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幸福都是干出来的——四川省藏区纪行
发布日期:2021-11-29

甘孜州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藏族村民_副本.jpg

甘孜州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的藏族村民


  四川省藏区是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这两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深入实施脱贫攻坚22个专项行动、“五个一批”计划、五大脱贫攻坚工程(产业、就业、生态、政策、精神扶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改建农村道路7581公里;建成特色产业基地80万亩,培育集体经济575个、种养大户1000户、旅游从业人员7.4万名,带动16.53万余户群众稳定增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扶贫岗位就地就业19965人,确保每个贫困户有1个具备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从事生态保护;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乡村卫生院(室)896所,治疗包虫病地方病患者1600人,大骨节病连续7年没有新增病例;大力实施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建成乡村幼儿园462所,新改建寄宿制学校84.2万平方米;对352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兜底脱贫。


  截止今年4月,马尔康、汶川、理县、茂县等4个贫困县(市)摘帽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州606个贫困村已累计完成贫困村退出365个,完成率达60.2%;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36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5降至3.06%。


  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深度贫困县总数的40%,贫困发生率为8.65%。近几年来,甘孜州开展扶贫攻坚“七大攻坚”,增强了全州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通过实施住房安全扶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871户、危房改造31661户、避险搬迁5769户;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0元,增长12%,7年连续居全省第一;通过实施就业扶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29个,实现就地就近就业528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8270人;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和“健康甘孜2020”取得重要胜利;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巩固退耕还林40.18万亩,实施国有林管护7127.31万亩、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923.47万亩、草原禁牧补助4500万亩。


  甘孜州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 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因类型施策,把97538人纳入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49010人纳入了移民搬迁安置一批,64012人纳入了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8394人纳入了医疗救助扶持一批,3573人纳入了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州以全域旅游统揽全州产业扶贫工作,开启“旅游+”“农业+”“电商+” “就业+”“生态+”等增收致富模式,增加贫困群众脱贫“造血”功能。旅游扶贫卓有成效,创建申报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26个特色旅游乡镇、21个旅游扶贫新村,建成95个“风情小镇”、183个“美丽村寨”。大力推进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乡油路2650公里、通村硬化路14648公里、通讯基站4000余个,完成1975个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和1600个村农网改造升级。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新建乡村幼儿园160所、新改建寄宿制学校74.4万平方米,建设乡村卫生院(室)784所、村文化室646个。


  甘孜州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39%下降到2017年的8.65%,贫困村从1360个减少到714个,贫困人口由22.03万人减少到8.23万人,3年累计减贫13.8万人,减贫幅度达到63%左右。年均脱贫3.45万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阿坝、甘孜两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幸福都是干出来。”


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农家旅馆“银杏小筑”_副本.jpg

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的农家旅馆“银杏小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龙竹村的旅游火了!”今年5月刚开业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农家旅馆“银杏小筑”,6间小木屋的订单已排到了8月。


  龙竹村是个地处高半山区的偏远贫困村,全村91户293人,藏、汉、羌族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贫困户23户63人。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村民靠种粮食作物和外出打工维持生存。如今,在藏族村支书赵勇带领下,全村吃起旅游饭,用事实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8年汶川地震,村里遭受很大损失,绝大部分村民都搬到了山下。赵勇没有走——不仅仅是对生养自己的故土的坚守,更源于一种信念:这里是一块宝地!


  灾后重建,汶川县提出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赵勇敏锐地意识到,龙竹村植被茂盛、气候湿润凉爽,正是夏季康养旅游、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国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不能自己站在那里等着!”2010年底,赵勇当选村主任,2013年任村支书。按照规划,村路只能修3.5~4.5米宽。赵勇召开户主大会,说服大家一次到位修建8米宽水泥路。“路窄了不够用,可能几年后就得重建。一次性到位,不仅现在受益,还可以造福子孙后代!”他和村两委成员四处奔走,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并自己垫资几十万元,把3.5米宽的通村公路扩建到了8米宽。


  路宽了,外面来的游客也多了。赵勇和10个村民一起开了“云顶山庄”农家旅馆,还整合多项扶贫资金修建了拥有6间小木屋的农家乐——银杏小筑,村里的贫困户全部入股。目前,银杏小筑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每年能收取12万元租金,其中4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60%分红。贫困户每人每年能分红500元,其他村民每人每年分红300元左右。


  汶川县耿达镇是广东省潮州市对口援建对象。灾后重建期间,潮州市共完成张家大地、獐牙杠、山王庙等6个潮州新村集中安置点的农房建设,总计安置农户403户。这几年,耿达镇围绕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大熊猫品牌打造生态旅游,以潮州新村“农家乐”为主体的民宿产业发展迅猛。去年7至8月,耿达镇接待避暑游客约13.5万人次,整个夏季民宿收入超过1200万元。


  镇长王超介绍,耿达镇藏族人口占80%,能提供住宿的家庭有500多户,去年游客最多时一天接待上万人。旅游收入每户平均超过3万元,经营好的可达一二十万元。耿达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57人,去年已经全部脱贫。


  张家大地是汶川灾后重建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共安置农户181户700多人,其中藏族占80%。在“达人农家乐”,记者采访了从西藏日喀则嫁到这里的罗布卓玛。农家乐去年开张,有17间住房,每人每天80元包吃住。卓玛的丈夫张大勇是当地的藏族,在日喀则打工时结识了罗布卓玛。两人在耿达结婚,并生有一儿一女。张大勇在镇里当厨师,一年能挣4万多元。去年他家投资40万元建起了4层楼的农家乐,还请了3名员工。


  卓玛做事勤快,待人友善,而且锅庄跳得好,奶茶打得好,加上丈夫是厨师,农家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去年一年收入在18万元以上。


  羌族妇女余健美和藏族丈夫朱祥云开的“余三妹农乐”客房干净整洁,价格也比罗布卓玛家略高。女主人自己打扫卫生并负责做饭。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多挣些钱,供两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的孩子读书:“我没有文化,一定要把孩子们供出来!”


肯干的老徐


  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湾地沟村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经济养鸡场起了关键作用。


  湾地沟村辖2个村民小组86户311人,其中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61人。2016年,四川省国防科工办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两家军工企业投入资金30万元,村民自筹30万元,引进四川万物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帮助呷拉镇湾地沟村建成了年出栏3万只以上的良种跑山鸡养殖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甘孜州规模最大的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场。


  2017年,养殖基地与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向省科技厅成功申报“雅江县生态土鸡及藏香鸡养殖与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公司+科研单位+专合社(养殖大户)+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村集体发挥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的资源优势,开设了松茸土鸡体验馆,使用本村养殖的跑山鸡为原材料,既解决了销量问题,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养殖基地2016年销售土鸡4000余只,村民分红16万元,其中贫困户每人分红1000元,非贫困户每人分红500元。


  2017年,养鸡场实现土鸡出栏、销售收入和村民分红翻番。根据投入精细测算,贫困户每人分红1228元,非贫困户每人分红1428元,未入股的村民每人也分到了70元。村第一书记、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干部刘明介绍,今年养鸡场销售收入还将翻番,今后每位村民仅此分红一项就可到3000元,为全村脱贫之后不返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观完养鸡场,村第一书记刘明带记者走访了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徐正友家。今年73岁的徐正友是村里的“养殖示范户”,也是第一书记刘明的帮扶对象。徐正友51岁时和藏族妇女银凤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妻子长期生病,徐正友人老志坚,勤劳不辍,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自助者天助!”刘明说,国家有好的政策,但也要自己肯干。老徐就是那种给他阳光就能灿烂的人。在老徐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他家养的藏香鸡、鹅、藏香猪和种的蔬菜。今年他养了9头猪、50只鸡和2只鹅。藏香猪肉供不应求,一头150到200斤的藏香猪可卖到4000元,一只藏香鸡可卖200元,土鸡蛋3元钱一个,鹅蛋可卖到8元一个。2017年,老徐家人均收入达到4983.5元,超出了县里3300元的贫困标准。临离开老时,刘明告诉老徐一个好消息:他已经向原单位——省畜牧科学院申请了价值1万元的玉米饲料,无偿支持老徐发展家庭养殖业。


断穷根从娃娃开始


  甘孜州雅江县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是全县最好、最大的教育扶贫工程。2015年,投资4个多亿建设的集中办学区正式开学,包括幼儿园、小学部和初中部,硬件设施一流。宽广的校区、崭新的楼房和漂亮的教室,都可以和大城市的校园媲美。办学区对建档立卡户家庭311名学生免除全部费用,还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救助资金,其中幼儿园孩子每人500元、小学生每人800元、初中生每人1000元。小学部副校长宋志华介绍,学校把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引导贫困家庭的孩子打破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


  按照甘孜州“富民安康”工程的统一安排,四川省绵阳市普明中学每年在州内18个县招收农牧民藏族初中生100人就读高中。2010至2016年,7届700名甘孜班学生先后有63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25名学生光荣入党),262名学生高考本科上线。截止2017年已有7届高中毕业生、3届学生大学毕业,80%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藏区建设,成为促进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甘孜州副州长何飚说,来普明中学学习的甘孜班学生发生了四大深刻变化:民族团结、热爱国家意识明显增强,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纪律观念、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对家乡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明显提升。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有关领导评价说,普明中学甘孜班的民族教育办出了国家水平,成为了全国民族教育成功的典范。


甘孜州甘孜县新区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曲珍和丈夫在自己的新居门口_副本.jpg

甘孜州甘孜县新区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曲珍和丈夫在自己的新居门口


程章村的“猪”“蒜”经


  2015年9月1日,雅江县委宣传部干部陈银军来到该县米龙乡程章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进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来认家门的!”次年1月2日,四川核动力研究院干部陈乐来到程章村任驻村干部,他开口也是这样的话——“从今天起,我就是程章人!”


  程章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有65户3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73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两位同姓的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带领村民,以“支部+帮扶单位+农技员+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发展大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申请帮扶资金115.4万元,农户自筹9.26万元,建立了无公害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藏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员全村65户群众全部参与,流转土地104亩作为大蒜种植基地,建设1000平米的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场。


  养殖场采用“仔猪入股、出栏分红”的扶贫模式,既融合资源,又节省劳力。村民可腾出时间外出务工,同时可以扩大藏香猪养殖数量。合作社对仔猪实行饲料供应、防疫灭病、市场销售全程服务,弥补了养殖户资金、技术以及对接市场上的短板。截止今年4月,实现销售额36万余元,户均增长3206元。


  陈银军告诉记者,程章村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脱贫,扶贫政策执行力度非常大,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通往山下镇子的水泥路_副本.jpg

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通往山下镇子的水泥路


一条路的故事


  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有一条通往山下镇子的水泥路,说这条路是“扶贫路、致富路、幸福路”一点也没有夸张。


  上世纪70年代,从山脚下的镇政府到山上的村委会所在地,村民投工投劳建设了一条便民小道,结束了当地无路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了机耕道,拖拉机第一次从山下爬上了山。2013年和2015年,县交通运输局两次投入资金共437万元扩宽了路面,加固了悬崖边的路基,修建了波形防护栏。2016年,雅江县再次投入590多万元,将村里4.98公里的烂泥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紧邻道路的幽深绝壁和湍急的雅砻江水,见证了这条村路的历史。


  村委会主任龙跃进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前后花了1000多万元,专门为脱贫攻坚修的路。山背后村离镇里只有几公里,但路不通之前,村民们种菜种粮都要靠人背马驮运下来。2016年路通之后,村里的农产品可以用车拉下来到市场上卖,村里孩子读书、老人看病也方便多了。


从文盲到化验员


  “熊儿”是雅江县八角楼乡日基村“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的藏族女工。大家平时都叫她“熊儿”,以致于河北省承德市来的产业部长周会群甚至有时候都想不起她的真名了。


  一年多前从八角楼乡帕姆岭村来到产业园时,“熊儿”还是文盲。但她有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有学习的内动力。周会群让她每天学习10个汉字,她就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丈夫对她说:“不必太认真了!”她回答:“不认真周老师就不让上班!”一年多下来,“熊儿”认识了很多字,并学会了做化验,成了一名优秀的化验员。


  雅江县把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国松茸之乡”的品牌打造了松茸产业园,覆盖全县30多个村。产业园食用菌加工园一期冻库、保鲜库、速冻生产线已正式投产,菌种厂生产线上线带动周边60余人、40余户家庭增收。100个菌棚于去年9月底完成菌袋上架,至11月底已收菇44吨,实现产值22万元。


  产业园实施“2524”工程,即实现2亿产值、种植5000亩、带动2000户农户种菇、户年均增收4万元,努力打造集食用菌产加销、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使雅江成为高原藏区食用菌产业强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产业园不仅带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让许许多多象“熊儿”这样的当地村民走上工作岗位,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新区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离甘孜县城不远。向四方远望,可以看到无际的群山和白云。宽阔的马路从安置点一侧通向远方,路边有标示“村级招呼站”,居民可以在这里乘坐公交或出租车。


  第一期60户居民已经入住,藏族妇女启珍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崭新的房子整洁干净,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每家小院里都种了花草和蔬菜。门前的墙上贴着“甘孜县四好标准”标示牌,详细诠释了“四个好”的内涵:


  住上好房子——住房舒适环境好,整洁安全阳光照。结实抗震质量高,食寝分离卫生好。人畜分居要达标,外观风貌特色好。


  过上好日子——糍粑米面三餐饱,荤素搭配营养高。路电水网建得棒,教育卫生保障好。牛羊出栏鼓腰包,家庭幸福让人羡。


  养成好习惯——环境卫生很重要,早晚洗脸勤刷牙。勤洗衣服多洗澡,整洁村容保持好。庭院清扫经常搞,文明习惯不可少。


  形成好风气——爱党守法勤劳动,尊老爱幼和气好。勤俭节约不攀比,邻里互助多守望。送子上学致富快,感恩奋进奔小康。


  在甘孜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监测卡上,清楚记录了启珍一家2017年10月至今年3月的收入:6个月每月领取低保金1360元、养老金60元。今年1月,领取退耕还林补偿5960元、退耕还草补偿850元。


  甘孜县易地扶贫搬迁公示卡显示:启珍家原住址在扎科乡协旦达村,搬迁理由是“居住在高山、高寒地区”。新房2017年9月建成,面积120平米。政府补助29.52万元,个人自筹1万元。后续发展措施是:2017年加入格萨尔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建设;搬迁户所在村享受的惠民政策不变;提供一辆出租车优先经营租赁权,鼓励其自主经营增收;搬迁户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县人社局提供就业信息,助推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启珍的儿子洛加今年38岁,在县城开拖拉机拉货;儿媳妇白玛拥措39岁,在县里打零工。4个孩子中两个在县城读书,两个在斯俄乡上小学。全家计划在2019年底实现脱贫。


  启珍一家是甘孜州众多易地搬迁户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国家脱贫攻坚的力度、广大干部的努力和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村集体做大养殖业


  2016年10月,甘孜县庭卡乡6村32户村民全部入股建起了集体牧场,养殖藏耗牛。牧场异地购买耗牛107头,牧民加入20头。牧场请村里的7户贫困户轮流参与放牧,每户可收入四五千元。

  2017年,牧场出栏耗牛18头,售卖10头,村民户均分红1250元。同年底,6村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全部脱贫,全村摘帽退出贫困村。


  2016年,甘孜县贡隆乡3个贫困村和邻近乡2个贫困村“抱团取暖”,建起了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村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与,每户流转土地4亩,加上村集体流转土地40亩共480亩,用于种植牧草。


  莫绒隆村村主任白玛彭措介绍:2017年5月合作社开始运营,年底承包给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村民每年可得40万元分红,其中20%留作发展资金,80%分红。公司为村民提供30个打工机会,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


  目前,公司有奶牛60多头,可生产巴氏杀菌奶、酸奶、酥油和奶渣等产品。去年6月,每户分红680元。今年上半年承包款20万元已发放完毕,贫困户每户分红1698元。加入村民在合作社打工人均收入1000元,仅此两项即达到4396元,超过今年县贫困标准3600元。贡隆乡的3个贫困村中,两个村已于2017年脱贫,另一个村计划2019年脱贫。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居住在雅江县城的四郎拉姆一家7口人,两个孩子在中学读书,她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开起了藏族服装店,丈夫外出打工,上山挖虫草补贴家用。


  四郎拉姆身体不好,丈夫缺少技术,村干部为他们一家制订了具体的帮助方案:丈夫参加县里的技能培训,学习摩托车维修技术。四郎拉姆在城里开一家服装店,卖藏族服装和酥油灯、哈达、藏香等日用品。2017年,村干部帮助她家申请了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并帮助她拿到了营业执照,租下了一间门面房。服装店一年可赢利1至2万元,加上男人外出打工挣钱,今年底有望实现脱贫。


  甘孜县仁果乡拉尼村藏族妇女佰洛一家5口人,68岁的佰洛和40岁的女儿德西志玛以及3岁的外孙女3人都得到了国家的低保兜底救助,2017年每人每月170元,今年增加到每人每月180元。村干部说,对于这样缺少劳动力和技术的家庭,低保兜底是最实际的帮助。


全域旅游大动作——格萨尔王城


  格萨尔王城建设是甘孜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手笔,也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念念在兹”的重点工程。建设园区内,一栋栋房屋正在建设之中。按照规划,全县129个贫困村每个村在这里都拥有一栋建筑,可供独立经营。今年底格萨尔机场开通后,这里将成为游客体验格萨尔文化、品尝特色饮食、享受高原阳光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格萨尔王城将提供以格萨尔史诗为背景的深度文化体验,景区内有天然温泉、帐篷体验和水上项目,并将自然山水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构建浓郁、深厚、独特的藏文化氛围。格萨尔王城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吕法军介绍说,各个村可以自编节目演出,可以提供特色餐饮,如巴塘包子、丹巴腊肉等,也可以销售各地的特色产品如藏锦、藏毯、藏式傢俱、药材等。


  格萨尔王城将在今年与格萨尔机场同步开通开业,让游客“游康北、住甘孜”,为甘孜县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劲、持久的产业驱动力。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