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扎根八桂大地 培育国家栋梁·广西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
持续书写育人为本的精彩答卷——广西民族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2-08-01

春水初生,春林永盛。思源湖畔、图书馆前、艺馨楼下,黄花风铃木在微风中摇曳绽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建校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浓郁氛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大接续奋斗,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招生就业工作成绩日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交出了一张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精彩答卷。


“以本为本”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广西民大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2018年7月3日,广西民大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开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的序幕。这些年来,学校先后出台和修订了65个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文件,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三全育人”为核心,以教、学、管为抓手,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真正向“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目标迈进。

如今,“教书育人,课比天大”成为广西民大众多老师的座右铭。

学校以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为保证正常教学,出台调课和停课管理规定;为严肃课堂教风教纪,出台严格本科课堂教学管理、加强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一系列有效改革举措,老师们从事教学工作、参与教学基本建设、投身教学研究和改革、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师德师风建设卓有成效,课堂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支持和引导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方式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推进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帮助同学们从书本中“跳出来”,学校文学院外国文学课教师李忠敏和蔡勇庆为学生提供自制微电影、感悟经典并以个性化手段演绎经典的机会。蔡勇庆表示,微电影的制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小组全体同学通力合作,也可锻炼每位同学多方面的能力。

这样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艺术学院孙进老师在主讲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鉴赏课时,不仅请学生现场表演舞蹈、学唱山歌,还邀请富川县瑶族青年到课堂展示长鼓、芦笙等传统技艺,在寓教于乐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近6年,电子信息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50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达10项,授权和申请专利30项,直接受益的学生达2000多人……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喜讯连连。教育科学学院雷湘竹教授的《民族地区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研究与实践》被评为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学校近几年国家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龚永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广西高校3门入选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梁罡副教授荣获第六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

教风、学风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优质的教学质量,带来了学风的极大改善。近年来,全校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加各类大型竞赛人数逐年上升,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目前,广西民大共有3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9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5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还有3个学院入选首批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此外,学生考研人数明显增多,考研率达40%。

随着系列配套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广西民大正在“金师、金课、金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上奋力前进。


立德树人 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广西民大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共招收国内硕士研究生13281名、博士研究生248名。2017年,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标志着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迈上了新台阶。去年4月,自治区公布了2021年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名单,广西民大共有4个研究生培养基地成功获批。

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升研究创新能力。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认真组织申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如今,东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大—广西化工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广西民大面向东盟经贸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和专业实践场所。

自2007年学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以来,结出了累累硕果。仅2021年,学校就获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41项,其中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5项、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20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15项、研究生学术论坛1项。

围绕整体发展规划,学校为研究生教育制定了方向标和路线图。做强做优人文社科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理工科、交叉学科,学科特色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学科数量从单一到“成群结队”,学科层次从低到高,“特色-优势-品牌”的学科建设道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多学科办学格局,逐渐构建起完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广西民大根据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组织各学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并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2021年,学校关于融合共进理念下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的相关报告,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广西民大不断推进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奖学金评选制度有效激励研究生奋发进取,攀登学术高峰。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毕业生就业补贴等资助政策切实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困难,保障研究生安心完成学业。同时,学校统筹国家、社会、校友等各类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奖助资金,有效强化研究生奖助学金保障体系,不断推动资助育人体系深化发展。


招生就业 抓好人才培养的“进出口”

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广西民大法学院2001级校友毛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毛鑫被派驻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该村实现整村脱贫后,她再次请缨到深度贫困的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并带领全村238户贫困户脱贫。

2004级法学专业毕业生赵业峰2019年入选全国“新时代立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2021年荣获“广西最美司法行政工作者”称号。

传媒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马远征,在农村基层工作两年多来,热情为民服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广西民大始终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作为学校就业工作一项特色工程、重点工程来抓。深度打造“民大人·基层梦”基层就业品牌,弘扬“务实重行、扎根西部、使命担当”的主旋律,通过主题班会、榜样教育、政策宣讲、经验交流、项目动员等,在毕业生中持续深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近年来,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每年录取为“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攀升。2018年至今,学校毕业生在广西选调生公开招录考试中录取人数连续4年居全区高校第一。毕业校友中,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模范法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基层干部层出不穷。

截至2021年,学校连续13年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广西民大认真落实国家招生考试政策,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积极推进大类招生,扩大本科第一批招生专业数量,招生规模稳步增长,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招生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招生工作。2012年—2021年间,累计招收普通高考本科、预科、专科学生5268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070人,占49.48%。另外,学校作为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累计接收全区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生26186人。学校生源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受惠的各民族人口更普遍,办学宗旨得到进一步彰显。

七十载弦歌不辍,新时代再谱华章。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广西民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张昀竹

流程 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