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地方风采
怀匠心 守初心 走在前
发布日期:2025-03-04

       自古以来,柳州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今,柳州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生态工业城市。195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亲自布局广西现代工业,柳州书写了“各族人民建柳钢,齐心协力助南疆”的动人篇章。从“桂中商埠”“工业重镇”到“工业柳州”,柳州各民族手足情深、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团结奋进,锤炼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当代柳州精神,现代工业由弱到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城乡建设美丽宜居,一幅产业全、群众富、文化强、生态好、社会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产业振兴 握好发展“金钥匙”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考察时强调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些年来,柳州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县域经济、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做大产业和产业链的蛋糕,县域协同、连片致富、向海发展,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优势。积极发展汽车、钢铁、机械等“老三样”,培育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新三样”等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老字号”“新字号”“柳字号”“出海字号”,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牵引、各民族互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发展战略首选方向。全市培育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38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形成以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为支柱,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5+5”现代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优势多、韧性强。

       以工业辐射、以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一二五”工程,全力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2家,推动传统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5年保持广西第一。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小米粉成为大产业”的探索带动各族群众发展茶叶、油茶、金桔、香杉等产业。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69.9亿元、带动超过30万人就业;金桔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5亿元,实现从业农民人均单项增收1.5万元,不断续写“柳州惊奇”。

       积极融入西部地区新发展格局,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资金。“跳出柳州看柳州”,紧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契机,积极服务和融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集中全市力量支持柳工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加强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着力打造柳州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集散枢纽,做好“柳通天下”文章,释放“向海图强”潜力。


共建共享 增进群众幸福感

       柳州市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形成“资源往共同发展上投、政策向增进共同性上靠,合力往共建共享上使、热情向凝聚共识上用”的良好局面。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广西流动人口管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试点,以及粤桂协作、社会帮扶、医联体、教共体、产教一体等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城市、民族地区进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吸纳珍惜自然、取用有节的传统生态智慧,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华丽转型为中国西南最美的山水工业城市之一,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2020年至2023年,柳州连续4年蝉联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年度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中国工业城市向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

       稳步推进社会治理各项任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建设市县高中、区县和区域内教育共同体,让群众更好地享受优质公共资源。全市18家县级医院均与市属三级医疗机构组建了紧密型“三二”医联体,柳州成为广西唯一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3%,在全国率先推行民族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等。以共青团、学校为主阵地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扩大就业、流动人口服务为重点抓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导向进一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好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等“跨界式”试点。


底蕴深厚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团结奋斗,深刻培育了柳州人民血脉中团结友爱的基因,锤炼出这座城市以工业驱动共同发展、“来了都是柳州人”的精神气质。

       发挥城市文化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和人口集聚力优势,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弘扬工业文化精神,总结弘扬和谐柳州、交融柳州、民美柳州、工业柳州的文化底蕴。

       加强思想引领,努力在积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基本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前瞻、把握“四对关系”等重大基础性问题上有所突破。出版《万川归一》《柳州三交史纲》等一批有分量、有价值、有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组织“铸牢共同体·八桂行”全媒体采访活动,创新载体、多讲身边故事、多接乡土气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兴文化、树典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柳州篇,深度打造“歌仙刘三姐”“柳宗元”“支边建设”“民族节庆”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仅2024年“三月三”假日期间,鱼峰歌圩就迎来游客11.4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充分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等的示范作用,推出“桂湘黔三省坡”等感情交融“亲情边界”、“大龙潭民情唱谈”等群众共创和谐社区的成功经验、“梦呜苗寨”等互嵌式易安小区,以及“大苗山的女儿”大学生返乡“村官”杨宁、由普通钳工成为“大国工匠”的郑志明等典型。

       奋进新时代,柳州将不断发挥工业基因优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基干强大的优势,担起再创工业辉煌、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广西副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大团结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金字招牌,力争在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进程中以实践引路、探索在前、成为模范。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责编:王怡凡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