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扎根八桂大地 培育国家栋梁·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广西民族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2-08-01

5月,对广西民族大学各族师生来说意义非凡。2020年的5月,正值68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活动文明实践所投入使用,延续着相思湖畔关于5月的佳话。

2010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亲临广西民大考察,参加了管理学院举办的“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深情寄语各族青年:志存高远,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

从2006年创设活动平台,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指导,再到文明实践所落成,“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由学校党委主导的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这些年,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形式不断拓展、丰富,全校各族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平台也在不断创新。

“建设文明实践所,是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谈起全校师生积极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化的历程,校党委书记卞成林感触尤深。

走在广西民大校园,不仅是文明实践所,“百年奋进路”党史学习教育长廊、民族博物馆、语言博物馆、校史馆、红色经典研习馆、和园等一批有形有感的教育基地,都为面向各族师生开展好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感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伟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载体。

建校以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考察指导、亲切接见各族师生代表、参观校园等,学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鲜活的校史故事,也成为广西民大开展党建和思政工作最生动、最珍贵的资源。

党建引领,思政铸魂。

沐浴着党的光辉,扎根祖国西南边疆的广西民大,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历久弥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肩负立德树人职责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基础,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着教育力量。


高质量党建展活力

2021年9月,广西民大党委荣获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的喜讯迅速传遍校园。正是金秋丰收时节,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学校党建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建成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2017年底召开的广西民大第三次党代会上,校党委书记卞成林强调说。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校院两级党建工作例会,实现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形成了落实党的领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工作格局。率先在全区高校启动校内政治巡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党的建设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2018年底,作为全校 32 个院级党组织之一的商学院党委获批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是自治区唯一入选的高校院系党委,并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

为做好标杆院系创建工作,商学院党委探索培育学生党建工作站品牌,坚持引导教师“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培养了一批讲政治、懂党务的大学生。

“我们党委班子一岗双责,结合经济学院办学特色,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相融互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标杆院系既是荣誉,更是我们接续做好党建工作的动力所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黄素心说。

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在不断显现。近3年来,广西民大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4个,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各两个,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1个,首批广西高校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和示范党建品牌6个,全校星级党支部占比达到80%。

基层党支部是党团结和联系各族师生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在广西民大,242个党支部展现出强大活力,学校通过实施基层党建品牌工程,强化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基层党建成效十分显著。

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教师,“70后”的滕兰花5年前开始担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学教工党支部书记。既是党建带头人,又是学术带头人,“联动”“融通”思维让她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

由于支部11名党员都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历史学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过出了“学术韵味”。在滕兰花的带领下,党支部组织开展“知史爱党”主题党日活动,“谈家事·品国史”课程思政学术沙龙、“稽古壮游”课程思政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吸引了各族师生踊跃参加,“课堂+社会+工作坊”的创新探索同样为党建工作增光添彩。2021年,该支部获评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做一只不知疲倦的‘领头雁’!”滕兰花的言语中充满干劲。目前,广西民大已经实现39个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参与到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中。

2017年,学校专门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全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力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近年来,广西民大坚持设立和积极申报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支持、引导党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多次获评自治区级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项目优秀成果,为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广西民大党委坚持办学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实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大思政课”育新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通过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力地发挥了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从教30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媛教授率领团队创新探索思政教学的步伐从未停止。

今年初,由陈媛领衔的边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自治区首个入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红色印记星罗棋布,党史故事生动感人,是“大思政课”的宝库。

这几年,陈媛和团队成员的调研足迹遍布广西各地。用心调整备课内容,及时补充鲜活案例,他们的努力收获了很多好评。“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入情入理,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陈媛表示。

2020年以来,陈媛团队建立了“爱知行信”思政微课堂,推出“见爱·不见面”等4个战疫思政小课堂系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征文以及“东方红 太阳升”等5个系列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微课,100多堂课面向校内外各族学子讲好建党百年、抗疫等“大思政课”。这些课程还在多个微信平台以及“学习强国”上推送,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理想信念、时代使命的认知,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教研任务,且每学年都有超过1000名留学生要通过学校的思政课,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一直以来,学院都在为学校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贡献力量。

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可圈可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同样如火如荼。

2018年,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结合“三全育人”要求,探索构建了“四联四通”协同育人模式。“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联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校教务处处长王新哲全面参与了课程思政体系架构,广西民大课程思政建设平台新上线的7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就是他和团队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学校制订出台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实施方案、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等文件,立项建设一批示范课堂、课程和专业,打造一批教学典型案例,开展一批研究项目,选树一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团队,形成了囊括思政示范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内容的思政建设体系,一批精品课程深受校内外学生欢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已申报自治区教育厅项目。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鼓舞着广西民大各族师生走出课堂、躬身实践。2021年,学校163名师生代表广西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过去18年来,学校累计派出8000多人次参加中国—东盟“两会”志愿服务,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学校利用假期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团区委大中学生“1+1” 暑期挂职实习活动、“百县千村大走访”暑期社会调查活动等,搭建起了思政育人的特色社会课堂。

一堂生动、深入的思政课,往往会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留下深刻烙印。时光倒流,70年前的那个初春,刚刚建校的广西民大迎来24名教职工和135名各族学生,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民大生活。彼时,为培养广西本地的政治干部人才,初出茅庐的辅导员站上三尺讲台,为学生讲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代民大人共同的记忆。

2020年的开学季,学校党委书记卞成林走进学校融媒体演播实训中心,一次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引发全校师生热议。

“青年大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本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知识理论基础……特别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学校对新时代民大学子的殷切期望,更是学校润物无声、久久为功的“大思政课”的探索实践。


相思湖畔迈新程

镜头前的曾欣仪落落大方,用流利的老挝语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021年,作为广西民大老挝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她报名参赛的“党史故事大家讲”短视频获得网络推广,“除了欣喜,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了百年党史,激励自己坚定前行。”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曾欣仪表示。

建党百年之际,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紧扣“思政+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举办的“党史故事大家译”“党史故事大家讲”等系列活动,受到校内外师生广泛关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西民大各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组织举办了许多特色活动。同时,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各级党组织书记讲党课,学校还将“四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鼓励专任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党史,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党史学习教育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大课堂,我们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程,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用活红色资源,锻铸理想信念。”校党委书记卞成林强调。作为理论界专家代表,卞成林撰写的文章入选了中央举办的庆祝建党百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他本人也受邀赴北京参会,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简报》第138期刊载了其关于深刻领会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论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大通过党内集中教育对全校党员干部进行常态化思想引导,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弘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文学院本科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范潇潇,是一名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目前广西民大共有60多名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范潇潇所在的支部有各民族学生党员28人,“做好学生工作,一方面要聚焦党建,抓好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引领,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把同学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范潇潇如是说。

正是这样一代代民大学子的薪火相传、一代代青年教师的昂扬奋进,力证了广西民大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扎实有效。

“学校有来自全国各地53个民族近3万名学生。结合这一实际,这些年我们探索出了许多思政工作品牌活动,‘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精彩纷呈。”学校思想教育科科长高崧耀介绍说。仅2021年,学校就举办100多场“红石榴大讲堂”巡讲,场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红色诗文朗诵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三月三”嘉年华、端午节龙舟赛等系列特色活动吸引了各族师生广泛参与,涵育了大家爱国荣校的真挚情感。得益于这些思政品牌活动,广西民大校园里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氛围一直很浓厚。

2017年11月,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顾问的广西民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的成员们积极活跃在学校的礼堂、教室乃至宿舍,面向社团组织和各个学院结合新形势新思想新精神进行宣讲。

2018年9月,自治区首个校企思政教育基地正式揭牌。由广西民大与南宁五洲金桥农产品有限公司共建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创新团队提供了更多学习资源和实习就业机会。

今年以来,学校在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党员就业先锋“云专访”系列报道,17位毕业生党员分享了他们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故事,激励着校园内外的校友。

……

面向未来,守正创新。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载体丰富的创新形式、鲜活立体的特色平台,不断充实、拓展着广西民大思政育人的内涵与外延。

漫步相思湖畔,风雨桥上人影绰绰,大礼堂楼檐上雕刻着的56只和平鸽振翅欲飞。历经70载,这所久负盛名的高校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丰沃土壤的培育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厚植于每一个广西民大人的内心深处和精神气质之中。



责编:牛志男 张伟

流程 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