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县东城社区街道一景 尚昌平/摄
我的家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迭部”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即“山神摁开的地方”。全县总人口5.6万左右,生活着藏、汉、回、蒙古等17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72%。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和睦友爱,共同建设了美丽的家园。
我出生在一个藏族家庭,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谦和待人,爷爷奶奶则教育我要积德行善。舅舅乐于助人、曾资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并联系志愿者带农村贫困家庭的藏族孩子们去沿海城市参加夏令营。大伯父开了我们村藏族娶汉族媳妇的先例……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迭部,被分配到电尕镇(县城所在地)城东社区当社区干部,负责汇编社区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材料,制作民族团结宣传栏、宣传册,并担任民族团结工作汇报讲解员,见证和参与了社区在争创县级、州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整个过程。如果说,童年时的我感受到的是我们小家庭里民族团结带来的友爱氛围,那么,我工作的社区这个大家庭则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2017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迭部县全面落实《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纲要》《甘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意见》《迭部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公路两边随处可见宣传牌、喷绘图,县城街道两侧的灯箱广告上150多个宣传标语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甘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知识手册》等8千余册宣传读本送达千家万户各族群众手中,宣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内容的5万余条短信发送至全县各级干部及群众手机上;“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等各类喜闻乐见的活动全面展开。2017年底,迭部县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被授牌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社区组织医生给居民义诊
我们社区在创建工作中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街”和“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已成为迭部县的两个亮点,集中体现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硕成果和浓厚氛围。走进社区街道,你会看到道路两旁藏汉两种文字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已成为一道美丽的街景,既养心又养眼。最热闹的还是夜晚,“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上总是挤满了载歌载舞的各族居民。
每当家人或朋友问及我的工作内容时,我总是回答说:我的工作看似都是日常小事,其实都是事关民族团结的“大事”。记得上班的第一天,我和小组成员在检查区域卫生、打扫辖区环境后,入户与辖区居民、个体工商户签订《春季防火安全责任书》,同时为他们讲解防火注意事项。居民中有完全听不懂汉语的藏族老人、有专职做家庭主妇的回族小媳妇,还有做银匠的云南白族小伙……但社区居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汉族孤寡老人陈桂芝90多岁了,大家都主动关心她的生活。社区领导更是筹钱为她买东西。有一次,老人病了好几天,大家将她送到医院并轮流陪护。在社区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照顾下,老人慢慢恢复了健康。
还有一次,我在上班途中碰见一位藏族老奶奶在沿街叫卖自己做的扫把。在询问老人扫把的价钱和数量后,我将老人卖扫把的消息发布到了朋友圈。这条消息被朋友们在第一时间里转发后,消防中队的官兵、相夫教子的回族妇人、从事旅游行业的本地商人、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等纷纷购买,扫把很快就卖光了。老人充满感激,我心里也很欣慰——民族团结其实就体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里。
社区组织辖区老人包饺子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以心换心,要将各族群众放在心上,筑牢社区民族团结的基础,促进邻里和睦。逢节过年,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晓玲都会带我们去看望和慰问各族困难居民。杨书记能听懂迭部上迭藏语,能和藏民进行简单的交流,每每有社区居民来办公室找她反映情况,她都耐心听取并在第一时间解决。社区居委会主任赵伟是一位藏族干部,在工作中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藏族居民调解矛盾纠纷、解决生活难题,积极协助杨书记带领社区干部职工确保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每逢重阳节,我们全体出动为社区的各族老人包饺子庆祝节日;为妇女进行陇原巧手培训;举办冬季趣味运动会……各类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让迭部县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加美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