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润物当如春时雨 新时代里再出发——民族文化宫基本陈列展侧记
发布日期:2019-05-07

“能有幸来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我激动万分!感谢党和政府提供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来自新疆库车县塔里木乡新河村的阿布都热合曼·巴吾东朴实的文字中饱含深情……


诸如此类用多种民族文字写下的留言,被保存在民族文化宫的留言册里。


从今年6月起,中央组织部将民族文化宫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现场教学点,每期安排学员前来参观学习,阿布都热合曼·巴吾东便是培训班中的一员。


“民族文化宫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丰富珍贵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物。学员们来到这里,能够零距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有利于加深各民族学员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培训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3年,培训班将陆续举办42期,培训人数将达6000人,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 。


去年9月以来,民族文化宫陆续新设了两个基本陈列展:“各族人民心向党——建国初期全国少数民族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展”“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长期免费对外开放。“让文物活起来,让民族古籍文献活起来,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宫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的基本陈列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表示,通过两个展览,许多文物逐渐为观众熟知,也成为人们走近和了解民族文化宫的重要平台,中组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选择将其作为长期现场教学点便是很好的例证。


1.jpg

        来自新疆的学生参观“各族人民心向党”展览


情深意长心向党


“这件展品是蒙古族代表敬献给中央领导人的包鲨鱼皮马鞍,它采用的制作工艺……”记者刚走进礼品展展厅,就被讲解员程雪阳清亮的嗓音吸引了。她正在反复演练讲解词,为自己明天的讲解“首秀”作准备。


“90后”程雪阳是民族文化宫两个基本陈列展开放以来的第一批志愿者讲解员,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掌握这些民族知识,不仅可以传递给更多人,我自己也受益匪浅。少数民族同胞对党、对国家热烈质朴的情感尤其打动我。”程雪阳说。


“礼品展一直是我们馆里的品牌展览,但做成基本陈列展开展还不到一年时间,讲解工作成为了一项常规任务。目前,我们正在吸收一些社会力量充实到讲解员队伍中来。”为更好地完成讲解任务,博物馆全员出动是常有的事情。副馆长罗吉华就喜欢穿着自己的羌族服装进行讲解,“这能让参观者更有走进民族类博物馆的感觉。”


过去,民族文化宫礼品展主要以巡展的形式与大众见面。2017年9月21日,为献礼党的十九大,民族文化宫隆重推出“各族人民心向党——建国初期全国少数民族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展”。于是,这才有了民族文化宫近年来第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基本陈列展。


上世纪50年代,各少数民族代表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领导敬献了大量锦旗和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工艺美术品等礼品。这些珍贵的礼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成就的历史见证,更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最好见证。1959年,民族文化宫落成时,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响应国务院号召,也拨交了许多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相关的文物给民族文化宫,极大地丰富了其馆藏。


“我们馆其实收藏有近5万件文物,其中各少数民族代表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就达2600多件,给观众介绍时他们都非常惊讶我们的文物数量这么多。”罗吉华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过去尽管有巡展,但民族文化宫的许多文物始终未能一展“庐山真面目”。受场馆条件设施限制,此次展览也仅展出不到200件文物。“今后我们会不定期更换展品,争取让更多珍贵藏品与大众见面。”罗吉华说。


在礼品展的西北展区,新疆和田库尔班大叔给毛主席的信件原件引人驻足。新中国成立初期,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当年库尔班大叔送给毛主席的葡萄干、杏仁、葵花籽都还完整保留在馆里呢,有机会也要拿出来展示!”聊起馆中的珍贵文物,罗吉华很是自豪。如今,博物馆文物存储库和展厅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馆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存。


在礼品展的西南展区,一把烫金百褶布伞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熠熠生辉——伞面镀满黄金,伞骨由五彩细线编织装饰而成,做工精美,设计奇巧,彩云之南的缤纷绚丽清晰可见——这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末代傣王”刀世勋和傣族土司召存信一同敬献给毛主席的礼物。1950年,云南少数民族代表受邀赴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活动,以刀世勋为首的普洱专区代表从各自村寨出发,辗转昆明、重庆,最后是党中央派专机将所有人接到北京,才赶上了国庆观礼。


在傣族传统文化习俗中,金伞为傣族封建领主骑大象外出巡视时所用,是傣族封建领主权力的象征。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人民向党的最高领袖敬献金伞,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年元旦,回到云南的召存信等人齐聚普洱专区宁洱县,在参加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后,歃血为盟,刻碑立誓:“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48位少数民族及党政军代表还分别用汉文、傣文、拉祜文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民族团结誓词碑仍然伫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南边陲与首都北京相距虽远,但各族同胞对党的深情厚意跨越千山万水,从未改变。


“我们将展览定名为《各族人民心向党》,主题十分明确: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陈丹说。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此,为世界提供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也得益于此。我们伟大祖国所取得的每一项辉煌成就都凝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这种手牵手、肩并肩、心连心的情谊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丝路上的美美与共


“丝绸之路如此伟大,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有责任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和精神传达给各民族干部群众,我也希望通过展览看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李晓雯指着眼前的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说。她的家乡云南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一方民族团结的热土。此次随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培训班前来参观,李晓雯第一时间便来到了丝路非遗展厅。


今年1月5日,“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作为新年特展,首次亮相民族文化宫。展览共展出159套307件馆藏珍品,都是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记忆,最能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性,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民族文化宫副主任马志敏表示,丝绸之路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此次丝路非遗展,民族文化宫在履行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职能的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


来到丝路非遗展厅,飘逸的蓝黄相间绸带悬挂在展厅顶上,象征着海洋与沙漠融为一体。许多参观者在丝绸之路线路图前拍照留念,这张线路图囊括了古代丝绸之路的4条线路,并巧妙地以不同颜色的LED灯点亮丝路上的重要城市,使古丝路的每条线路都十分明晰。


陕西“八大怪”泥彩塑,新疆打击乐器萨巴依,蒙古族马头琴,藏族彩绘唐卡,西北裕固族夜光杯,西南纳西族东巴画……展厅内实物展品种类丰富,乐器、瓷器、书画、金银器、漆器、服饰、织锦、刺绣等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现了丝路沿线21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前,民族文化宫珍藏的非遗展品主要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为主,2016年8月,馆长们发延带队到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开展以汉族为主的非遗展品征集工作,近百余件作品被妥善带回北京。同年9月,作为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点项目,丝路非遗展在甘肃敦煌成功展出。


此次新布展的丝路非遗展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美手作”内容,让参观者既能看到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也能了解非遗项目今日的新姿。“展览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国非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仅通过展览是无法完全呈现的。”罗吉华带记者来到展厅的“非遗体验区”,在这里参观者可以尝试拓印制作木版年画,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在展厅中心位置,广西宾阳出土的汉代壮族铜鼓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花纹精细讲究,先祖的智慧与“工匠精神”牢牢印刻在了这件“宫藏珍品”上。铜鼓是壮族、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节日必备的乐器,最初它的功能仅用于祭祀和节庆时传递信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象征。“丝路非遗展的展品年代跨度大,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文化的传承,这件铜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罗吉华介绍道。


在罗吉华的引导下,记者还看到了青海土族彩绘面具上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这些文学典籍中的汉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或严肃或戏谑,极具表现力;山西大同的汉族铜盘正中间,赫然用蒙古文刻有一个“寿”字……这些文物都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证。


据介绍,国家民委与商务部合办的“‘一带一路’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学员、参加北京林业大学“我爱多彩中华”主题活动的留学生都曾参观丝路非遗展,他们对民族风格独特的展品十分喜爱,争相提问和拍照。“让民族文化‘走出去’,就体现在我们一点一滴的工作中。”罗吉华说。


参观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精辟论述在展厅墙上格外醒目——“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沉睡的古老丝绸之路。民族文化宫的藏品所串联起的丝路上的文化记忆,也如同一条条流淌的血脉,向世界传播着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


博物馆宣教部的故事


2.jpg

        外国留学生参观“文化记忆”展览    


“我们的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各位再来民族文化宫!”张斯齐完成今天最后一场讲解,已到闭馆时间。此刻,她才有时间坐下来喝口水,揉揉被挂耳式话筒压痛的耳朵。这是张斯齐担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以下简称宣教部)主任的第三个月,“连轴转”是她和同事们近半年来的工作常态。


今年5月,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了宣教部,加上张斯齐一共3人,负责两个基本陈列展的讲解、宣传及日常管理工作。“基本陈列展的开设、宣教部的成立是我们全体博物馆人期盼已久的事情,我的同事们都是‘神’一样的队友,特别给力,也就不觉得累了。”张斯齐说,工作虽忙,但“博物馆人”们一直乐在其中。


讲解是宣教部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两个基本陈列展展馆面积共1000平方米,容纳了近500件展品,一场讲解下来大概需要花费40分钟,而宣教部前期准备讲稿和演练的时间是成倍增加的。“每天我们在展馆的时间,比坐在办公室的时间都要多。”张斯齐告诉记者,为了让参观者获得最佳观展体验,讲解员们“摸着石头过河”,准备了多套讲解方案。


“讲解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会根据参观者年龄、家乡、民族、教育背景等来调整讲解内容,抓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着重讲解。总之,要在有限时间里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短短几个月,张斯齐和同事已经掌握了不少讲解技巧。“好的讲解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坚决避免说教式讲解,努力寻找展品和参观者感情的共鸣点,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记者跟随张斯齐走进宣教部办公室,瑶族元素的靠枕、藏族图案的桌垫、土家族风格的织锦……各色物件装点着这小小的空间。近年来,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在挖掘文化创意产品潜力,民族文化宫也不例外。“我们计划结合民族工作特点以及馆藏的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物,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创产品品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张斯齐说,宣教部还尝试用手机直播APP录制短视频,传播民族文化知识,让文物“会说话”,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专门的负责部门成立后,民族文化宫许多品牌打造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从今年5月开始,宣教部每个月都结合重要节庆日策划系列主题活动,收获了良好效果。比如:“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馆长有约·现场讲解”主题活动;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迎六一·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6·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守望者——内蒙古‘三少民族’的自然与文化变迁”文化沙龙活动;为庆祝八一建军节,邀请武警官兵体验非遗项目,举办“军民鱼水情感知民族文化”专题活动等。


“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实体化载体,做大民族文化宣传展示的主窗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甘玉贵说。

 

文物有记忆,文化有力量。明年是民族文化宫成立60周年,民族文化宫提供展览服务的品牌效益也正在显现。“为民族工作服务、为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民族团结进步服务”,新时代再出发,民族文化宫从未忘记使命,步履依然铿锵。


(责编:梁黎)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