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2018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实现31.0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75%降至2018年的5.02%。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
扎实推进科学治贫
攻坚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截至2018年底,黔西南州建成“组组通”公路2700多公里,完成投资17.88亿元,30户以上的村民组全面实现组组通水泥硬化公路;攻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完成水利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解决38.6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精准实施电力扶贫,完成投资17.95亿元,全州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攻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铺设光缆线路总长6.5万公里,基站总数达8500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已建成安置小区33个,实现搬迁入驻21.77万人。做实搬迁群众就业,确保“稳得住”。开展“点菜式”培训,先后组织4.5万人参加厨师、电工等就业技能培训。2016年至2018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17.9万人中,已实现就业7万多人,新市民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基本清零。实施“新市民计划”,实现“快融入”。办理新市民居住证3.45万个,试点实施“农低保”转“城低保”6千多人。投入财政资金267.4万元,为13.4万新市民购买“安居险”,为参保群众提供保险保障400多亿元。加强安置小区基层组织建设,成立党工委、管委会3个,社区基层党组织51个,社区自治组织31个。
打好扶贫产业发展硬仗
扎实推进有效脱贫
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食用菌、薏仁米、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八大扶贫产业。截至2018年底,农业产业完成投资15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新增龙头企业35家、新型合作社685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59.6万亩,产品认证118个,“安龙白及”等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发展全域山地旅游。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活动,着力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2018年,接待游客6827.24万人次,同比增长58.63%,实现旅游收入521.79亿元,同比增长52.35%。实施旅游资源开发扶贫行动、乡村全域旅游扶贫整村推进行动等12项旅游扶贫行动,全年通过旅游扶贫带动4.1万人脱贫增收。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淘汰煤矿落后产能216万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7.6亿元。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安龙、贞丰自备电厂加快建设,地方电网覆盖全州主要工业园区。推动煤电化、煤电冶、煤电建加快发展,初步形成煤电网产融合发展格局。实施“千企改造”工程项目137个,完成30个煤矿“五化”改造升级,贵州醇酒业等8家公司被列为全省龙头企业,贵州天地药业等5家公司成为全省高成长性企业;实施“千企引进”工程,引进项目634个,到位资金926.25亿元,新进规模以上企业92家。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扎实兜牢社会保障
夯实教育保障。在1300多所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公办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全覆盖,受益学生42万人。夯实医疗保障。实施“百院建设工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县县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完成157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27个新市民居住区医务室、990所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夯实住房保障。推进农村“危改”工程,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计划对1.3万余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责编 梁黎)
制作: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