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扎根八桂大地 培育国家栋梁·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写在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22-08-05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扎根八桂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已建设成为涵盖11个学科门类、84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资格、各民族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以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基地。


披荆斩棘 玉汝于成 写七秩春秋

广西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伊始的广西民族大学,沐浴着党的光辉,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前进的历程,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起步。1950年,党和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2年,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改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1960年,学校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979人,教职工人数增至300人。

砥砺前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广西民族学院办学体制与教学秩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恢复参加全国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工作,广西民族学院按计划招收了政治、中文、英语、越南语、老挝语、数学、物理、化学等8个专业77级353名本科新生。198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加速发展。1998年10月,国家学位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以此为起点,看准时机,抓住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发展,取得突破性的历史成就。 2001年,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培养基地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获得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和伦理学、美学、图书馆学等二级学科点共27个硕士学位点。同年,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乘势而上。进入新时代,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学校民族学学科获得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标志着学校在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2018年1月,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11月,新增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初,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 谱七秩华章

70 年来,一代代广西民大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大力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日益完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西民族大学各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把党建和思政工作摆在突出地位,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吹响了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号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团建,打造青年基层战斗堡垒;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强大合力,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团结带领各族师生牢记习近平同志2010年到学校视察时勉励师生“志存高远,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的重要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各方面,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育人环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科研工作的指导地位。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着力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科研平台构建工程、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工程、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学术交流拓展工程等“五大科学研究工程”,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学科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2 年以来,全区共获得2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包括重大专项), 我校占 10 项,居全区首位;我校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6 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 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45个。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第一批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林产化学与工程实验室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多年来,学校注重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建设校史馆、民族博物馆、语言博物馆、面向东盟人才培养成果展、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文明实践所、百年奋进路——党史学习教育文化长廊等多个文化场馆,结合建校70周年,建设团结园、国际园等,大力传承创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办“壮族三月三”、校园龙舟赛等文体活动,打造“非遗进课堂”文化活动品牌,承办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相思湖作家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校园故事,凝聚起了各族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力量。


踔厉奋发 勇毅前进 续七秩辉煌

70年来,一代代广西民大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收获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累累硕果,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办学经验和启示。

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大学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是办校之根。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1990年11月,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时称赞学校环境优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学校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校考察,看望了各族师生和外国留学生,勉励师生要志存高远,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出席基层代表座谈会时亲切接见我校学生代表。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学校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固校之本。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从民族地区各个发展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出发,确定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从创办初期的开办政治培训班,到上世纪60年代后的开办本专科专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六位一体”办学格局,到进入21世纪后大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建设,学校始终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使培养的人才不断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大多数毕业生都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同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形成了学校自身的特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始终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强校之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强战略谋划和宏观运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三大定位”建设持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本建成、向海经济长足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实现重大突破,面向东盟、RCEP和“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注重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作用,推进学科渗透,带动有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充分释放办学活力,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校之魂。多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坚持不懈地引导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进“五个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迈进新时代的今天,广西民族大学将按照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编:刘雅

流程 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