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数字中轴线 壮美新“京”彩——专访“看我天地中轴”影院级VR互动体验展主创
发布日期:2025-04-25

       7.8公里、穿越700年、360度全景呈现……戴上VR眼镜,一条承古拓今的北京中轴线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在“数字人”、元大都规划设计者刘秉忠的“带领”下,观众从虚拟世界中的“南天门”飞跃到北京中轴线,在月下的紫禁城里邂逅太和殿的脊兽行什,在钟鼓楼聆听晨钟暮鼓、感受岁月流转,在天安门城楼纵览北京城的发展变迁……“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首个春节,漫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一场以“看我天地中轴”为主题的影院级VR互动体验展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为这个“非遗版”新春增添了更多年味。

image.png

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看我天地中轴”互动体验展外景

       作为我国首个利用UE5引擎(由EPIC公司开发的第五代游戏引擎)打造的文旅体验项目,“看我天地中轴”VR互动体验展旨在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以数字技术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看我天地中轴”互动体验展,身临其境感受“数字中轴”的独特魅力,专访体验展主创、北京虫洞创想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勇,听他讲述体验展背后的创作经历,以及如何以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image.png

游客在“看我天地中轴”影院级VR互动体验展体验


       记者:姚总您好,感谢接受《中国民族》杂志专访。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不久,您和设计团队共同打造的“看我天地中轴”互动体验展一经展出,便成为人们了解中轴线文化的“明星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这个体验展的情况。

       姚勇:去年8月,在“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这为我们创新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看我天地中轴”便是一款由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指导,北京虫洞创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虫洞创想”)研发制作的影院级VR交互体验展。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于2024年7月正式申遗成功。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虫洞创想适时打造推出了这款依托三维实时渲染引擎、VR大空间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看我天地中轴”VR交互体验展。该展于2024年9月在北京首展,随后在江苏南京精彩亮相,受到广泛好评。

       这个体验展以“象天法地,以中为尊”为核心理念,通过对北京中轴线1:1全三维高精度仿真建模,实景还原了北京中轴线建筑风貌。通过“南天揽胜”“紫薇天宫看中轴”“夜游太和殿”“钟鼓楼时间与节气”“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五大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切身感受北京中轴线700余年的历史脉络,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绵延永续、生生不息。

       该项目打造了全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成为国内首款基于全球领先的UE5引擎开发的VR大空间项目,也是国内目前建模场景最大的消费级VR项目,可以说是人们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展览已经吸引超过20万的游客和观众前来“打卡”。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看我天地中轴”互动体验展虚拟世界里的中轴线场景


       记者:不久前我们也去体验了一番,确实很有意思。那么,您认为该展有哪些特色亮点?它又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姚勇:北京中轴线物理空间跨度7.8公里,时间跨度700余年,由15处遗产点组成。在现实生活中,游客要看到中轴线的宏伟全貌比较困难,更无法直观地了解其天地对应关系以及由此表达的中华文化内涵。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感受到北京中轴线的悠深历史脉络和深厚文化底蕴,这无疑是遗产价值传播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的开发团队在确保项目技术水平的同时,尤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在研发过程中,开发团队采用支持多人同步自由移动与交互,通过无线基站与传感器实时追踪用户位置的LBE大空间定位技术以及虚拟现实交互、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渲染与动态光影等多项前沿技术,在数字世界对中轴线进行孪生,通过生长动画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可以穿越时空、探微览巨,更加身临其境、生动形象地了解、体验中轴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多项先进前沿科技的运用是体验展的特色亮点之一。

       其次,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通过富有现代感的视听语言呈现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体验展的又一大亮点。将文化与科技相交融,利用虚拟现实空间,讲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故事,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邀请北京市申遗办专家作为学术指导,无论是脚本创作还是场景创建,都紧扣文化遗产价值本身,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同时,邀请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关专家作为编剧和监制,在三维视角条件下兼顾影视叙事,确保了展览的艺术性。

       设计初期,为了让三维美术、艺术创作、文化专家等团队能够更好地协作配合,我们从一个个的小场景开始试制。比如,在设计南天门场景的时候,技术团队一开始做的是3扇门牌楼,但是文物专家指出,皇家之门不低于5扇。于是,我们在反复考证后做了调整。试过几个小场景后,团队之间的话语体系和设计理念逐渐统一,并形成创作合力,制作出了能够准确展现中轴线文化的产品。

       此外,展览还要符合时代特征。从设计之初,体验展就立足于面向市场、面向广大客户,从内容、情节、视觉、落地运营等方面,都特别注重吸引青年群体和亲子家庭。因此,我们在体验展中增加了互动环节,在“夜游太和殿”“飞跃北中轴”等动态场景中,通过手势交互与虚拟环境互动,让观众触达文物本身及其细节。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链接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老舍研究会等,推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正如您所言,体验展为讲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故事做了颇多努力。那么,该展又呈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姚勇:“象天设都,法天而治”,这是中国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营建秩序。我们将展览的主题定位为“象天法地,以中为尊”,就是想从北京中轴线建筑格局与天象的对应关系,表现天人合一、中正大合的中华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中华先民通过观测天象,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折射到现实社会,便形成了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北京中轴线就是“择中立国”原则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是“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帝王的宫殿对应紫薇垣,被称为“紫禁城”。因此,体验展以“紫薇天宫看中轴”作为开篇,加入北斗七星的视觉元素,将文化的现实载体和中国神话、传说进行结合,讲述北京中轴线之源起,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设计“钟鼓楼时间与节气”时,我们注重展现的则是儒家文化思想中崇尚的礼乐文明。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着通过报时来规范人们起居的作用,也是构建天下秩序的重要指征。在鼓楼的二层,原有25面报时更鼓,包含1面主鼓和24面群鼓。主鼓象征一年,24面群鼓象征二十四节气。我们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在展览中对鼓楼进行孪生。观众可以在“刘秉忠”的引领下,“登上”鼓楼二层,身临其境感受一场击鼓盛会,体验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更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北京的城市发展形成了以中轴线建筑群为核心,向南北延长的南中轴、北中轴以及南中轴延长线和北中轴延长线,呈现出以传承传统精神为基础的当代中国都城的宏大城市形态。在体验展最后一个章节“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中,我们引导观众登上天安门城楼,远眺新时代的北京中轴线新风貌,感悟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在整个体验展中,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重要角色——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总负责人刘秉忠。元朝初期,华北地区禅宗高僧海云的侍者刘秉忠,曾被忽必烈相中并留在身边,随后其在确定大元国号以及规划元大都设计蓝图等重大事务上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很有意思的历史事实。对此,经过反复研究后,我们制作了刘秉忠的虚拟形象并以此作为整场展览的向导。通过他的讲述,串联起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除此之外,我们在体验展中设计了飞览中轴、近距离“接触”故宫太和殿屋顶脊兽等环节,让观众在虚拟现实中真正受到文化浸润。


       记者:作为一家提供虚拟现实技术的科技企业,虫洞创想在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方面还将如何发力?

       姚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尤其是针对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运而生的沉浸式文旅新型消费形态,全国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虫洞创想的创业初衷,便是致力于先进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因此,团队在文化价值的数字表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看我天地中轴”是一次VR大空间技术的集成示范,不仅开创了“科技+文旅”的新型业态,还探索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接下来,虫洞创想将以“虚拟现实技术+文化IP+共同体叙事”的方式,持续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创作与传播。我们将始终把握一个创作准则,即“先进数字技术 + 多元一体格局”,用虚拟现实叙事来解读文化IP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建元宇宙时代的共同体叙事方法论。我们还计划选取长城、布达拉宫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行系列创作,形成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系列产品,探索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暨中华文化符号沉浸体验馆”。同时,我们将同步在国内国际进行大力推广,对内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过市场化运营,寓教于乐,让国内外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魅力,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祝愿虫洞创想未来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化产品,打造更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文化IP,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5年第2期

本刊记者 张昀竹

责编:刘雅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image.png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