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的枪杆岩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充分利用九洞天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发红色文化,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5000元。
发挥资源优势 红色文旅带动精准脱贫
总溪河不舍昼夜流淌,在化作苗族彝族乡成了伏流(喀斯特地貌的一种)。伏流时隐时现,成就了“洞内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与九洞天紧邻的枪杆岩村,共426户1502人,其中少数民族1475人。
被称为“一柱擎天”的枪杆岩迎朝晖送夕阳,千年万年独守山中岁月,与五指峰遥相呼应。“由于枪杆岩村处于化作至九洞天公路主干线上,是游客前往‘乌江第一漂’总溪河和九洞天旅游区的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其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纳雍县民宗局办公室主任曹阳介绍道。近年来,贵州各级民宗部门对标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标准,指导枪杆岩村修订完善村寨发展规划,依托旅游优势,投入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街、文化墙等,为枪杆岩打造衍生景区,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枪杆岩之所以叫枪杆岩,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柱擎天’。”在枪杆岩村罗炳辉将军旧居前,乡党委副书记王雨波激动地说起这段历史。
自然眷顾化作,历史成就枪杆岩。1935年4月,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夜宿大方猫场遇袭,红军突围化作乡梯子岩古驿道,徒手攀岩,进入枪杆岩下的苗寨休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一段深厚情谊。
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该村修复了罗炳辉将军旧居、红军井、饮马泉、红军灶,修建梯子岩栈道遗址,开发红军广场、红色文化陈列室、红色文化浮雕墙、模拟战场、“滚山珠”教学基地等,整合各级划拨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29万元,发动群众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发展枪杆岩景区,景区收费项目以及商贸区和餐饮区共32个店面出租产生收益,由贫困户、经营主体、村集体、入股农户按比例分红。
如今,枪杆岩下的各族同胞正在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新亮点。“游客到这里可以体验从广场宣誓到攀岩过涧,再到战场枪战的‘红军长征之旅’,将历史‘留痕’、让精神永驻。”王雨波介绍道。
在各级民宗部门支持下,枪杆岩村还新建了民族服饰加工厂、多功能民族博物馆,组建了民歌队、芦笙队。
产业结构调整 荒山坡变“吸金”土
枪杆岩景区内的“水云间”,有的游客在欢快戏水,有的则在悠闲享用午餐。
“我们村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早的村,从2012年就开始了,2014年所有土地全部种上了经济林果。随后村里整合资金,把景区发展起来。”枪杆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勇告诉笔者。
据王勇介绍,当时正值纳雍县第二届彝族火把节举行,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路边的水果摊,他想到了种植经果林。让游客游玩的同时还可采摘、购买果子,从而增加村民收入。
2015年,首批种下的樱桃熟了,由于品质较好,还没出村就被闻讯赶来的批发商收购一空。全村光销售樱桃就卖了60万元,种植户每户有4300多元的收益。
“现在全村除了樱桃,还有桃子、李子、杏子,弥补樱桃挂果空档期。让游客来景区时一年四季都有果子摘。”王勇说,利用景区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该村积极探索“三变”改革,对全域资源进行一体规划布局、一体开发、一体管理,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目前,全村4392亩荒山、草坡、耕地、林地以及宅基地全部进行一体化布局,新的产业在这片种了千百年苞谷洋芋的土地上破土发芽。
游客与枪杆村村民合影留念 纳雍县民宗局供图
村社一体 多元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景区打造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进行后续的稳固发展?枪杆岩村转变运营方式,把全村作为一个企业来进行经营管理,以 “村社一体”的方式,组建了集体性质的“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引领枪杆岩村发展。
同时,结合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在公司旗下成立了苗族芦笙舞演艺公司、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筑协会、餐饮协会等,再由公司、合作社、协会统筹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仅餐饮协会管理集食宿于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初心楼”,每月创收就有近20万元。
目前,在景区长期务工的村民有20余人,旅游旺季时景区务工人员能达到一天60人。依托枪杆岩景区,当地产生直接经济收益5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是2012年以前的5倍多。
红色的历史,绿色的产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枪杆岩,通过产业调整,“调”出了一片新天地,“调”出了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1年第6期
文:李林怡 刘兴祥 何显春 吴兴春
责编:贾天粒
流程·制作:黄梦瑶(实习)
订阅下载:2026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