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画出最大同心圆 谱写发展新篇章——湖北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2-0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社会呈现出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荆楚大地璀璨绽放。

2021年6月11日,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老兵》在恩施大剧院进行首场公演。.jpg

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老兵》在恩施大剧院进行首场公演

坚持高位推动 在健全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抓好顶层设计。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把“十二个必须”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理顺党委统战部统一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关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提高了统领全局、引领方向、推动落实的能力。

强化省内协作。统筹建立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区域协作机制,将10个民族县市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范围,由10名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联系,每个县市安排一个省直单位牵头,3—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三级医院共同结对帮扶,确保了帮扶力量不降、举措不减。明确武汉、宜昌两地的部分经济较发达区(市)分别对口帮扶10个民族县市,重点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项目资金等方面开展协作帮助。

鼓励来鄂就业。积极探索“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试点,率先在黄石市建立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基地,帮助118名西藏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在湖北实现组团式市场化就业,同时推动武汉、襄阳、宜昌学习黄石经验,全力打造“鄂藏情”湖北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品牌;在全国率先成立涉疆工作机构,省市县三级分别成立涉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区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双向协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集中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文件,健全了相关工作机制、规范了工作流程,为外省少数民族群众来鄂就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

坚持凝聚共识 在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思想自觉上出实招

强化思想引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湖北民宗”微信平台等报道有示范性、影响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工作经验。各地利用新媒体展现新时代民族团结风貌,武汉市江夏区积极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云创’”平台,通过开展“云学”“云品”“云游”“云联”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融洽关系。武汉市江岸区依托武汉“微梦传媒”新媒体,开讲“疆湖故事”,推出“疆湖儿女”“疆岸故事”“一桶疆湖”等系列创意短视频,广泛宣讲新疆、西藏以及青海、甘肃等少数民族同胞在鄂就业创业、参加抗疫、助人为乐等故事,受到广泛好评。

长阳郑家榜村村民文艺演出.jpg

走进湖北民族地区的送戏下乡演出

增强文化认同。深入挖掘荆楚文化、长江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湖北荆楚文化底蕴深厚,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让世人感受爱国情怀;昭君出塞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千古流芳;恩施九连响等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船调的故乡》《唐崖土司夫人》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广受社会好评;60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全省先后建成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镇连续举办46届民族文化艺术节.jpeg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

深化主题实践。积极开展“鄂博·楚星少年手拉手”、爱心支教等活动,持续挖掘品牌实践蕴含的民族团结内涵。近年来,先后有1800多名新疆青少年来湖北参加夏令营,开展形式多样的融情交流、素质培训、实地参观学习等活动,鄂疆两地4万多名青少年通过书信和网络结对交流。2014年起,湖北文理学院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开启了对西藏琼结县的义务支教,至今已有12批共63人次大学生参与爱心支教,为促进鄂藏两地师生、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优化环境 在提升交往交流交融实际成效上见真章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全国各族人民同湖北人民一道共克时艰、共同抗疫。滞留湖北的20余万名各族群众投身抗疫一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靠肩挑背扛,将285吨腊肉和高山蔬菜运出大山,送到武汉;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各地第一时间将抗疫物资、防疫用品送往湖北……共同培育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营造舒心安居港湾。湖北各地探索出“来时有人询、住时有人引、政策有人讲、就业有人帮、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的城市民族工作“八有”举措,搭建了多层次立体化、覆盖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区的“中心—站—点”三级少数民族服务平台体系。积极选树少数民族群众优秀代表,并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及时为零散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对摆摊设点人员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主动为其提供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布局等信息。2021年,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省累计为外来各族群众解决就业困难问题753个,惠及3100余人。

建立互嵌式社区环境。坚持将社区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推动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有18万居民,有少数民族群众务工经商户几十家,社区党委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以“万家宴”等形式开展各族群众联谊活动,探索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步亭模式”。武汉市起义门社区依托“马义帮红色+联盟”“雪莲花志愿服务团队”等力量,主动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调解矛盾纠纷、开展志愿服务。

2021年5月14日,武昌区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授牌仪式。图为马萍(右)为武昌区颁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牌匾.jpg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举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授牌仪式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帮助外省来鄂各族同胞克服语言障碍,全省各级先后投入资金1020万元,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教学点78个,累计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800多场次、政策法规培训124场次,组织民族团结联谊结对1230对,开展联谊活动1510场,积极为各族群众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创造条件。武汉市、宜昌市、仙桃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文: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马 萍

责编:金向德

制作·流程:张伟(见习)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