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同发展
从“悬崖村”到《悬崖村》 ——一个记者的6年书写故事
发布日期:2020-06-19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大凉山彝区群众脱贫奔小康,重要性堪比当年从奴隶制社会跨入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的“悬崖村”(阿土勒尔村),就是彝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昭觉人、第一个报道“悬崖村”的人,我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悬崖村”有着多年的牵挂。在我心中,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将这份情感化作笔下的文字,成就一部反映“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作品,献给我最亲爱的乡亲,以及奋斗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每一个人。


2019年3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出版发行。它反映了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脱贫攻坚历程。在作品中,我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真实地呈现了“悬崖村”的自然环境的艰苦和交通条件的恶劣,描述了“悬崖村”彝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基层党员干部的帮扶下,转变思想观念,艰苦奋斗,建起方便出行的钢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重视教育,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之路的故事。


跟踪采访“悬崖村”


我是一枚幸运的“种子”,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有幸参与、见证、记录了生我养我的彝家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与“悬崖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悬崖村”已经不需要注释了,倒是它世代沿用的传统名字——阿土勒尔村,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


阿土勒尔村坐落于大凉山腹地古里拉达大峡谷深处,距离昭觉县城72公里,有常住居民100多户480多人,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阿土勒尔村勒尔组位于海拔约1400米的悬崖上,海拔落差约800米。曾经,村民主要靠踩过12段218级藤条和木棒编成的“天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凉山中的这个“悬崖村”,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深沟险壑,有的地方能下脚的空间还不到半个脚掌大。藤梯长年风吹雨淋,朽得很快,攀爬时稍有大意,后果不堪设想。村民尤其是孩子们每进出一趟都战战兢兢,扶贫干部每翻越一次都犹如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2010年7月,我下乡调研,得知乡政府工作人员到阿土勒尔村要攀爬很长的藤梯才能进到村子里,就与支尔莫乡乡长阿皮几体相约,找机会一起去爬藤梯,写一写这个村。


2013年2月,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走藤梯,调研组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采访,经过14个小时,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组穿越到支尔莫乡布色来洛村的大平台上。


我将这次到访“悬崖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的经过、体验,写成了8万余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于2013年3月在《凉山日报》《凉山城市新报》、《民族》杂志、四川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刊发、播发。2014年,凉山日报社出版发行的第1期《锦绣凉山》用了56个页码,图文并茂地再次全文刊发。


由此,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引起外界关注,“悬崖村”的名字叫开了,我也开始了接下来几年对“悬崖村”的深度跟踪采访。


交通闭塞制约着阿土勒尔村脱贫致富,修路一直是村民们的期盼。经测算,修建通村路需要高达4000万元资金,昭觉县实难承担。而是否把“悬崖村”搬下山,也是困扰县里很久的一个问题。


藤梯变钢梯


2015年,昭觉迎来了新的希望。


当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要在未来5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作为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大凉山存在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贫困地区共性难题,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致贫原因最复杂、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更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一大县,还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广的县之一。正因为如此,“悬崖村”成为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中最硬的“硬骨头”,是脱贫路上最难攻克的堡垒。


如何破解扶贫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聚焦凉山。


2015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记者前往凉山实地踩点调研。到了昭觉县,通过我们的介绍并阅读了《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后,记者们决定进入“悬崖村”采访。


从前期踩点到制作播出,经过了半年时间,拍摄团队五上五下“悬崖村”。


2016年5月,有关“悬崖村”的深度报道刊播后,立刻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更让人激动的是,“悬崖村”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与关怀。


为改善“悬崖村”艰难的出行条件,凉山州和昭觉县拨款将藤梯升级为钢梯,村民们的出行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钢梯修好不到4个月,就有6个来自外村的新娘嫁进村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旅游成为“悬崖村”的产业新支柱。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后,感慨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钢梯后,总书记心里稍稍宽慰了一些。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后外出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在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访贫困户时,习近平总书记主动问起“悬崖村”的近况,凉山州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向总书记汇报了“悬崖村”的发展变化,并把我拍摄的摄影专辑《悬崖村之变》呈递给总书记,总书记翻阅后频频点头。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从这次我到凉山彝区调研的情况看,你们确实下了一番‘绣花功夫’,彝族同胞生活、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被称为“悬崖村”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不仅有了新的钢梯,而且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用电困难已成为历史,互联网已经进入,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很高兴。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一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发生了巨大变化——2556级的钢梯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4G移动互联网覆盖全村,改扩建的村小学和“一村一幼”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2019年4月,又有好消息传到“悬崖村”——村民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在最近开展的脱贫验收预评估中,村民人均年收入近9000元,其中84户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远高于脱贫标准。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4人走下2556级钢梯,离开已经生活了7代人的地方。72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栋栋设施齐全的新居正等待着他们,悬崖之上的生活将成为历史。


《悬崖村》见证“悬崖村”的变迁


历经6年,我的作品《悬崖村》终于问世了。从2013年2月起,我数十次到“悬崖村”,一次又一次爬藤梯、攀钢梯,与村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进行深入采访,用文字和图片记录 “悬崖村”6年的点滴变化,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这些素材为我写好“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6年里,我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看到 “悬崖村”因为新闻报道被广泛关注,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亲历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银行、网络、电力进村的激动时刻,见证全体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也见证了84户村民陆续搬迁至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开启新生活的时刻……


6年里,现代文明的成果进入大凉山一个又一个彝家山寨,也进入“悬崖村”的家家户户。大凉山再也不像我儿时那样远离现代文明,如今,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以纪实的手法,通过典型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描写,生动讲述了发生在“悬崖村”里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奋斗故事。对于阿皮几体形象的塑造,我抓住他个子矮小、灵活爬藤梯的细节,用“猴子书记”的亲昵称呼,点出了他与村民的亲密关系。将阿皮几体披着军大衣蹲在山顶上思考的形象比喻成云雾缭绕的山峰,写出了基层干部面临难题时冷静、沉着的形象。“牛书记”是村民对壮实、年轻的阿吾木牛的昵称,与阿皮几体形成鲜明对比。“新官上任”时遭遇的雨水、洪水,浇不熄“牛书记”带领村民建钢梯的激情。对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刻画,使脱贫攻坚故事更加精彩。


对于故事的提炼,我用藤梯到钢梯,再到通往幸福生活的“天梯”的框架,穿起了彝区山村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从古老的恐龙脚印,映出了彝族厚重的历史;探寻罗莫拉达悬崖古洞,写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往事,刻画了民族团结的情深谊长;村民攀爬藤梯,不仅悬着生命,更是吊着故事;孩子们的上学路,不仅充满艰辛,更是承载着希望;基层干部的扶贫路,不仅挥洒着汗水,更考验了智慧……这些情节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悬崖村”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讲述着彝族同胞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悬崖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了。村民们战天斗地,上上下下3万人次,用坚实的肩头将1500多根、40多吨重的钢管和6000多个扣件背上山,用双手建起2556级钢梯。有了方便出行的钢梯,有了脱贫政策的指引,“悬崖村”的村民奋进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陈古吉成了职业追蜂人,野生蜂蜜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俄的来格种上了经济作物青花椒、脐橙;莫色拉博发挥自己善于攀岩的特长,成了攀岩领队……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我在描写这些喜人变化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金融服务在“悬崖村”开通后,村民们借贷资金,搞起了多样的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4G网络和基站建起后,村民们通过网络把土特产卖到了成都和上海,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悬崖村”;旅游开发后,村民们看到了食、住、行等商机,切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父母更加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悬崖村”小学更是给孩子们的成长插上了翅膀。在彝家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凉山以超凡的脱贫毅力和奋斗精神,走出贫困,实现着又一次的“一步跨千年”。


过去,彝家山寨里每逢遇到重大事情,都会吹响牛角号提醒族人。如今,愿我的这一部《悬崖村》化作催人的号角,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文:阿克鸠射

责编:贾天粒  刘雅

流程·制作:古丽斯坦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