簌从树上落下,在地上铺上了一层“白毯”。12年前同样的季节,王占山从老家中卫来到吴忠,指望在这里闯出一番事业。
回族是擅长经商的民族。历史上,回商贸易活跃在黄河两岸,形成了很多的回民聚居区和商贸区,如兰州小西湖一带的回民区、郑州和开封等城市的回民区、塞上回乡吴忠市利通区等。
王占山之所以选择来吴忠发展,正是看中了它浓郁的商业氛围。民国时期,吴忠街上的回族商号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甚至一度成为影响宁夏经济的晴雨表。当时,回商何义江开办的聚源恒商号,生意辐射到天津、西安、包头、西宁等地;马振邦的振兴永商号、马月坡的福兴奎商号等八大商号,成为业绩和声誉遍及西北地区的吴忠回商代表。
如今的王占山,是宁夏红山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一个加工辣椒面的小作坊到今天注册资本达8200万元、旗下拥有6家子公司的控股企业,他靠的不仅仅是聪明灵活的头脑,更有“诚达天下”的商业情怀。
2009年,王占山和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明星产品宁味火锅底料,这是一次大胆尝试。“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是川味火锅和蒙味火锅,它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不足。川味火锅吃多了容易上火,蒙味火锅则会感到油腻,我们的产品选择性地保留了两种火锅底料中的部分调味料,加入宁夏的养生食材,如贺兰山野生菌、宁夏枸杞、亚麻籽油、胡麻油等,形成了宁味火锅辣而不燥、鲜而不腻、注重养生的特点。”这种独具特色的火锅底料一面世,就很受欢迎。随后,王占山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火锅蘸料、豆瓣酱、“下饭菜”、炒菜调味料等系列产品,均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2013年,红山河入驻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在园区积极沟通与协调下,公司的销售额连连攀升,名声也越来越大。2014年11月,红山河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交易系统成功挂牌上市,为公司注入了更多依托资本和研发力量。随着企业越做越大,一向敢闯敢拼的王占山不满足于眼前的食品生产。几年间,他走访了国内许多同行,又去中东、欧洲考察。今年4月,中国(吴忠)西部特色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吴忠召开,就我国民族地区特色食品产业现状及趋势、加快民族特色食品在技术、政策、标准等的产业价值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红山河是论坛的承办方之一,王占山在会上做了主旨演讲。
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综合部负责人金晓峰,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沓名片说:“园区目前共有218家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65家。名片是我在这工作5年间从国内外各大博览会上收集到的,这些企业都和我们园区的企业有合作意向,有中国的,更多是国外的。”目前,园区许多企业都开展了海外业务,产品远销新西兰、德国、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
截至2015年,宁夏作为永久会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已成功举办5届。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向东看”和中国“向西走”的新窗口。吴忠,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浓郁的回族风情,成为第五届博览会的重要分会场之一,共签约项目11个。今年9月,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召开。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139家大型商业协会,65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代表,以及4.7万多名参展商、采购商将会参会参展。园区各企业都对这场盛会翘首以盼。“据说这一届博览会将有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合作、投资金融、旅游合作五大板块,9项活动中有7项是由相关国家部委和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确保活动质量更高、成果更实!”金晓峰兴奋地说。
2016年1月15日,宁夏首趟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开行,标志着宁夏直达中亚国家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打通。同年5月,阿联酋航空迪拜-银川-郑州航线首航。至此,宁夏成为阿联酋航空在中国内地继北京、上海、广州后的第四个、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个通航点。一条空中丝绸之路,加强了宁夏与世界的联系,通过迪拜中转,宁夏的特色产品、货物以及乘客,可方便到达全球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目的地。
开放的吴忠内通外联,让昔日丝路古道上的“天下回商”真正实现了“诚达天下”的梦想!
游客在穆民新村郭占武家参观
福建游客在穆民新村
黄河金岸 休闲回乡
作为宁夏第11座跨黄河公路大桥,吴忠黄河大桥是吴忠市利通区通往青铜峡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黄河金岸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青铜峡,笑着对我说:“你是外地人吧,我们吴忠人管青铜峡叫小坝。”
跨河大桥的东侧,一座雄伟高大的仿塔楼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热情的司机师傅介绍说:“这是中华黄河楼,2012年底建成的。我小时候,小坝这里的黄河边上就是一片荒滩,谁能料想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好做了。”
宁夏黄河博物馆就设在中华黄河楼主楼内,馆内陈列展品分黄河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新韵等5个部分。大厅内的LED-3D技术展览屏以及实物等,再现了数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当代治理、开发、利用黄河造福人类的历史,颇令人震撼。乘电梯上至顶层,是环形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吴忠城区。放眼眺望,沿着黄河两岸,两条平行而建的大道如银龙一般与黄河相伴相行。“这是滨河大道,是‘黄河金岸’建设中的重要工程。”
工作人员详尽的讲解,让“黄河金岸”这个概念在我头脑中逐渐明朗起来。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届一次全会正式提出打造“黄河金岸”的宏伟目标。自此,沿黄城市带建设被赋予“协调统筹、和谐永续、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建设以黄河中上游引黄灌区为依托,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首府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灵武、中宁、永宁、贺兰、惠农、平罗和若干个建制镇以及宁东基地集群协调分布,城镇间保留一定农田、林地、水面等绿色空间,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连接为一体的沿黄城市带。
经过10年的发展建设,黄河金岸变得旖旎多姿。宽阔平坦的滨河大道像一条金色的珠链将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等城市连为一体,城市集群效应正在显现。从银川走滨河大道,开车只需40分钟便可到达吴忠。中华黄河坛、中宁枸杞博物馆、灵武黄河书院、青铜峡黄河楼、银川黄河小镇……一批标志性建筑先后建成,为古老的黄河增添了新的风景。自2010年开始,在这里已连续举办5届宁夏黄河金岸(吴忠)国际马拉松赛。今年9月,第六届宁夏黄河金岸(吴忠)国际马拉松赛将再次鸣枪开赛。
从中华黄河楼沿滨河大道向西南方向行驶大约20多公里,就可到达著名的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风景区。虽已入夏,但傍晚时分的阵阵微风,还是让人感到丝丝凉意。我与4名来自安徽的游客一同搭上了景区的快艇,沿着黄河顺流而下。开快艇的回族小伙子名叫马林,20岁出头的样子,皮肤黝黑,身材魁梧,家住离景区不远的余桥村。他的太爷爷曾经是黄河上的渡夫。京包铁路没修好之前,这里每天有大量的木船、皮筏往返,大批粮油、皮毛、药材自青、甘等地运来,从晋、鲁等地运来的棉布、丝绸、瓷器等在这里被转销往西北地区,商贸的兴起繁荣着余桥村等一批沿黄而生的村落。
我们的快艇一路乘风破浪,经过青铜峡拦河大坝、青铜古镇、大禹文化园、水利博物馆,最终到达108塔景区。正值夕阳西下,黄河水连同岸边的芦苇一同被染上了金黄色,峡谷两岸的山体像火焰山般高高耸立着;远处108塔的塔群依次排列在山上,耀眼的金色仿佛是古塔散发出的佛光。看惯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一时间,同行的安徽游客对这雄浑大气的黄河景观惊叹不已,不停地拍着照片。临别前,马林不忘热情地叮嘱我们要在吴忠多玩几天:“吴忠的美,可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呐!”
的确,在一河之隔的吴忠市利通区,所呈现出的是与青铜峡市不一样的美。来吴忠旅游体验回族风情,最不能错过的地方就是穆民新村。这里原本是利通区东塔寺乡的一个回族自然村,2001年利通区以打造回族民居民俗文化展示村为目标,将原石佛村八组的旧民居进行翻建、道路进行硬化,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回族家访式旅游接待村。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点,国内首个家访式旅游景点,以及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去年5月,我曾来穆民新村采访过,参观了村里新建的回族民俗展览馆,并在村民陈娜家做客。当时,热情好客的回族姑娘陈娜给我沏的盖碗茶香甜可口,一解我的干渴与疲惫。今年,她家的小店被“挂”上了网,不仅可以提前预约住宿和餐饮,油香、馓子、牛肉辣条等回族特色小吃也可以免费送货上门。就在我和陈娜闲聊期间,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我每天都要接七八单外卖,一天最少都能卖出50个油香,四五斤牛肉辣条,马上要送餐去了!”
其实,不只是陈娜家忙得不亦乐乎,村里其他接待户也没闲着。正值旅游旺季,旅行团带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在村民郭占武家,来自福建福州的30多名游客正品尝地道的回族美食。今年是闽宁对口帮扶协作21周年,宁夏针对福建籍游客推出21家4A级以上景区的优惠政策,很有吸引力。前些日子,郭占武将家里的三间房重新装修一番,设计成了传统的回族居家风格:木质雕花的柜子、餐桌,宽大的土炕上摆了张精致的小木方桌,上面放着馓子、杏干、槐花糕等小食,都是纯手工制作。粉刷一新的墙上,挂着回族花儿会、开斋节圣纪节等节庆图片。
游客一拨拨走了,郭占武和乡亲们也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自从村里开始搞起旅游,全国南来北往的客人他都接待过,中东和欧洲的游客也不少见。他喜欢听客人讲各地的风土人情,望着旅游大巴车渐渐远去,他满怀期待地对我说:“等再赚几年钱,我也要出去走走看看!”
秦腔花儿 中华一脉
今年4月29日,在宁夏引黄灌溉古渠系“申遗”万人签名的现场,有这样一段宣传词让我记忆犹新:从未细究过家门前的古渠,她在宁夏平原这块热土上,已经默默流淌过古今。感谢黄河母亲的馈赠,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坚守文化自信,全民助力申遗成功。
当日,在青铜峡市中华黄河楼玄武门前的舞台上,“黄河·拜水盛典”实景演出以一位老者的秦腔黄河谣拉开序幕。50面大鼓齐响,打响开山的阵势,一场拜水仪式呼之欲出。随着主祭官一声“开渠放水”,浸润着古老韵味的黄河水瞬间爆发“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雷霆之力,水流直泻、浪花四溢。500多名演职人员通过精心设计的舞美和音乐,重现了流传千百年的黄河祭典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母亲河的气势与恩泽。
早在十多年前,一项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艺术门类就已申遗成功,那便是著名的秦腔,也是拜水大典中能体现黄河文化的重要元素。说起秦腔,正如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中所写:“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秦腔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别称,为“乱弹”。在秦腔著名的曲目《下河东》里,尤其是花脸一角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宁夏秦腔剧团荣誉团长、75岁的马桂芬对秦腔情有独钟,她出生于新疆喀什,父亲是回族,母亲是维吾尔族。11岁那年,母亲得知吴忠市秦腔剧团要招收学徒,便给马桂芬报了名。通过面试,她成为剧团新招收的20名学徒中的一员。“那时,剧团条件很差,铺盖是用废旧布景片洗过后缝制的。剧团没有练功房,无论酷暑严冬,练功都在露天的院子里。”马桂芬回忆说。为练好嗓子,每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在水缸边、井台旁、城墙根吊嗓子;学戏时,她不满足于老师教的内容,常常聚精会神地在幕帘后面学习老师的表演。凭着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和圆润甜美的嗓音,马桂芬在学徒中脱颖而出。毕业演出时,马桂芬演的《三回头》《送女》《打孟良》《盗灵芝》等曲目赢得满堂喝彩。之后,马桂芬成为剧团的顶梁柱,活跃在国内大小戏台上,她扮演的穆桂英、胡凤莲、王宝钏、孙玉姣、孙尚香等武旦、花旦、刀马旦、正旦(青衣)角色,自成一格,颇受注目。
依水而生、依水而盛的秦腔,是黄土地和黄河水相遇时产生的艺术。如今,白发苍苍的马桂芬依然乐此不疲地奔忙于保护与传承秦腔艺术的工作中。而秦腔,也已不知不觉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你看那一群痴迷的秦腔票友,他们中有汉族、也有回族。会吹拉弹奏的,各自带了胡琴锣鼓之类的乐器;会唱的,带了一副好嗓子和满腔热情;即使什么都不会的,也会三五成群地结伴前来,一呆就是一下午。除了秦腔大戏班子,还有活跃于乡村星罗棋布的秦腔皮影戏、秦腔木偶戏等小戏班子。在一些农村自发形成的秦腔自乐班上,演员即观众,满月、寿诞、红白事、赶庙会都要唱上几场。今年2月,历时近三个月的青铜峡市“走·黄河岸边吼一声”秦腔大赛落下帷幕,13场角逐中胜出了19名优秀奖选手。秦腔高亢的曲调,已然成为黄河的另一种声音。
除了秦腔,还有一种民间艺术在吴忠各民族中广为流传,那便是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儿。每年的农历四五月,西北各地都会举办大小不一的民间花儿会,虽然没有亲身参与过,但一些相关视频影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给我一种民间集体狂欢的感觉外,更多的震撼则来自这个古老民间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正如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所说:“中国的民歌里,论流传范围之广、参与民族之众、曲令之丰富、格律之别致,还真没有超过花儿的!”从2010年起,宁夏文化部门就启动了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并全面实施教育传承计划。
与秦腔一样,花儿不仅仅是回族同胞茶余饭后的娱乐,更是许多汉族同胞们的“新宠”。花儿就这样成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
由吴忠市回族艺术团创作的花儿歌舞剧《曼苏尔》,是根据当地同名的民间故事精心创作改编的歌舞剧,采用花儿、民间小调等元素,体现了独特的回族风情,彰显了民族团结的时代主旋律。自2011年首演以来,该剧荣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等7项大奖,得到普遍赞誉,也使更多的人对回族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今,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花儿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3年10月,吴忠市回族艺术团受邀赴日本进行交流演出,《欢乐的响板》《祈福》《口弦声声花儿情》等舞蹈在东京世界旅游博览会上很受欢迎。2014年,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40周年之际,吴忠市回族艺术团又应邀前往吉隆坡演出。
难怪,曾有人这样说过:秦腔与花儿,是黄河岸边开出的两朵绚丽之花,一支生着汉族文化的根,一支展着回族文化的叶;黄土地如父亲般给予她们养分,黄河水似母亲的乳汁涓涓不断,她们本是中华一脉!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