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旷的排练厅,响起绵长悠扬的藏歌。舞蹈演员身着藏族服饰,或舞动长袖,袅袅婷婷;或舞步豪迈,矫若游龙,仿佛让人们走进了雪域高原……
11月12日,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天之路》剧组首次对媒体开放,本刊记者提前一睹了这台大型原创民族舞剧的魅力。11月24日至26日,《天之路》将在北京民族剧院正式与观众见面。
坐上火车重走青藏线
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以青藏铁路的50年建设历史为创作背景,全新打造了歌颂汉藏情谊的现实题材舞剧《天之路》。作品讲述了以主人公张工为代表的铁路建设者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技术难关,将青春与生命奉献给青藏铁路建设事业的动人故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今年5月,《天之路》主创团队踏上青海、西藏采风之旅。团队一行10人乘坐火车从青海西宁出发,途经格尔木,最终抵达西藏那曲、拉萨等地,亲身感受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主创团队赴西藏那曲采风途中
青藏高原巍然屹立。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曾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让他想不到的是,火车汽笛声会在21世纪初的唐古拉山口鸣响,从西宁到拉萨1956公里的“天之路”就这样贯穿了雪域大地。
1957年勘测设计,2006年建成通车,一条青藏铁路凝聚了几代铁路人的心血,汇聚了沿线各族人民的支持奉献,孤独闭塞的雪域高原终成一方热土。这条重要的进藏路线,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也被沿线各族人民誉为团结线、幸福线和生命线。
中央民族歌舞团决心把惊天动地的青藏铁路建设史搬上舞台,对这一主题创作酝酿已久。“青藏铁路把中央和边疆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把中央的温暖送到了民族地区。要歌颂民族团结、展现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创作《天之路》再契合不过!”歌舞团党委书记黄耀萍肯定地说。
五月的藏北高原和羌塘草原乍暖还寒,此刻阳光明媚的天空,随时有可能风雪袭来。高原“一天有四季”,《天之路》的主创们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工作的艰辛。
短短20天时间,《天之路》创作团队走访少数民族民间非遗传承人,观看当地文艺团体的排练及演出,与当地专业艺术院团的艺术家交流座谈,时刻将他们的所见、所感、所得记录下来。高原的壮美与沿途收获的动人故事,使每个人对作品创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回到北京,紧张的创作开始了。舞蹈排练、音乐制作、布景创意、服饰设计……所有环节都以原汁原味为目标,力求还原真实。
主创团队在青海省乌兰县与当地艺术家交流
在《天之路》90分钟的节目中,编剧将全剧分为“年轮”“芒种”“寒露”“大雪”“惊蛰”“彩虹”6幕,浓缩了50年的青藏铁路建设史。这一创意与《天之路》总导演邓兰英分不开。“50年时间,50万人共同建造了青藏铁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历经数个春夏秋冬,我们要用时间轮回诠释铁路建设者工作的艰辛。”邓兰英如是说。
创作·用民族情怀讲“天路”故事
今年,一些文艺团体相继推出了“天路”题材歌舞剧。有人说“撞剧”难以出彩,但邓兰英有自己的看法:“同台竞技更能彰显特点。《天之路》与其他剧虽然题材相似,但创作亮点并不相同。”扎实的藏地素材、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语汇等,都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看家本领”。
舞蹈演员在紧张排练
《天之路》的演职团队有蒙古、回、藏、维吾尔、彝等10多个民族,邓兰英则是成长于青海的一名土族艺术家,无论是主创还是演职人员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怀有深厚的情感。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别关怀,我们身为少数民族,也是民族工作者,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真实生动地展现‘天路’的民族情怀。”邓兰英导演满怀期待地说。
《天之路》的编曲也融入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元素,尝试在音乐上呈现出不同地域特色,推动剧情发展。“随着故事不断发展,音乐也会有明显变化,包括民族器乐弹唱等,观众可以期待一下。”作品编曲崔弦亮介绍道。
从采风、创作到登台演出,《天之路》历时近7个月,倾注了主创团队大量心血,都是为了舞台上90分钟的完美呈现。近几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基层,不断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坚持打造原创作品品牌,精心打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
排练·90后的“天路人”
排练休息间隙,年轻演员们仍在相互纠正舞蹈动作。据介绍,参与《天之路》演出的全是“90后”。
“刚开始排练,孩子们都有些吃不消。后来大家慢慢找到了感觉,加倍花时间琢磨角色,有时甚至排练到凌晨,所有演员都坚持了下来。”邓兰英介绍说,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成长,也是大家的责任。
此次参演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在剧中,演员们不仅要塑造青年时期的人物,有的还要饰演角色的中年、老年。如何演绎与自己有着一定年龄差距的角色?
剧中70岁的女主角卓玛由90后的青年演员白雪饰演。卓玛在青藏铁路建设的50年里历经悲欢离合,小卓玛也变成了老卓玛。在舞台上演员需要从表情、眼神、形态等细节上向观众展示出不一样的变化。“由于年龄差距过大,因此饰演难度极高,自己做了很多功课,看了很多藏族人物题材故事和电影,还特意找了藏族老阿妈的照片来研究她的神态。”白雪在一遍遍的揣摩和排练中,慢慢找到了感觉,很好地融入了角色。
探班当天,许多演员都是带伤排演。今年7月,《天之路》舞蹈团队进入正式排练以来,训练难度和强度都不小,演员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一次排练时我的脖子软骨错位,为了不耽误排练,我去诊所进行了正骨处理,休息了一天就回到了排练厅。”男主角张工的饰演者李佳俊相信,随着排演效果越来越好,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演员紧张排练中
给予这些青年演员动力的,也是邓兰英一直对他们所讲的:要像青藏铁路建设者一样,把青春的热血挥洒在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传递给每一个观众,让这份责任与使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明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如何生动展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及少数民族特色文艺创作丰硕成果,是当前中央民族歌舞团正在谋划的工作重点。“我们的‘歌’‘舞’‘乐’等系列主题作品正在创作中,明年中央民族歌舞团会继续好戏连台,为祖国献礼!”黄耀萍如是说。
(图:中央民族歌舞团提供 )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